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寫「好雨、明月」四字,裕王看後為何要殺掉海瑞?

2021-01-07 楊角風發作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1566》第167篇文章)

海瑞上了《治安疏》,阻礙了嘉靖帝多年來遷宮的進程,大怒之下,讓眾臣給海瑞定罪。

眾臣在給海瑞寫辯疏,趙貞吉獨戰海瑞敗下陣來,不僅沒能讓海瑞認罪,反而自己被扒了個底朝天,人設崩塌。

人活一世,無外乎兩種追求,一是名,二是財,嘉靖帝寄希望從「名」下手,讓海瑞就範,結果打前陣的石公公仍然是敗下陣來。

最終嘉靖帝不惜親自上馬,與海瑞幾番較量後,留下「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八個大字,吐血而退,那麼接下來迎接海瑞的將是什麼呢?

楊角風談大明王朝第167期:大明王朝:見過海瑞後,嘉靖為什麼寫「好雨、明月」四字給裕王?

一、

劇情推到這裡,明顯地感覺到嘉靖帝有些無助,而且在劇中他多次不經意間就提到嚴嵩、呂芳,他為什麼會這樣?

說到底,就是因為他缺少了背鍋之人!

之所以海瑞能活下來,並不是說他是清官,他敢直言上疏,而是他選擇的時機剛剛好。不要覺得就海瑞給嘉靖帝上過疏,什麼越中四諫啊,戊戌三子啊,包括劇中沒怎麼提到的楊繼盛。

楊繼盛沒有海瑞那麼膽大,是衝著嚴嵩去的,多少有點指桑罵槐,結果被誣陷入獄。嘉靖帝關了他三年,硬是沒殺,一方面是不忍,畢竟楊繼盛沒有必死的罪,另一方面殺他也確實容易激起朝臣不滿。

可是不殺,又下不了臺,能關三年而未死獄中,可見有多人相助,足可見楊繼盛的人緣及人品之高。按照史書記載最後是嚴嵩耍了一個心眼,把楊繼盛的名字連同其他八人寫在了同一張勾決奏疏中,嘉靖帝沒注意到,全部勾選,結果是誤殺。

其實這是胡說八道,這種背負罵名的行為,嘉靖帝怎麼可能會背呢,自然會想辦法轉移到嚴嵩頭上。不僅轉移到他頭上,還得保留楊繼盛臨終前寫的詩,以便日後給自己洗白: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與後人補。天王自聖明,製作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殺害楊繼盛的罪名就成功地讓嚴嵩一個人擔了,之所以當時的嘉靖帝敢這樣做,說到底那時候還鬥志滿滿,且無後顧之憂。

二、

等到了嘉靖四十四年,他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唯一的指望就是能入住萬壽宮,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成仙之路上。

如今嚴嵩已經沒了,徐階為首的內閣又都是一群老好人,堅決不會替皇上背鍋。唯一一個願意給皇上背鍋的趙貞吉,又資質太淺,自身也不是很乾淨,反被海瑞抓到了小辮子,人設已經崩塌。

一群官員跟嘉靖帝打太極,動不動就請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嘉靖帝自己提出來殺海瑞,那麼罵名肯定是逃不了了。畢竟海瑞搞了這麼大一個動作,又備下了棺材,世人皆知他是忠臣,現在朝中又沒了奸臣。如果是皇上親自出手搞忠臣,那就是昏君,會被史官記入史冊的,嘉靖帝自己也清楚:

「他想做比幹,無奈朕不是紂王,他想青史留名,亂的卻是朕的江山,朕也想清楚了,朕不上他的當!」

可是放了海瑞也不行,一旦放了他,那麼海瑞成了榜樣,本就不滿的眾臣海嘯般的奏摺更會鋪天蓋地地到來。更重要的是成全了海瑞為忠臣,畢竟在明朝那個年代,文官們以被打屁股為榮。放了他,就等於證明他上的《治安疏》中說的都是對的,這等於打自己的臉。

放也放不得,殺也殺不得,至少不能用自己的手去殺,況且海瑞也不認罪,於是嘉靖帝一再引導眾人去定海瑞得罪,甚至不惜自己親自上。

一番較量之後,海瑞還是不肯給臺階,不肯認罪,於是嘉靖帝親自給海瑞定了罪名,那就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在過去這就是政治正確,海瑞你身為臣,敢犯上,這就是死罪,剩下的事情就等著徐階等人給他論罪了。

三、

可是嘉靖帝再次失望了……

石姓太監去內閣宣旨,先是給海瑞定了罪,是無父無君棄國棄家之徒,自絕於君父,自絕於朝廷,無庸跟他理論:

「著徐階、陳洪率內閣、司禮監會同百官論罪便是,欽此。」

實際上這就是嘉靖帝的殺人誅心之策,既然從海瑞身上無法突破,自覺也沒有辦法定他的罪。那就讓百官「論」他的罪,所謂「論罪」,就是讓大家從心裡認為海瑞有罪,只要有這麼個表態,皇上也就能下臺了。

眾臣心中當然明白嘉靖帝此舉的目的,所以一個個裝糊塗,比如陳洪問李清源,海瑞有沒有罪啊?

