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亞洲四小龍」嗎?這個問題要是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話,想必絕大多數人都能回答得上來。但要是把這個問題放在現在的話,恐怕絕大多數人年輕人都回答不上來。
可能大家也都能發現,這些年關於亞洲四小龍的消息已經越來越少,甚至連這個稱呼都很少能聽到了,以致於很多人都不知道亞洲四小龍到底是哪四小龍。
這裡先來普及一下,亞洲四小龍是上世紀60—90年代亞洲幾個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
而之所以把亞洲四小龍定義在60—90年代,主要是因為亞洲四小龍是在60年代之後崛起的,而到了90年代之後,這四個國家或地區在亞洲已經逐漸不再那麼耀眼了。
以前的亞洲四小龍到底有多強?
就拿當時排在亞洲四小龍之首的韓國來說,眾所周知的是,韓國的國土面積很小,但一直是一個發達國家。從1960到1990年,韓國的GDP的平均增速高達9.65%。到了1991年的時候,韓國的GDP已經超過了3300億美元。
要知道,當時中國的GDP才3800億美元,而中國的國土面積大,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十分龐大,但在當時也就僅僅比韓國多出500億美元。
除此以外,放眼國內,包括香港和臺灣在90年代同樣也是國內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不僅各大產業先進,包括經濟推進的速度都要比大陸快得多。
只不過,亞洲四小龍的輝煌仿佛也只是定格在了90年代。當然,這並不是說現在的亞洲四小龍不強了,其實要是放眼亞洲的話,這四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水平現在依舊是佼佼者。
但要是看經濟的增長速度、經濟體量和受關注度的話,亞洲四小龍確實已經落寞了。因為在90年代到現在的這30年的時間裡,中國大陸發展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自然也就搶走了亞洲四小龍的風頭。
近30年來,中國大陸的平均GDP增速超過了9%,而且還是長期維持的。可能也是因為一亞洲四小龍在90年代之前的發展速度太快,所以其之後的經濟增速也逐漸慢下來了。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超過了亞洲四小龍。例如,要是看經濟規模的話,目前四小龍中比較靠後的新加坡和香港,目前的GDP還沒有深圳高,而臺灣的GDP也已經被福建超過,甚至已經要逐漸跌出國內前十了。包括一直都是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其目前的經濟水平也逐漸被廣東逼近了。
由此可見,曾經火遍亞洲的四小龍,雖然現在的經濟水平在亞洲地區依舊排得上名次,但是已經逐漸被中國大陸給超越了。如果要問現在亞洲地區誰的經濟水平和發展速度是最強的,中國大陸應該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