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大中城市當中,深圳人均GDP接近三萬美元,高居榜首(21世紀經濟研究院數據)。深圳是我國最早實行開放的城市,當初也是最早引進外資的地方,尤其是來自港臺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投資就是最先進入深圳,並以此為跳板,慢慢地擴展到全國。應該說80到90年代,香港,臺灣,韓國以及新加坡這些曾經的「亞洲四小龍」是投資深圳以及珠三角的主力軍,在深圳早期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亞洲四小龍」就是深圳前進中的標杆。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深圳人均GDP已經接近公認的發達國家標準,那麼與曾經的「亞洲四小龍」相比,深圳目前處於什麼水平?深圳趕上了這四個經濟體了嗎?首先來看看香港,「四小龍」當中,香港距離深圳最近,早年港資企業在深圳也最為活躍,直到今天還能看到港資企業的身影。數據顯示,2019年香港人均GDP達4.8萬美元,顯然深圳距離香港還有不小的差距。
從歷史數據看,香港在2007年,人均GDP就已經突破三萬美元大關。目前香港的經濟支柱主要是金融,國際貿易及物流,房地產,商業以及旅遊業等,代表性的企業包括怡和集團,長江和記實業等。早年香港的製造業,航運等產業優勢已經不復存在。目前香港和深圳都處於粵港澳大灣區範圍之內,彼此的合作多過競爭。
其次是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地區的國際金融貿易中心,新加坡是四小龍人均GDP最高的經濟體,數據顯示,2019年新加坡人均GDP達6.5萬美元,是深圳的兩倍有餘。而新加坡首次突破三萬美元是在2006年,與香港幾乎同時達到這一水平。儘管新加坡是一個城市國家,人口只有570萬,不過新加坡的製造業和科技產業非常發達,煉油及石油化工,造船及海洋工業裝備,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新加坡代表性的企業包括新加坡航空,吉寶集團,特許半導體等。
韓國是一個輕重工業都非常發達的國家,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數據顯示,2019年韓國人均GDP為3.18萬美元,韓國僅僅是在3年前也就是2017年首次突破三萬美元大關,也就是說,韓國領先深圳的時間為3至4年。當然人均GDP並不能真實反映兩地經濟上的差距。應該說,韓國在很多領域與深圳企業互為競爭關係,像華為與三星電子等,兩地在智慧型手機,5G設備,液晶面板,海洋工業裝備以及IT產品領域有所重疊,競爭難以避免。
臺灣地區企業與深圳的關係非常密切,像富士康就是鴻海集團在深圳的總部,臺灣半導體產業發達,代表性的企業包括臺積電,聯發科等,數據顯示,去年臺灣人均GDP為2.6萬美元,低於深圳。事實上深圳人均GDP早在幾年前就已經趕超臺灣地區。儘管人均GDP領先,不過深圳產業對於臺灣的依賴卻非常嚴重,包括晶片,電子元器件等眾多上遊產品很多來自臺灣企業,應該說,臺灣在產業布局方面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