當然有罪啊,奏疏中用不敬之言頂撞君父就是罪,至於他說的那些話對不對,李清源不回答,總之有這麼行為就是錯的。

結果一番較量之後,王用汲不願意舉報海瑞,也不願意論海瑞的罪,又是趙貞吉出來背了鍋,雖然此時的他根本就沒資格:

「在朝官員,不論君父只論朋友,便是朋黨!」

此話一出,眾人鄙視之情可想而知……

論罪基本是進行不下去了,陳洪無奈讓大家回去把辯疏中駁斥海瑞的話挑出來,整合一下,給海瑞論罪,並回去匯報嘉靖帝。

四、

嘉靖帝何許人也,應該能料到會是這個後果,於是提筆寫下了「好雨、明月」四個字:

「這裡說的是兩個人,送給裕王,叫他召徐階他們一起看!」

知道為什麼嘉靖帝現在動不動就給裕王出謎題嗎?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嘉靖帝想的很多,無外乎這麼幾個心理活動:

一是怕自己對朝政控制力下降,裕王趁機逼宮,他要先消除這個威脅;二是自己精神低迷,體力不支,自己苦苦維繫的神秘感下降,撐不到移居萬壽宮的日子;三是自己很清楚,海瑞上疏中提到的問題都是對的,自己確實做錯了事,不想承認自己是昏君;四是,自己一旦升天,裕王接位,現有的人員架構,是否能支撐大明朝繼續前行?

實際上嘉靖帝撐不了多久了,不僅他清楚,裕王、徐階、百官基本也猜得八九不離十。之所以他們敢這麼拖延時間,來回折騰,也不過是陪著皇上玩而已,完工萬壽宮也算是裕王和眾臣的一點孝心。

但凡嘉靖帝再年輕個幾歲,身體再硬朗一點,徐階想做老好人,也得看皇上答應不答應?

當四個字送到裕王府之後,眾人開始解謎,嘉靖帝之所以口諭中提到徐階,說到底以他對徐階的了解,他肯定能猜到朕意。

「好雨」採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前兩句是: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眾人解的不錯,裡面有「時」字,李時珍又是湖北蘄春人,後面一句話顯然是讓大家暗中送進宮。

五、

當初嘉靖帝跟李時珍之間有何恩怨就不詳提了,他有這個旨意,代表他身體確實不行了,透露的信息就是嘉靖帝時日不多,但凡他能再撐一撐,也不會召李時珍入宮。

「明月」二字,看起來好像是「海上生明月」,是指海瑞,又是來自海南,是不是指他是大明朝的明月?

並不是,「明」是指大明,由日和月組成,而明月,顯然是有月無日。大家眼睛光去看「月」了,忘了大明朝的「日」,這個「日」就是指嘉靖帝!

另一層意思就是說,海瑞無日,無日,就是指日子過到頭了,暗示大家把海瑞秋後處決!

陳洪聽完徐階的分析,也才恍然大悟,立馬要求大家給海瑞定罪:

「人人都可以說不殺海瑞,唯獨王爺一定要殺海瑞。」

陳洪不是傻子,大家總覺得他不顧後果,一再得罪裕王,實際上他是迫不得已,此時的他何嘗不是在巴結裕王呢,畢竟嘉靖帝的身體在那裡擺著。

等陳洪一走,眾人才說出嘉靖帝的另外一層意思,其實就是找人背鍋啦:

嘉靖帝不能自己喊殺海瑞,這我們前面分析過了,嚴嵩又不在,眾臣也不接擔子。既然是君臣,其實也是父子關係,如果做兒子的裕王也不願意替父親擔責,那麼大明朝真的就沒「日」了:

「以兒子辱罵父親的罪名判他絞刑,殺不殺兒子,皆是父親一句話而已!」

裕王的這幾個師父確實聰明至極,裕王判海瑞死刑,跟前面他說的話是一致的,兒子替父親擔憂。不管海瑞說的對還是錯,也不用糾結他說的對還是錯,他罵父親,做兒子的就得殺他。

