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戶部主事。他對嘉靖時期的「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深感憂慮。當時的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齋醮玄修,妄求長生不老。海瑞憂國憂民,眼看國力日衰,不得不冒死呈上《治安疏》,直言不諱地批評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大興土木,竭盡民脂民膏;不視朝政,以至法紀廢弛;聽信道士妖言,不與皇子們相見,以至父子之情淡薄;在西苑深居不回宮城,導致夫婦之情淡漠;正是這些荒唐的舉止,導致「天下不直陛下久矣」!
海瑞果然膽識過人!面對如此蠻橫的皇帝,語氣稍重都得提心弔膽,更何況句句鏗鏘、言之鑿鑿,直指皇帝的為政弊端?就連海瑞自己也預計到上疏之後難逃一死,事先安排好了後事。然而,結果卻出人意料。
雖然嘉靖皇帝看後勃然大怒,命隨侍的宦官「趣執之,無使得遁」,然而在得知「此人素有痴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於朝,童僕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之後,嘉靖皇帝沉默良久,拿起奏疏反覆閱讀。最終只將海瑞關押入獄,並未執行死決。
對於嘉靖皇帝沒有立斬海瑞的原因,後人做出了不少推測。一說海瑞官職雖小,卻有清正剛直之名。他居官清廉,剛直不阿,救濟黎民,有「海青天」之稱,深得百姓尊敬與愛戴。若殺海瑞,則天下震動。二說嘉靖皇帝欣賞海瑞,認為可以「以作治貪之利器」。三說嘉靖為向天下人展示自己虛懷納諫、寬宏大量的帝王氣量,故意放海瑞一條生路。
當然,也有人另闢蹊徑,從《治安疏》中尋找答案。海瑞上疏,開篇即將嘉靖皇帝比為漢文帝,更言「陛下天資英斷,過漢文遠甚」。在這個前提下,海瑞才開始列舉當今朝政的弊端,並將弊端的根源歸於「陛下誤舉之,而諸侯誤順之,無一人肯為陛下正言者,諂之甚也」,盡顯「皇帝英明」而罪在他人之意。尤其是奏疏的結尾,海瑞又將嘉靖皇帝與「堯、舜、禹、湯、文、武」並列,只要「陛下一振作間而已」,則「天下何憂不治」?如斯諫言,只要有機會讓皇帝靜心細讀,便能體會其中的用心良苦,可免殺身之禍。這正是海瑞的過人之處。
上疏之事,讓海瑞天下聞名,千古流芳。史書上評價,「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內外,無不知有海主事也」。值得一提的是,海瑞入獄不到兩個月,嘉靖皇帝駕崩,新君即位後便下詔釋放海瑞。若非如此,恐怕海瑞躲得過閻羅王的召見,也逃不過不見天日的牢獄之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