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範圍內局部地區爭鬥不斷,但是整體形勢趨於和緩穩定,這也給許多國家帶來了發展的契機。20世紀年代,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前沿的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向其它落後地區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少發展中國家抓住這次良機,開始了飛速發展。
這其中,在亞洲有四個國家和地區走在了發展的前列,它們分別是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它們有一個鼎鼎大名的合稱「亞洲四小龍」。通過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這幾國都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時至今日,「亞洲四小龍」紛紛進入發達國家和地區行列,成為亞洲的富裕地區。
而就在70年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四國也緊隨其後,它們借鑑四小龍的成熟經驗,同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人均gdp均突破3000美元,被人稱為「亞洲四小虎」。然而,輝煌過後,這些國家沒能完全複製「四小龍」的奇蹟,如今仍在發展中國家之列,這是為何呢?
其一,錯過了最佳發展機遇期
「四小龍」算是世界上第一批利用發達國家經濟轉型機遇發展起來的國家,相當於吃到了第一口的螃蟹,因此才能夠一起絕塵,迅速與其它國家拉開差距。
而「四小虎」雖然緊隨其後,並且幾乎完全複製了前者的發展經驗,可是此時世界形勢已是有所變化。除了他們之外,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加入了競爭的行列,而蛋糕就只有那麼一塊,分的人多了自然利益就少了。所以「四小虎」前期還能發展迅速,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有點後勁不足了。
其二,體量巨大,條件較差,發展困難增加
「亞洲四小虎」成員都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印尼人口在世界排名前十,幾國加起來超過3億。相比之下,四小龍規模就要小得多,而且地理位置優越,背後又有英美等強國的支持,發展條件豐厚。
而四小虎體量龐大,條件也沒那麼好,要實現經濟發展,付出的時間和成本更加巨大,困難也隨之增加,況且它們還走在了四小龍的後面,因此差距也越來越大。
其三,政局不穩,經濟政策難以持續
四小龍中,新加坡政局穩定,其他三個處於強權統治之下,它們不約而同將經濟發展放在重心位置,沒有其它方面的顧慮,實現了持久的騰飛。
「四小虎」的每一個成員國,內部人種結構複雜,種族衝突也不可避免地發生,造成國內政局不時出現動蕩,這些因素使得經濟政策難以徹底貫徹和長期實行下去,制約著這些國家向更高層次的邁進。
其四、經濟太過依賴外資,卻沒有安全的風險防控體系
「四小虎」在發展初期,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實現了發展的飛躍。吃到甜頭的它們,當然是將這種發展模式奉為圭臬。忽視了了自身金融安全體系的建設。結果,1997年,外國投機資本家瞅準了這些國家的破綻,大量擁入謀取利益,引發了席捲亞洲的金融風暴,幾個國家都沒能倖免,經濟甚至出現衰退。
而它們的四個前輩,雖然也受到了強大衝擊,卻依靠發展成熟的金融體系抗住了危機,順利度過了難關,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活力。
自此之後,「亞洲四小虎」的風光已經不再,開始變得平庸,不要說追趕四小龍,連其他新興經濟體都迎頭趕上並超過了它們。昔日的輝煌,早已成為了一場泡影。
當然了,這只是一家之言,它們沒能完成蛻變的原因還有不少,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討論,期待你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