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2020-12-05 騰訊網

眾所周知,中國近代備受西方列強欺凌,但中國從強大走向沒落,真正的轉折點並非是鴉片戰爭,而是甲午中日戰爭。

正是由於甲午戰爭的失敗,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浪潮,不僅賠了銀子,還搭上了土地,甚至自己的主權。

也正是這場失敗,讓國人醒悟過來,才會出現變法派,出現義和團,出現革命派。社會生活節奏也徹底被打亂,走了太多彎路後,中國陷入了長時期的分裂與鬥爭。

雖然不想再次回顧,但講近代史,總繞不過這場戰爭,我們後面將用幾期的篇幅,來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以及,清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一、

甲午戰爭之前,清帝國甚至躋身了世界強國的陣營,是列強之一,可能很多人不認同,但事實上確實如此:

兩千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不僅地盤大,人員多,且周邊一直有幾十個藩屬國。即使進入到明末到清帝國過程,也有萬曆三大徵幹趴下日本,也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也有清軍在雅克薩進行兩次戰爭打敗了沙俄,要知道當時沙俄的統治者可是彼得大帝,世界公認的強者。

即使後來清朝沒落了,兩次鴉片戰爭也敗了,但並未傷及清朝根基,且當時面對的是世界第一第二的英國和法國。世界上淪為這兩個強國殖民地的國家數不勝數,就算是俄國,不也曾敗給他們。所以清朝敗給他們,並不是多少丟人的事,反而讓大清打開了國門,促進了發展。

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軍對外的幾次戰爭,包括收復新疆(間接打敗俄國),包括對法作戰,均取得了勝利。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北洋水師也逐漸成形,實力也排在了亞洲第一,這也是大清上下不把日本放在眼中的原因所在。

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列強是不看好日本的,誰曾想,甲午戰爭一爆發,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潰敗,讓人大跌眼鏡。再加上清政府急於求和,終於讓西方列強看清楚了這個東方的虛胖子,從而一擁而上,掀起瓜分浪潮。

二、

在《走向共和》這部劇中,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原因,可以歸納出這麼幾點:

一是挪用軍費,按照劇中的理論,慈禧太后為了過六十大壽,掏空了戶部,導致北洋水師建設的軍費沒有著落。同時,翁同龢任戶部尚書,千方百計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導致海軍建設跟不上日本的步伐。

二是北洋水師非常腐敗,在醇親王奉命視察北洋水師之前,李鴻章曾經暗訪旅順港和劉公島。結果小蘭子吃私貪汙,剋扣彈藥庫,整個彈藥庫中竟然有大半箱子裝的是石頭。而劉公島上,嫖娼的嫖娼,賭博的賭博,抽大煙的抽大煙,根本就不是一個強戰鬥力的軍隊。

三是光緒帝的瞎指揮,本來按照李鴻章的建議,坐等敵軍來襲,以逸待勞。但光緒帝給丁汝昌下了命令,讓他速速跟日本海軍決戰,結果清軍倉促應戰,大敗而歸。

除此之外,日本方面的情況也要考慮:

整個日本全國發動捐款,連本劇的顏值擔當愛子小姐也賣身給日本聯合海軍買軍艦。日本天皇更是決定一天只吃一頓飯,務必拿下大清朝。

打仗之前的幾年,日本就已經把北洋艦隊研究個透徹,且制定了詳細的作戰策略。反觀大清,所有人都沒把日本人放在眼中,根本就沒意識到危機來臨,結果導致了大敗。

當然,這些都是比較淺顯的理由,我們下面就從國家層面,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清軍為何會敗?

三、

我們站在旁人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會覺得翁同龢太可惡了,為什麼要剋扣北洋水師的軍費?慈禧太后更可惡,花了那麼多錢修個園子,為什麼不拿這些錢去買軍艦?

