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四小虎」能否接棒「四小龍」,如今發展都怎麼樣了?

2020-12-08 騰訊網

亞洲四小龍(The Four Asian Dragons)

要說上世紀最耀眼的經濟明星,非「亞洲四小龍」莫屬了。從1960年代末至1990年代期間,亞洲的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和新加坡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利用本地廉價且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適時調整推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策略,在短時間內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一躍成為亞洲繼日本後的發達國家/地區。其實在英文中,亞洲四小龍的翻譯是"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簡稱「NIE」(新興工業經濟體),特別是在學術類期刊書籍中一般也都譯作NIE,很少用直譯。

韓國地處東亞朝鮮半島南部,是APEC、世界貿易組織和東亞峰會的創始成員國,也是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和聯合國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總面積約10.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5200萬,不論是GDP、人口總量還是面積均居「四小龍」之首,2019年GDP總量為1.64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2位),經濟增速為 2.03%(比往年有所下降),人均GDP在2018年首次突破3萬美元,2019年為3.18萬美元(位列全球第39位)。

中國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是我國第一大島,總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2360萬,2019年GDP約為611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20位),經濟增速為2.73%,人均GDP達到2.6萬美元(位列全球第46位)。從省份來看,臺灣GDP在2019年被福建超越,退居全國第9位,由於人口較少且經濟較為發達,人均GDP仍是全國第一。

中國香港地處我國南部、珠江口以東,毗鄰深圳,總面積約為1106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752萬,是一座高度繁榮的自由港和國際大都市,與紐約、倫敦並稱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2018年經濟總量被深圳正式超越,2019年GDP約為366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5位),經濟增速為-1.19%,人均GDP約為4.88萬美元(位居全球第21位)。

新加坡是地處東南亞的一個小島國,毗鄰馬來西亞,憑藉地理優勢成為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航運中心之一,是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總面積約為724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570萬,2019年GDP約為3720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4位),經濟增速為0.7%,人均GDP高達6.52萬美元(位居全球第11位)。

亞洲四小虎(Tiger Cub Economies)

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期間,東亞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四國就像六七十年代的「四小龍」一樣經濟高速發展,作為「繼承者」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和影響力遠不及「四小龍」,因此而得名。

印度尼西亞地處東南亞,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被稱為「千島之國」,是東協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總人口約為2.62億,是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的全球第四人口大國。總面積約為191.4萬平方公裡,2019年GDP為1.12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經濟增速為5.02%,人均GDP約為4135美元(位居全球第129位)。

泰國地處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是東協的創始國之一,是亞洲唯一糧食淨出口國,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協最大的汽車市場,被稱為佛教之國。總面積約為51.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6904萬。2019年GDP為5436億美元(位居全球第23位),經濟增速為2.4%,人均GDP約為7808美元(位居全球第95位)。

馬來西亞地處東南亞,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為馬來半島和加裡曼丹島東西兩部分,總面積約為33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3194萬。2019年GDP為3647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6位),經濟增速約為4.3%,人均GDP約為1.14萬美元(位居全球第77位)。

菲律賓地處西太平洋,是東南亞一個多民族群島國家,總面積約為29.9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約為1.1億。2019年GDP為3593億美元(位居全球第37位),經濟增速為5.9%,人均GDP約為3485美元(位居全球第139位)。

2019年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數據對比

數據對比亞洲「四小虎」與「四小龍」的差距

從以上可以看到,亞洲「四小龍」的人均GDP是遙遙領先於「四小虎」的,最高的新加坡人均GDP超過6.5萬美元,最低的中國臺灣也超過2.5萬美元,而「四小虎」中人均GDP最高的馬來西亞只是略微超過1萬美元外,其餘三個國家均低於1萬美元,和「四小龍」的差距非常大。從總量來看,由於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人口較少,因此低於超過2億人口的印尼和超過5000萬人口的泰國,而超過1億人口的菲律賓卻處於墊底,可以說「四小虎」的經濟總量都是人口堆出來的。從經濟增速來看,「四小虎」整體表現要優於「四小龍」,除了中國臺灣略高於泰國表現尚可以外,新加坡僅為0.7%、中國香港甚至出現負增長,處於八個地區末尾兩名。

亞洲先有「四小龍」,才有「四小虎」。其實從「四小龍」的高速發展軌跡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面向全球市場,政府到全社會都注重商業發展和經濟利益。

2、 西方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後,需要將生產轉向技術和資本密集型工業,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轉移。亞洲四小龍擁有質高價廉的勞動力資源,從而順應時機接收了勞動密集工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

