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少帥張學良前期的履歷,我們不難發現,從1932年到1935年,簡直就像一張白紙。特別是前面那兩年,幾乎是任何歷史記錄都沒有,那麼張學良在那四年前後,他到底在幹什麼呢?
毋容置疑,1932年-1935年的張學良確實很閒,可以說是閒人配上個閒職,能閒出一朵花來,看起來完全就是個紈絝子弟,根本沒有能夠一錘定音改變歷史的氣質。
其實縱觀中國近代史,張學良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甚至還曾多次出現在時代的風口浪尖。
1928年,大帥張作霖遭日本人暗算,在火車經過皇姑屯時被炸,不久便身亡了。張作霖死後的第七天,張學良背負著國恥家仇,做出了一個國人為之震驚的重大決定,通電全國東北易幟,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了中國。
張學良的做法,讓日本人的如意算盤再一次落空。
1930年3月,為奪取國民政府統治權,汪精衛聯合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實力派,帶精兵強將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發起挑戰。
歷經半年的激烈戰鬥,這場「中原大戰」雙方傷亡加起來近30萬。此時的張學良仍然坐鎮東北,坐山觀虎鬥,但他很不希望看到國家內部發生戰爭,於是他發出呼籲:國家多難,非息爭不足以圖存。
在張學良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成功收復濟南。9月18日,張學良帶兵進入中原,瞅準時機出手,打得反蔣軍猝不及防,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老兄終於平息軍閥叛亂。
隨後,馮玉祥和李宗仁等人均下野,蔣政權得以穩固。經過這次出手助蔣,張學良和他的奉系都獲得了很大好處,特別是張學良,他政治生涯可以說因此達到了頂峰,被蔣正式委任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
然而,當張學良成為最大贏家僅一年後,他便跌入了谷底。
1931年,同樣是9月18日,日本人發動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張學良出人意料地一槍不放,下令東北幾十萬精銳不準抵抗,全部退入關內,將東三省拱手相讓。
張學良這一舉動,讓整個東北數千萬的老百姓遭了殃,9月18日也因此一直被國人視為國恥日。
此後,張學良便在鋪天蓋地的譴責聲中消失了,還是徹底的消聲隱跡,特別是1932年和1933年。
據說在那幾年時間裡裡,張少帥基本是寄情山水了,有時劃划船,有時爬爬山,打高爾夫成了家常便飯。
沉默了近四年時間,張學良似乎是在憋一個大招,而這個大招,不僅成功改變了中國歷史,甚至還影響了世界歷史。
1936年,日寇鐵騎一步步入侵中原,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老蔣卻一心想著剿共,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此時的張學良坐不住了,他不願意參與圍剿陝北紅軍,隧與楊虎城將軍一起面諫,希望老蔣槍口對外,結果被蔣介石一口回拒。
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兵諫,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千不該萬不該,張學良就是不該踏上送蔣介石回南京的飛機,這一去,他算是真的消失了。張學良晚年曾說:我們張家父子,若不是為了愛國,會有這種下場嗎?
周總理後來說,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共都會評他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確,從長遠角度來說,張學良將軍是個偉大的愛國者,他對實現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被蔣介石軟禁後,也讓張學良徹底遠離了世事紛擾,一直活到101歲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