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代史上,亞洲、非洲、美洲幾乎大部分國家都成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依靠工業革命的成果和強大的航海能力,西方的戰艦與滿載貨物的商船幾乎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文明較低的地區成為原料生產地,文明較高的國家成為商品傾銷地,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
江戶時代的日本與中國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除了中國與荷蘭之外,日本與世界各國完全沒有交流,發展更是相當落後,那麼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日本吸取了清朝鴉片戰爭的教訓。在與中國的貿易中,日本得到了英國戰勝清朝的消息,日本內部認為西方的船隻早晚會開到日本,各藩主為如何對待西方列強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1853年7月,獨立不久的美國艦隊率先駛向了日本,由於美國正值總統換屆,下任總統可能不支持殖民活動,於是美國準將佩裡急於籤訂條約,條件並不算太苛刻(相對清朝)。日本國內妥協派戰勝了攘夷派,幕府接受了開港要求,籤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被迫開放下田、箱館兩港口,美國享受最惠國待遇。
不久西方列強蜂擁而至,紛紛與幕府籤訂了類似的條約,日本被迫對外開放。西方國家的工業品開始向日本傾銷,以農業和手工業為主的日本根本無法與廉價的西方工業品競爭,日本陷入白銀外流、通貨膨脹的境地。憤怒的日本國民把矛頭對準了德川幕府,在武士的帶頭作用下,倒幕尊王運動展開。
德川幕府最後一位將軍德川慶喜在作戰失利後選擇投降,將權力還給天皇,明治天皇執政後,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掀起。明治政府拿出巨額資金派出使團前往歐洲各國考察,從此以德國為師,瘋狂學習西方發達的工業文明,快速躋身於強國之列。相對於同時期清朝的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更徹底。
當然日本沒有成為殖民地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國小、資源少、市場小,日本被西方工業品傾銷、白銀大量外流之後,在殖民者的眼中已經沒有了剩餘價值。在西方列強的眼中,中國、非洲、印度、東南亞等地都是不錯的殖民地選擇,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廣闊的市場,也給了日本崛起的契機和時間。
日本不僅在近代沒有成為殖民地,反而製造了不少殖民地。迅速崛起的日本渴望成為列強的一員,奉行「脫亞入歐」政策,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朝鮮、臺灣島等都成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在參與瓜分中國的大潮中甚至膨脹了野心,這也是後話了。
除此以外日本人自身的努力不容小覷,日本國小,人口相對較少,日本很容易消滅或趕走反對派,從而將一個決策貫徹到底,無論這個決策是否正確。同時日本人本身就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秉性仰慕強者,而又具有學習強者並超越強者的心理。日本在白江口海戰中敗給大唐,從此以唐朝為師;近代又以德國為師完成明治維新。
而清朝統治者對於西方列強給出的預警顯得並不感冒,馬嘎爾尼使團訪問中國後,英國人就做出了必須武力逼迫清朝開放的決定,可惜等到1840年才實施。因為拿破崙在歐洲攪得天翻地覆,幫助「十全老人」保存了最後的體面。如若不然,英國很可能在馬嘎爾尼回國後立即挑起鴉片戰爭。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原本也會成為變相的殖民地,可惜民國政府的潰敗和美國韓戰的失敗,註定日本在戰後再次崛起。歷史真是會開玩笑,日本在近代深深地傷害了中國,但中國卻從側面幫助了日本!最後求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