3、政府、社會、地區周邊相對穩定,政權都屬於開明專制,政策不受政黨鬥爭幹擾,政策的實行具有延續性。

4、擁有優勢的地理位置,都屬於沿海地域,具有優良的深水港,是海運的重要的補給地點,方便進行國際貿易。

5、較為有利的世界發展環境,一方面是上世紀50-70年代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高速發展期,為「四小龍」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另一方面則是冷戰時期得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扶持,使得原始積累階段的資金較為充沛。

6、同屬於中華文化圈,繼承了注重教育、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等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因此誕生了大量優質勞動力。

其中1、2、3、6點也很好地說明了中國改革開放後所取得的工業化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成就。但是為什麼除了以上除了第六點外同樣適用於所謂的「四小虎」與「四小龍」對比差距巨大呢?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四小虎」在擁有較為不錯的土地和人口規模的情況下,是完全可以打破地區間自給自足的小市場,小農經濟模式也能夠被取代,但是地區內仍是大量勞動力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並沒有形成規模化發展且進程緩慢。

在20世紀末,中國的人均GDP才開始追上這幾隻小老虎。可惜的是,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重創,「四小虎」並沒有像「四小龍」一樣穩健經濟基礎,其中泰國、印尼和菲律賓甚至欠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巨額的債務,社會也出現諸多不穩定因素,而馬來西亞實施了多項硬性保護國家金融體系的貨幣管制條例,並存在多方面不平等政策的問題,開始固步自封。可以說對這四個地區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後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國家經濟甚至出現倒退多年的情況,而後的2008年金融危機再次受到打擊。

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面臨的問題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在「四小龍」高速發展時期,日本經濟在亞洲仍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無論是GDP總量還是人均都「壓制」它們,所以只是小龍並不是大龍。

而美國是世界公認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幾乎大部分最前沿的科技成就都率先在美國發生,「四小龍」和日本的發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接受美國的產業轉移。美國要發展高尖端產業,於是把相對低端的一些產業轉移給日本,而日本再轉移給「四小龍」,其中臺灣和韓國的受益是最明顯的,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東亞「雁陣模式」。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美國佔據金字塔頂端的部分,其次是日本,接下來才是中國臺灣和韓國。但有個問題是,這些國家/地區自身的經濟規模太小了,因此想要高額投入科研的資金量根本不夠,特別是韓國的R&D(研發支出)雖然佔GDP比重超過5%(全球第一)非常高,但是受限於自身GDP規模,因此R&D總量跟中美日德等大國相比還是不夠看,自然在科研競賽中想要贏過這些大國是很困難的,也造成了只能一直排隊在美國身後跑,很難實現超越。

日本在科技水平接近美國時,發展停滯了下來,韓國和中國臺灣在科技水平接近日本時的發展也停滯了下來。因此,只有美國向前一步,日本和「四小龍」才能跟著前進一步,而美國的發展速度是由科技進步的速度決定的(美國沒有參考學習的對象)。在網際網路大發展之後,世界並沒有再次出現大規模的科技革命,所以美國的GDP增速也就長期處於2%-3%之間彷徨,日本和「四小龍」的經濟增速自然也不會超過美國。

不過中國是個「另類」,整體科技水平仍低於日本和「四小龍」,但是可以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和超強的模仿學習能力(畢竟是中華文化圈的源頭大哥)來實現大跨步。再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國內市場優勢,使得中國擁有非常大的經濟體量。在後發優勢沒有消失的情況下,R&D支出超過日本和「四小龍」的總和,從而在諸多前沿領域與美國直接競爭一較高下。總的來說就是日本和「四小龍」陷入「規模陷阱」,在體量規模太小的情況下,導致R&D支出不足以支撐其科技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再說「四小虎」同樣受美國的影響很深,從全球形勢來看,小國/地區根本無力與大國抗衡的,特別是面對美國,更是無法掌握自身命運。「四小龍」中,香港背後有中國大陸撐腰,而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是美國扶持起來用於對抗中國的小弟。而「四小虎」的影響力和存在感就更弱了,美國也就不會專門針對它們。

目前全球經濟下行,不光東南亞,歐洲、印度等其他地區都好過不到哪裡去,按理說人均GDP越低,發展潛力就越大,中國在印度高速發展階段的GDP增速常年保持在10%左右,而印度已經不足7%。人均GDP比中國高的國家增速基本都不如中國,比中國低的國家/地區中,增速能超過中國的也沒幾個,印度勉強算超過,不過內部問題太多了,其他都是小窮國就沒有然後了。所以,我認為讓中國在全球一枝獨秀的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的制度優勢。

