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都是我們搬不走的鄰居,是如假包換的亞洲國家,更是名副其實的資本主義陣營成員,但日本和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從來都不能同日而語。
尤其是在經濟上,當日本早已躋身發達國家行列很多年後,這些東南亞國家還在發展中國家的中下遊苦苦掙扎。
從先天條件上來看,很多東南亞國家不僅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相對優越的氣候環境,更有令人豔羨的礦產資源。相比之下,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的日本不僅火山地震災害頻發,境內多山少平、地狹人稠,再加上日本資源嚴重不足,理論上日本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高山仰止的成就。
但現實情況卻如此不可思議,日本不僅發達,而且是相當發達。那麼,為何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的差別如此巨大呢?靜夜史認為根本原因不過「位」、「機」二字而已,具體來說就是區位和機遇。
根據「地理決定論」的觀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的不同,不是國名的區別,而是地理環境的差異。
東南亞各國,由於緯度普遍較低,所以一定程度上被「熱帶無強國」的歷史定律所束縛,而日本雖然比同緯度的大陸要更加溫暖溼潤,但畢竟是中緯度溫帶國家。
古往今來,無論文明古國還是世界強國基本都是中緯度國家,這裡比熱帶少瘴氣等災害,比寒帶更容易獲取生活資料,是各民族激烈爭奪的區域。正是這種激烈的競爭,才讓這裡的民族更容易脫穎而出。
日本作為名副其實的島國,相對閉塞的環境雖然一度提供了安全的環境,但惡劣的自然環境尤其是地質條件也起到了「多難興邦」的作用。而且由於四面環海的島國區位,日本自古以來就是海洋強國,近代以來更是和沙俄在東北亞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爭奪。
日本的區位,和亞歐大陸西部的英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英國面對的歐洲大陸從來支離破碎,而日本這樣的東亞大陸卻始終在分分合合,而一旦中原天下大亂,就是日本野蠻生長的歷史機會。
而東南亞各國,也就是南洋,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自留地」,在地理位置上處於被中原「壓迫」的態勢,即便中原南北分裂,割據的南方政權同樣能形成對東南亞的優勢,歷史上東南亞僅有的勝利就是越南的自立門戶。
雖然歷史上的日本通過學習和戰爭與中原王朝藕斷絲連,但由於東南亞和中原王朝山水相連,加上千百年來的不斷移民,東南亞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比日本更加密切。
也正因為如此,歷史上的日本才更容易「自立門戶」,更容易被外部勢力利用。近代史上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除了日本內部上下一心的努力,英國等西方列強利用日本制衡沙俄擴張的外部因素同樣不可或缺;二戰結束後,日本因為原子彈的因素成為美國事實上的殖民地。東亞大陸改天換地之後,日本開始成為美國遏制蘇聯及社會主義陣營的跳板和橋頭堡。
雖然被美國全面控制失去了尊嚴,但日本卻獲得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畢竟美國是鶴立雞群的超級大國,追隨美國必然能夠「近墨者黑」。
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方興未艾,傳統產業紛紛從美國向其他發達國家轉移,日本就是首批承接地。藉助美國的產業轉移和專利轉讓,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並在1968年一躍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於美國的二號經濟強國。
而且,因為韓戰的爆發,日本再度因區位優勢獲得美國海量的軍火訂單,使得日本迅速積累了東山再起的第一桶金。
而在日本經濟如火如荼時,東南亞各國要麼在爭取民族獨立,要麼在抗擊外來入侵,錯過了50年代第一次產業轉移。不過,新加坡趕上了60年代第二波轉移浪潮,並依靠區位優勢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等到70年代東方巨龍甦醒,這個恐怖的大國依靠完整的工業體系、勤勞的人民、健康的投資環境,成為產業轉移的最佳承接地,這也使得後來的「亞洲四小虎」,也就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黯然失色。
而越南,雖然被無數公蜘叫獸吹上了天,卻不得不面臨著連亞洲四小虎都不如的尷尬局面。因為致富不一定靠勤勞,如果沒有一飛沖天的風口,東南亞體量較小的各國想要崛起幾乎不可能。
所以,日本不是隨隨便便成功的,其成功也不是東南亞各國能輕易複製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