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並不是一個文盲,清朝末年的土匪大部分都目不識丁,張作霖幼年的時候家庭富裕,在12歲的時候曾經上過幾個月的私塾,算是一個比較「有學問」的土匪。
張作霖能夠從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成為雄霸一方的「東北王」,主要是因為他非常善於做人,能夠準確的把握住每一次機會。
張作霖後來非常喜歡聽評書,他很後悔自己小時候太貪玩了,所以希望通過這種方法來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他長大之後識字不多,看不懂報紙,所以只好在每天早上"聽"報紙,讓別人講給他聽,日日都是如此,直到他的生命結束之前。張作霖自己沒有太多文化,但是他卻非常尊重那些有文化的人,也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
不按套路出牌
雖然沒當過土匪(張作霖是「保險隊」),但憑著打土匪起家的張作霖,也吃透了土匪們「不按套路出牌」的打法。從此做人做事,全把這套活學活用。
自虐式用人
打響抗戰第一槍的東北軍軍官王鐵漢,形象評價張作霖的用人風格:「敢用人,肯信人,能容人」。好些時候,張作霖的這風格,更近乎自虐:只要對己有用,哪怕是給他找不痛快的人,他也放手用。典型一位,就是王永江。
買不如造
其實,雖說在精英雲集的北洋軍閥裡,特別是比起段祺瑞吳佩孚等「高學歷」人物,張作霖確實念書少。但論發展眼光,他卻高人一籌:當其他幾位梟雄,成天瞪圓了眼睛買軍火時,張作霖看到了更遠——買來的玩意再好又能用幾天?得自己造!
張作霖和很多人都有過交情,比如,當時權傾一時的上海灘恆社大佬杜月笙,都對張作霖很尊敬,然而,就這樣一個人,在面對日本人的裡外兼施中卻沒有絲毫讓不。
我們現在看來,張作霖是有貢獻的,他和少帥兩個人,歸降了南京政府,沒有造成東北獨立的局面,這就是一件可以彪炳史冊的事。
不過,說起張作霖的文化程度,確實不高,他每次在外演講的時候,三句不離髒話,這可能也是當時的大環境造成的,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張作霖的身上,充滿著綠林好漢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