縱觀全球,已經很難再出現第二個中國,隨著中國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經先後超過「四小龍」和「四小虎」中的7個,與剩下的韓國差距也在逐漸縮小,超越也只是時間問題,不過人均GDP差距依舊很大。而「四小虎」想要超越「四小龍」的機率也變得微乎及微,說「接棒」可能都算勉強。

相關焦點

  • 人均GDP比亞洲四小龍都高,這隻「歐洲小虎」才是最好的發展樣板
    在亞洲,有「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的說法,指的是八九十年代幾個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多「小龍」、「小虎」,當然能說明亞洲經濟很有活力,但同時也能看出亞洲整體比較落後。如果像歐洲那樣發達,或者像非洲那樣沉寂,都不會有這麼多「小龍」、「小虎」了。
  • 亞洲四小虎未來20年的GDP總值能超過亞洲四小龍嗎?為什麼?
    提起亞洲四小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亞洲四小龍」就是指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和香港。但是說起「亞洲四小虎」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當年「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為之感嘆。
  •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齊頭並進,為何如今差距卻越來越大?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齊頭並進,為何如今差距卻越來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進入了和平發展的一個新的時期,為此很多的國家和地區都開始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尤其是在亞洲的某些地區,比如東亞,還有東南亞有很多的經濟體迅速的崛起,所以在當時的時候,就有八個國家和地區分別被稱為「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亞洲四小龍」分別是韓國、新加坡,還有我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
  • 風光無限的「亞洲四小虎」,為何沒能複製「四小龍」的奇蹟?
    這其中,在亞洲有四個國家和地區走在了發展的前列,它們分別是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它們有一個鼎鼎大名的合稱「亞洲四小龍」。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這幾國都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時至今日,「亞洲四小龍」紛紛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行列,成為亞洲的富裕地區。
  • 不為人知的亞洲四小虎,遠不如亞洲四小龍,最後落得如此下場
    亞洲作為後起之秀,湧現出了很多經濟強國,強市。最先發展成發達富裕地區的韓國,新加坡,臺灣,香港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而如今又湧現出和四小龍同速度發展扎壯大的四個地方,被稱為「亞洲四小虎」四小龍於上個世紀60年代發展迅速,一躍成為富裕地區。
  • 為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說亞洲四小龍了?其中一個已不如我國的一個城
    文/龍小林近年來,我國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最具矚目的經濟體之一。不過在幾十年前,別說是在世界了,就是在亞洲我國都不算特別突出,那時的亞洲四小龍似乎都要亮眼的多。可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的焦點,什麼亞洲四小龍、四小虎已經很少有人被提及,甚至很多人連名字都叫不全了,這是為什麼呢?亞洲四小龍已成明日黃花亞洲四小龍是上世紀60—90年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包括了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
  • 為什麼再無第二個「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是一個久違的稱呼,它指的是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如今這些地區都已經躋身發達經濟體,是亞洲為數不多的富裕地區。從70年代至今,已經整整過去半個世紀,此後再也沒有國家能達到它們曾經的高度,即在短短的二十年時間,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持續的經濟高速增長,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不過四小龍之後,亞洲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像」亞洲四小龍「這樣的經濟體。
  • 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之一」,如今經濟下滑,富裕程度卻不減當年
    時間在推移,社會在發展,隨著祖國不斷的進步,我們也體會到了「中國速度」帶給我們的便利,當我們看到如今繁華的街道,不由得感嘆世間的美好,那讓我們一起去瀏覽祖國的大好河山吧!中國香港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天然深水港優勢創造了數百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與韓國相比的經濟成果,與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合併稱為「亞洲四小龍」,現在的香港整個國際貿易發展不景氣,周邊港口城市貿易的 現在香港的社會經濟發展不景氣,只相當於我國二線城市蘇州,但這並不意味著香港的有錢人也變少了,其實香港有錢人的數量似乎不減當年,除了有名的李嘉誠,還有很多有錢人,那麼,不說有錢人多和少,還是去香港看看這個城市的發展吧
  • 曾經的「亞洲四小虎」馬泰印菲為啥沒發展起來,最終被中國趕超?
    大家都聽說過」亞洲四小龍「,指的是新加坡,香港,韓國和臺灣。但是提到」亞洲四小虎「,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了。在90年代,繼」四小龍「之後,東南亞國家迅速崛起,其中有4個國家最受矚目,這四個國家就是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虎「。
  • 「亞洲四小龍」為何落寞?背後原因是什麼?新舊時代已完成交替!
