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世界歷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近代工業革命的發生使英法等歐洲國家走上了工業化的快車道,同時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需求的擴大也極大地推動了歐洲列強對亞洲的殖民擴張。17世紀以來,亞洲逐步陷入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的深淵。在南亞,17世紀初,印度開始受到英國殖民勢力的侵略。英國東印度公司是掠奪印度的主要工具。該公司經營200多年,在印度各地建立了一大批商站和居留地,成為英國在印度殖民統治的代理機構,1為英國把印度變為殖民地奠定了基礎。英國通過東印度公司,採取直接搶掠、侵佔土地、強徵巨額土地稅、種植並向中國走私鴉片、低價收購印度產品在歐洲高價賣出等手段,掠奪了大量財富和巨額利潤。
1757-1815年,從印度流入英國的財富大約為10億英鎊。對印度的剝奪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之一。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始後,東印度公司把印度變成了英國機織棉紡織品。與此同時,英國也加緊了對的傾銷市場,印度原有的手工紡織業遭到滅頂之災印度的軍事侵略和徵服。它先是通過三次對法國的戰爭,把法國的勢力排擠出印度;然後通過多次與印度各邦的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戰爭,逐步佔領印度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到1849年3月英國通過戰爭完全控制了旁遮普地區,印度全境都處於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徵服旁遮普地區後,英國作為勝利者掠走了印度的「鎮國之寶」—「光之山」鑽石,並鑲嵌於英國的王冠之上。
英國把印度變為殖民地後,繼續侵略南亞其他地區。1886年英國把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此舉基本完成了對南亞的徵服。英屬印度統轄的範圍幾乎覆蓋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和部分東南亞地區,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東亞,中國是列強爭奪的最大目標。早在179年,英國就派使節出使中國,要求開放港口和商埠,並按照西方近代國際法觀念與中國建立「正常」的外交關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1808年,英國兵船進犯中國東南沿海,被中國水師擊退。英國政府支持並庇護本國商人向中國非法走私鴉片,牟取暴利,並以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州厲行銷煙為藉口,於18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
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籤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港口通商,並允許英商自由貿易,由此揭開了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奴役中國的序幕。隨後,其他列強紛紛效仿。1844年美國與法國通過迫使中國政府籤署《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不僅獲得了同英國一樣的特權,還攫取了更多利益。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通過籤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進一步擴大了在華權益。從1859年開始,英國人開始作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執掌中國海關大權69年,為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和幹預中國內政提供了方便。1897年法國強迫清政府同意「永不將海南島讓與任何他國」。
此後,列強紛紛在華劃定勢力範圍。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次年籤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在東南亞,法國從17世紀開始染指越南。143-1847年,法國曾三次尋釁進攻越南的土倫。1858年法國夥同西班牙再次進攻土倫,迫使越南籤署《西貢條約》,割佔領土和開放港口。1867年法國又取得對柬埔寨的保護權。1874年,法國迫使越南籤署《第二次西貢條約》,佔領越南全境。1887年法國建立了包括越南和柬埔寨在內的法屬印度支那聯邦後,1893年又兼併寮國,從而控制了中南半島,使該地區逐漸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英法兩國殖民地之間,只有暹羅王國保持獨立。
17世紀,荷蘭繼續在印度尼西亞進行殖民活動,逐漸把原來的貿易貨站變成了連在一起的殖民地,並通過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尼西亞實行殖民統治。179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解散後,荷蘭政府直接管理印度尼西亞殖民地,將印度尼西亞稱為荷屬東印度。1806年,法國拿破崙的軍隊佔領荷蘭後,委任親法的總督管理印度尼西亞。1811年英國駐印總督派兵進攻印度尼西亞,迫使荷蘭殖民軍投降。1816年,荷蘭重新恢復了對印度尼西亞的統治,並不斷兼併周圍島嶼,擴大其殖民範圍。經過長期的徵服和蠶食,到20世紀初荷蘭將荷屬東印度的範圍擴大到了南太平洋長達5000公裡的印度尼西亞島鏈上。在西亞,其北部的奧斯曼帝國是歐洲列強主要的瓜分對象。
18世紀末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境內各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逐漸覺醒,紛紛爭取獨立或自治,帝國面臨著土崩瓦解的局面;英、法、俄、奧等國也紛紛插手帝國內部的問題,企圖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分割奧斯曼帝國的疆土。奧斯曼帝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陷入了半殖民化的危機。1806年年底俄土戰爭爆發,根據1812年籤署的《布加勒斯特和約》,將比薩拉比亞和西喬治亞併入俄國。1828年,俄上戰爭再次爆發,1829年籤訂《亞德裡亞堡和約》,奧斯曼帝國承認塞爾維亞和希臘自治,並將黑海東北岸劃歸俄國。1830年,希臘成為獨立王國。1877-1878年俄土戰爭再次爆發,英法等國藉機瓜分帝國,結果土耳其不僅喪失了巴爾千地區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埃及和突尼西亞。
與此同時列強紛紛採用資本滲透的方式,控制帝國的經濟。土耳其本土的經濟和內政越來越多地受到外國勢力的支配。1838年,英國迫使土耳其政府籤訂商務協定規定對外國商品只徵收5%的關稅,禁止帝國對任何物資實行專賣制度,承認外國人有權在帝國境內從事貿易。1881年,英、法、德、意、奧匈等國成立了奧斯曼國債管理局,把帝國的主要財產當成抵押品,並監督帝國還債。這就使帝國的財政收入被列強所控制,土耳其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西亞中部的伊朗也同樣面臨著土耳其的類似命運,其經濟和內政基本上被英國和俄國所支配。
1804年與1828年俄國兩次侵略伊朗,迫使伊朗割讓大片土地給俄國,並給子俄國經濟特權。俄國還派軍事教官團組建並訓練伊朗騎兵團,以後發展成騎兵旅。這支軍隊名義上歸伊朗國王所有,實際上完全操縱在俄國軍官手裡。英國為了同沙俄抗衡,也迫使伊朗籤署不平等條約,英國獲得了包括承認英國在伊朗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商品輸入伊朗僅抽5%的關稅並豁免國內關稅以及設置商業代辦處等特權。此外,英國外,英國還控制了伊朗南部和中部的石油開採權,從而控制了3/4的石油資源。
1889年,伊朗允許英國電報通訊社創辦人、大銀行家路透在伊朗開辦帝國銀行,俄國也在第二年獲得了在伊朗北部開辦信貸銀行的權利。到19世紀末伊朗的北部已經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其南部為英國的勢力範圍。法、美、奧匈等國也仿效俄英兩國,迫使伊朗籤訂類似條約,使伊朗日益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淵。,亞洲地區只有日本成功地實現改革,進入帝國主總的來看,到20世紀初義國家的行列,其他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已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中國、土耳其、伊朗等國雖還保持著某種程度的獨立但也喪失了部分主權,淪為半殖民地。
好了,文章到這就結束了,大家還有要補充的可以給小編留言!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