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前身是奉系大軍閥張作霖所統轄的奉軍,在當時也是中國最為闊綽的軍閥,是唯一一個海、陸、空編制齊全的軍隊。張作霖的老謀深算更是深入人心,面對日本關東軍的種種威逼利誘,張作霖可謂是費盡心機。日軍見在張作霖這裡看不到一絲的希望,於1928年6月4日發動了震驚華夏的「皇姑屯事件」,被炸成了重傷,在當日就不幸離世,這位曾經參加過「甲午中日戰爭」,號稱「東北王」的一代梟雄就這樣離開了人世間。
人家都說:什麼樣的將領,就能帶來什麼樣的兵,奉系軍閥被張作霖訓練成了一個軍紀嚴明的部隊,「蘑菇屯事件」的發生並沒有像日軍預料的那樣,40萬東北軍也並沒有因此而土崩瓦解,反而在其子張學良的領導下又重新恢復了原有的風貌,後期的東北軍也在張學良的帶領下日益強盛。「九一八事變」之後本應殺敵報國的少帥張學良卻並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帶領40萬東北軍奮力抗敵,擊殺日寇,讓國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張學良在這場關乎東北上千萬百姓的戰場中卻沒有放一槍,反而帶著浩浩蕩蕩的40萬大軍撤退,這一點著實讓人想不透。
這一走讓東三省的黎民百姓每天深處水深火熱的泥潭裡,這一呆就是整整十四年。東三省是國之要塞,是中國的糧食基地,在這裡甚至還有老蔣都買不起的數十架戰鬥機、坦克以及軍艦。張學良響應老蔣的「不抵抗政策」,是東三省徹底落入日寇的手中,同時中國的東北大門頃刻全開。日本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二步便提上了日程,在「淞滬會戰」前還曾公開發表言論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不得不說日本牛皮吹得實在有些大。
最終這個言論雖說最終不攻自破,但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日本大本營之所以能言之鑿鑿地放出「三個月佔領中國」的謠言主要還是在於東三省中國軍隊的不抵抗,讓日軍覺得中國就是「東亞病夫中的病夫」!
儘管對於現在來說這些事已經成為歷史,等我們仍要銘記歷史、感懷先烈,決不能「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哀後人也」。
畢竟我四萬萬同胞,曾經飽受戰亂的摧殘,更有南京大屠殺這樣的讓我們在極短的時間裡就失去三十萬同胞的血仇。一個不抵抗政策就讓張學良丟棄自己父親苦心經營多年的大型兵工廠和豐厚的物資落入敵寇手中,「壯敵之聲望,損中華之力量」。至今我們也不得不提出:如果東北軍張學良部奮力抵抗,40萬大軍對陣關東軍5萬,8:1的概率,即便是武器落後,也能讓這五萬關東軍吃不了兜著走。最起碼日軍想完全佔領東北希望不大,我中國軍隊集全國之力量在東北打贏日軍的機會是很大的。
據說當時的日本關東軍能拿得出手的也就50輛老式坦克,而當時的東北軍在東三省還擁有幾座大型的的兵工廠,日產子彈上百萬發不成問題,所以被稱為「最闊綽」的東北軍並不比關東軍弱很多,不能打贏也能把日軍拖住,使其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就佔領東三省。這樣不僅牽制住了日軍部隊,也為中國軍隊後續對日作戰做好充分的準備。還可以生產出足夠多的軍需物資、訓練出更多優質的兵員,也不至於後期全面抗戰的爆發變得如此的被動。
就算這個「不抵抗命令」是當時的蔣委員長發布的命令,但是中國自古代以來就有一句「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再者,當時的東北軍有四十萬大軍,而日軍只有五萬關東軍在兵力上佔這絕對的優勢,而且當時的東北軍裝備精良。我認為張學良骨子裡還是有一股子柔弱,不是那麼殺伐果斷,最終也還是耐不住良心的拷問,與楊虎城一同發動了西安事變算是為中華民族做的最大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