    曾幾何時,我國的經濟實力還不足以在世界舞臺上佔據重要位置,即便是在亞洲範圍內,實力也難言在第一梯隊。彼時亞洲經濟開始崛起,韓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開始飛速發展,它們一同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一時間風光無限。
  • 曾經的亞洲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現在經濟怎麼樣
    曾經的亞洲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還有誰記得呢?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很久,那這四個國家的經濟怎麼樣呢?2017年,菲律賓的經濟總量約為2.62萬億元人民幣,略低於中國的安徽省。
  • 全國還有四個直筒子市,兩個是廣東「四小虎」,一個在長城西起點
    目前全國還有四個直筒子市,兩個在廣東,曾經被稱作廣東「四小虎」,一個位於萬裡長城的西起點,最後一個是幾年前才升級為地級市的海南西部城市。先說說廣東的兩個吧,相信很多廣東人都十分清楚,這就是東莞市和中山市。兩個城市分別位於珠江兩岸,隔江相望,是珠三角地區重要的城市,經濟發達,人們的生活水平比較高。
  • 誰還知道當年的「亞洲四小虎」?相比四小龍,他們為什麼那麼慘?
    當年的「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可謂是全亞洲發展速度最為迅速的國家,可謂生龍活虎,龍騰虎躍,到了今天,四小龍和四小虎都已經被時代「降龍伏虎」了,四小龍倒是還好一些,好歹還算是亞洲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但四小虎真的是一蹶不振,不復當年虎威。
  • 亞洲四小虎,經濟實力誰最「虎」?
    亞洲四小虎,經濟實力誰最虎?亞洲四小虎是指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由於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呈現高速發展,並且經濟實力上僅次於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因而得名。
  • 「亞洲四小龍」落寞?中國大陸已經崛起,現在亞洲誰最強?
    你知道「亞洲四小龍」嗎?這個問題要是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話,想必絕大多數人都能回答得上來。但要是把這個問題放在現在的話,恐怕絕大多數人年輕人都回答不上來。可能大家也都能發現,這些年關於亞洲四小龍的消息已經越來越少,甚至連這個稱呼都很少能聽到了,以致於很多人都不知道亞洲四小龍到底是哪四小龍。這裡先來普及一下,亞洲四小龍是上世紀60—90年代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
  • 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你知道是哪些地方嗎?
    「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幾乎同時崛起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亞洲四小龍至今為止依舊被公認為現在發達國家及地區,但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崛起的「亞洲四小虎」卻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那四小龍和四小虎分別是哪些地方和國家你知道嗎?
  • 曾是「亞洲四小虎」之一,如今卻有400萬貧民,你知道這個國家嗎
    當今世界是一個和平友好的世界,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嘗到了戰爭帶來的痛苦,格外珍惜現在的和平,只有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才能夠更加長遠的發展,因此當今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努力發展。我國的發展就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相比較以前我國的綜合國力都得到了提升,在國際上也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並且我國還在不斷發展、進步,如今中國的進步是很多國家都共同見證的。但是有些國家的發展卻走上了下坡路,菲律賓就是這樣一個國家。
  • 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前三季度GDP對比
    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以及中國臺灣是亞洲最早一批發達經濟體。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這四個國家和地區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同時利用發達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實現經濟的騰飛。這便是「亞洲四小龍」的由來。
  • 深圳人均GDP接近三萬,那趕上了曾經的「亞洲四小龍」了嗎?
    深圳是我國最早實行開放的城市,當初也是最早引進外資的地方,尤其是來自港臺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投資就是最先進入深圳,並以此為跳板,慢慢地擴展到全國。應該說80到90年代,香港,臺灣,韓國以及新加坡這些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是投資深圳以及珠三角的主力軍,在深圳早期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亞洲四小龍」就是深圳前進中的標杆。
  • 作為90年代「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為什麼短短20年就掉到了車尾?
    從上個世紀開始,臺灣邁入發展快車道,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是從目前的跡象來看,無論是城建、還是經濟總量,臺灣與其他三者的差距正在拉大。但這能否代表臺灣已經開始衰敗了呢?答案是明確的,不能。是什麼原因讓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從車頭掉到了車尾?其一:產業難以跨入下一個新階段臺灣的特色是中小型企業眾多,跟浙閩等省的經濟結構類似。從工業、農業起步的臺灣,目前已經逐漸由像臺積電、鴻海精密這樣的高科技產業以及高度發達的服務業取代了原先的勞力密集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