軍閥混戰時期,張作霖藉助日本人的力量,成功盤踞在東北三省,成為赫赫有名的"東北王"。
於是有人就會認為,是張作霖把日軍這個禍端招到東北來的,而且張作霖在統治東北三省期間,主動和被動的投靠過日本,也與日本制定了一系列賣國條約和協定。所以在大家眼裡就應了那句老話"請神容易送神難",後來張大帥看著日軍勢力越來越大,他自己又沒有辦法,最後還被日軍在皇姑屯炸死,可謂是玩火者必自焚,是因果報應。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張大帥表示,這口大黑鍋他可不背!
那麼在張作霖時期,東北駐紮著大量日軍,大帥又委屈的明確表示這跟他無關,這群日軍到底何時而來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總是少不了狼子野心的國家前來窺視,沙俄和日本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日本自不必多說了,自從遣唐之後就被中華文化所折服,老想著把中國取而代之。所以從唐朝開始,他們就計劃入侵中國了,可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日本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與唐朝在白江口爆發了戰爭無疑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後來他們自然是被打的偃旗息鼓灰溜溜的回到老家,還不忘學習唐朝文化。
明朝時期,豐臣秀吉又妄圖徵服中國,結果又被生生地打回去了。
可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漸進、中國國力的衰落,日本終於逮到了機會,開始不斷向亞洲大陸進行侵略。就如其著名的《田中奏摺》所說的那樣,先佔領朝鮮,再佔領滿蒙,然後佔徵服全中國,最終稱霸全世界。
而沙俄野心也是不小。
沙俄最早進入黑龍江流域是在1636年,沙俄雅庫次克統領彼得·戈洛文派文書官瓦西裡·波雅科夫率領132名哥薩克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當地居民嚴正告知他們說:這裡"從屬於滿族王公,而滿族王公則屬於中國皇帝",這裡是中國的領土。
但侵略者無視中國人民的警告,竄入精奇裡江上遊的達斡爾入村莊搶掠糧食皮毛。當他們竄到黑龍江和松花江口、烏蘇里江口掠奪時,遭到當地人的狙擊,才狼狽逃回雅庫次克。
到了清朝,大家也都熟悉,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沙俄又明目張胆入侵東北,也被打了回去,才籤訂了《尼布楚條約》。
到了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弱,日本和俄國因為地緣優勢,再加上一直以來野心不滅,所以對中國的瓜分侵略相當嚴重,東北日本後來駐紮大量的日軍,就是二者相爭的結果。
1894年,嗜賭成性的日本發動了第一次賭上國運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人舉全國之力的賭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清廷戰敗之後,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賠款就超過2億兩白銀。同時,日本還獲得了臺灣島和位於東北的遼東半島。這也是日本最早將觸角伸到了東北地區。但這又觸犯了俄國的利益,因此,俄國糾結同樣野心勃勃的德國、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
中國逐漸收回了被佔領土。這遼東是回來了,可請的這些"打手"也不是白幹的主。1898年,沙俄以"贖遼有功"為由,強迫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灣,租期25年。隨後俄軍把大連和旅順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這個州便是歷史上的"關東州"。
關東州的"關",指得是"山海關"。所以關東就是"山海關以東"的意思。
後來俄國的野心是越發的膨脹了,庚子年間,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沙俄出動十七萬大軍佔據了整個東北地區,清王朝打不過俄國,與其談判又未果。
於是,在權衡利弊之後,清王朝使出了一招引虎搏狼之計,請求日本政府幫助,許給日本東北鐵路的修築權以及各項權益,想要引得日本人和沙俄大拼一場。
而且俄國這一做法本就引起了日本的極大不滿。1904年,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發動了對沙俄的進攻,持續一年之久、參戰人數超過百萬的日俄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的過程就不說了,從性質上講,這是一場帝國主義踐踏中國領土主權的不正義戰爭。所以無論他們哪方獲勝,最後受傷的還是我們。最終日本以陣亡八萬餘人的代價在海陸兩個戰場都擊敗了俄羅斯,迫使俄羅斯於1905年9月5日在樸茨茅斯同日本籤訂和約。
日俄《樸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幹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
此外,條約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日本與清政府籤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其附約。
在此條約中,日本取得了在東北的駐軍權,並租借大連和旅順。此後日本人大批移民旅順和大連,他們將這個地方稱作"關東州",並設置關東都督府作為管理機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並成立了滿鐵守備隊,後來滿鐵守備隊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設在旅順口,這便是關東軍的最初由來。
所謂的滿鐵,也就是全稱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公司,負責經營由長春到旅順之間的東清鐵路及其所有的支線。這個滿鐵,也因此成為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最有力的爪牙。
而根據中日條約的追加條款,日本有在南滿鐵路沿線駐軍的權利,具體的細則是:每公裡可以駐紮15名士兵。因此在第二年,日本成立守備隊,守備隊名義上是負責守備滿鐵及其附屬地,實際上成為了日本保持其殖民擴張及特權的武裝力量。剛成立的日本南滿鐵路守備隊,編成6個大隊約4000人,同時,東北地區還有的一個日本常駐師團。
這兩支部隊後來被命名為關東軍。
也就是說,最早日本在中國東北三省駐紮軍隊時,東三省尚屬清朝的統治之下,東北王張作霖只是東北無數地方保安隊伍中的一員。
當所謂的關東軍成立之時,張作霖也剛剛投靠官府成為巡防營管帶。因此,無論是日本在中國駐軍還是日本關東軍兵力特權不斷擴大,剛開始時都與張作霖沒有什麼關係。
而大帥在戰爭期間左右逢源,成功的抱上了日本這條大腿。他利用日本人的勢力擠掉了馮德麟,一個人獨霸奉天全省。隨著其一步步增強自己在東北的勢力,1918年,張作霖正式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三省的統治者。
日寇在東北的實力和勢力也因此進一步膨脹,野心也逐步增強,而這又與將東三省視為個人地盤的張作霖,產生了巨大的衝突。這才導致其被日軍設計炸死。
可是說到底,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張大帥成為東北王時,日本人已經控制了關東州、南滿鐵路沿線十幾年之久。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人才是東三省隱形的"東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