而嘉靖帝,也試探出裕王等人仍然以他為尊,沒有篡位的想法,也臣服於他的皇權。於是自己疑慮解除,也有了臺階可下,赦免了海瑞,等同於讓眾臣認可自己是明君在位。

就這樣,嘉靖帝通過「好雨、明月」四個字,暗中把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裕王了,反正自己時日也不多了,你們就從了朕這一次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大明王朝1566》,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相關焦點

  • 無奈之下,嘉靖將呂芳逐出京城,呂芳寄希望於馮保:23大明王朝
    海瑞在福建南平當了幾年教諭,在浙江淳安,江西興國當了幾年知縣,素絲不染,在北京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時,突然接到奉調進京的公文,已是囊空如洗,來到京城連件像樣的房子也租不起,有幸王用汲這時已在北京都察院任職,用自己的錢暗中貼補海瑞,為海瑞找到了一所簡陋的四合小院。
  • 《大明王朝》中嘉靖和海瑞最大矛盾源自何處?不過那八個字痛罵
    也因此才有海瑞和嘉靖辯論時候嘉靖說的那個臺詞出現!嘉靖說海瑞:無父無君,棄國棄家這話說的對,也不全對要看怎麼理解!首先看第一句:無父無君。因為從小失去了父親,母親對海瑞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如何看出來?其實劇情中多有表述。上任他要問母親,做事他要問母親,就連和媳婦辦事也要問母親。由此可見,海瑞對待自己母親那是絕對孝順。
  • 《清平樂》的朝堂戲也好意思吹,你怕是沒有看過《大明王朝》
    準確來說,《清平樂》的前朝與後宮都沒有處理好,既非歷史正劇,又不是宮廷戲,如果要筆者來推薦好看的朝堂戲,那《大明王朝1566》一定會在榜首。13年來,這部劇僅重播一次,甚至一度連完整版也難尋,但只要看過《大明王朝1566》,大家恐怕都要感嘆一句:「歷史劇的巔峰,應該無人能出其右」。
  • 嘉靖問道學道修道求道,最後也沒悟道得道,反而步入外道
    《大明王朝1566》劇裡,嘉靖皇帝閃亮登場時,念了一首唐詩: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嘉靖算不算好皇帝,眾說紛紜。老王媳婦覺得:中年的嘉靖,突然迷戀修道。20多年不上朝,卻獨掌朝野。
  • 海瑞為什麼敢上疏這麼罵嘉靖:「嘉靖者,言家家淨而無財用」?
    這也就是海瑞為什麼敢上書大罵嘉靖皇帝的原因,因為他為了心中的「道」,已經顧不上自身的生死了。只要能夠實現這個「道」,那麼他即使為之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會覺得很值。海瑞上《治安疏》,毫不避諱地批判嘉靖: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 《大明王朝1566》真是神劇,就是有點恐怖,皇帝最後像個守財奴?
    《大明王朝1566》這是國產劇的一座豐碑,至今提及這部劇,很多人都是讚不絕口。甚至很多觀眾都是二刷,三刷,無數遍的刷。共有46集,豆瓣評分9.7分。在《大明王朝1566》中,嚴嵩也不是十足的奸臣了。他也有自己的苦衷,同時也有自己的優點。嚴嵩的優點就在於他的知人善任,他對胡宗憲有知遇之恩。如果不是胡宗憲,如果不是他推選出來的那些賢臣,可能他也不能呼風喚雨,路走的那麼長遠。
  • 海瑞「抬棺上疏」的過人之處
    嘉靖四十三年,海瑞任戶部主事。他對嘉靖時期的「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深感憂慮。當時的嘉靖皇帝已經二十多年不上朝,整天深居西苑不出,齋醮玄修,妄求長生不老。 海瑞果然膽識過人!面對如此蠻橫的皇帝,語氣稍重都得提心弔膽,更何況句句鏗鏘、言之鑿鑿,直指皇帝的為政弊端?就連海瑞自己也預計到上疏之後難逃一死,事先安排好了後事。
  •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而明朝每一屆科舉都會有一批才華出眾的書生脫穎而出,之後他們會被朝廷安排進入國子監深造,經過再次考驗後才賦予官職。據說,到了嘉靖登基之後,滿朝上下讀書之風更加盛行,當時通過科舉考得進士功名的人才尤其的多,屬於前後數十年政壇、文壇之最,可謂是進士豐收年。
  • 宵衣旰食,日理萬機的明朝亡國之君朱由檢,為何沒能挽救大明王朝
    朱由檢是大明王朝的末代皇帝,他在位17年間一直勤於政事,朱由檢即位之初就開始剷除在明朝橫行多年的閹黨勢力,並最終徹底滅掉閹黨,他還平反冤獄,扶正除惡,大力並重新任用有才能的被閹黨陷害入獄的良官,朱由檢還派遣得力幹將去「澆滅」農民起義軍的「烽火」,並在關外抵禦清軍南下,但他為何還是無法改變明朝滅亡的命運
  • 落榜才子愁得睡不著寫首詞,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最後5個字驚豔
    兩宋文壇詞手如雲,要找到其中的高手,其實有個最簡單的辦法:讀一讀他們寫雨的詩詞。雨是古詩詞中最典型、最能考驗筆力的意象之一,唐詩中的雨一般都寫得頗為大氣和傳神,而宋代文壇中的雨則別具一番柔腸之氣。讀了志南和李清照的兩個名句,我們就能發現要寫好雨,最重要的是寫出雨中的情。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一首經典詠雨詞,詞名《長相思·雨》。這首詞的作者名叫万俟詠,本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小文人,多年不第半生落魄,他平生存詞共27首,這首《長相思》正是其一詞成名之作。
  • 中國廉政文化歷史故事 | 海瑞抬棺諫儉(六十六)
    >66海瑞抬棺諫儉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海南瓊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清廉節儉,剛直不阿,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海瑞四歲喪父,與母親謝氏相依為命,靠祖上留下的幾十畝田勉強維持生活。海瑞自幼攻讀詩書經傳,母親謝氏性格剛強,對海瑞要求很嚴格,不讓他像一般兒童那樣嬉戲玩耍。海瑞讀書時,正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盛行的時期,王陽明提倡「立誠」,這些對海瑞日後的為人產生了很大影響。
  • 嘉靖、嘉靖,家家乾淨,為何聰明的嘉靖會成為昏君?
    當然,無論是稱讚還是貶低嘉靖,嘉靖身上有一個特點是得到人們承認的,那就是他絕對是一個天才,嘉靖可以說是歷史上最為聰明的皇帝之一。按理說聰明的皇帝往往能把國家治理好,可現實是,不是聰明人就能辦好事的,有的時候,聰明的皇帝不見得就能把國家給治理好。
  • 大明王朝中可比肩朱棣的皇帝,如非英年早逝,大明的盛景延續百年
    朱棣在位的時候,是否是大明帝國最為鼎盛的時期?並不是!如果要說大明鼎盛時期,那還得首推宣德時期。歷史如何評價宣德一朝?國祚十年,朝勢之美,史不勝書!宣德皇帝就是朱瞻基,《大明風華》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朱棣駕崩之後,仁宗繼位一年而崩,於是朱瞻基繼位,成為了宣德皇帝。
  • 元素周期表中的字,為何要感謝朱元璋呢?
    元素周期表中的字,確實得感謝朱元璋,而這就不得不說說大明皇族的起名大法——《五行起名大法》!作為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創業之路,充滿著艱險。因此,當上皇帝後的他,對子孫的溺愛也是非其他朝代開國君所能比的。正因如此,在我看來,他可是大明王朝的絕世奶爸。
  • 李白寫明月的9首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在古代的詩詞中,「明月」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很多詩人、詞人的作品中,「明月」都是出現不止一次的題材。其中的唐代詩仙李白,絕對是寫明月詩最多也最好的詩人,為我們留下許多佳篇名句。一、《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 《大明風華》:明朝皇帝何以恁多短命鬼?
    作者:營三千 經過去年清宮劇的輪番轟炸之後,最近開播的《大明風華》終於把觀眾的目光吸引到了明朝身上。不過,因為有《大明王朝1566》珠玉在前,估計這部劇也難以出彩的什麼程度,只能說看慣了大辮子的觀眾們終於可以換一個視覺體驗了。
  • 《捨得智慧講堂》對話劉和平:雖寫帝王將相 卻知民間疾苦
    劉和平,著名劇作家、小說家、國家一級編劇,從影20年,他寫出了《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北平無戰事》等兼具收視和口碑的歷史大劇。劉和平並不高產,但他所創作的四部作品幾乎囊括了中國電視劇獎項中的所有最佳編劇。其中《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的評分更高達9.7分,是目前豆瓣史上評分第一的電視劇。
  • 大明王朝歷代皇帝官方肖像
    朱元璋明朝,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詭譎的王朝。從太祖朱元璋立國的那天起,明朝註定就不會安生,因農民起義而生,也因農民起義而滅,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在位31年。在位期間,廢除行省制,打擊貪官。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