但當我們把視角放到慈禧太后身上,放在清朝廷身上後,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

當時整個朝廷,不僅是皇上或太后,以及翁同龢他們,就連李鴻章本人,也是認為北洋水師就是李鴻章私人的,這是個私人武裝隊伍。

正因為這是個私人武裝,朝廷必然不願意持續給他投入,讓他繼續做大做強,這對清廷的統治不利。同時,由於這是私人武裝,導致朝廷對北洋水師的真實戰力不了解,也不熟悉。

與此同時,李鴻章一方面向朝廷炫耀,我北洋水師已經是亞洲第一艦隊。一方面又向朝廷哭窮,我北洋水師戰力還是不行,還得繼續投錢買軍艦,買裝備。

換你是當權者,你會不會懷疑李鴻章的動機呢?

這是其一,其次,北洋水師的建設犯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關於用人方面:

首先,李鴻章本人就是陸軍出身,是以門外漢的身份去組建北洋水師,其套路完全就是淮軍那一套。在北洋水師內,也是自己這一支的重用,不是自己這一支的排擠。

李鴻章不懂海軍還無傷大雅,但水師提督丁汝昌也不懂海軍,就說不過去了,無外乎丁汝昌是李鴻章的自己人罷了。

四、

一個懂軍事,有魄力的將領,會把戰爭勝負放到第一位,而丁汝昌面對光緒帝遠程下達的指令,完全可以不予理會,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可惜他為了不擔責,或者少擔責,或者只是盲目聽從指揮,導致戰爭起來之後,缺乏靈動性。

大家都清楚,決定海戰勝負最重要的還是各艦的管帶,以及那些水兵。所以,目睹西方列強軍艦的威武強大之後,清廷和日本都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去學習,以培養各國的海軍人才。

當時,英國是大力扶持清朝的,畢竟跟自己的利益相關,維護清廷,就是維護英國自己的利益。留學生主要進入格林威治皇家學院學習,不過,想進這所學院,也是需要考試的。

這十二名留學生中,嚴復、方伯謙等六人順利考上了,黃建勳等三人落榜,而劉步蟾等三人連考都沒敢考。於是六名落榜和沒考的留學生是以實習生的身份,在英軍艦上實習。

在《走向共和》中,李鴻章為什麼對劉步蟾那麼苦口婆心勸導,其實就在於他是嫡系。

因為當時這批畢業生,成績最好的嚴復去了福建船政學堂當教習,而連考試都沒考的劉步蟾卻出任了定遠艦的管帶。

當然,不是講劉步蟾能力不行,也不是說他不夠勇猛,只是北洋水師這種提拔人的方式,與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五、

日本留學歸來的人員,不管你有沒有靠山,或者學業能力強不強,一概從基層做起。且要到不同的戰艦輪流服役,一步步走上指揮崗位,既有作戰經驗,又有實戰理論,日本艦隊的指揮官自然也就優於清軍。

而劉步蟾仗著自己的身份,不走尋常路,不僅瞧不上丁汝昌,連高級顧問琅威理也不放在眼中。琅威理是北洋水師成軍時,英國派來的海軍軍官,負責培訓北洋海軍。

當時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少量海軍出巡,劉步蟾見提督走了,於是把提督旗降下來,升上了自己的總兵旗,宣示代行指揮艦隊。這讓時任副提督的琅威理不滿,讓他繼續掛提督旗,但被劉步蟾拒絕。這事後來鬧到李鴻章那裡,李鴻章當然支持自己的嫡系啊,於是琅威理憤而辭職。

因此,李鴻章也跟英國鬧掰了,英國不僅撤回了在華其他人員,還宣布不再接受中國留學生。

後來甲午戰爭前,李鴻章為什麼先找俄國人調停,而不先找英國人,原因就在於此。

琅威理治軍相當嚴厲,他走後,劉步蟾為首的北洋水師更加肆無忌憚,艦隊訓練日益鬆弛,軍紀每況愈下。

甲午戰爭失敗後,北洋水師一把手丁汝昌,二把手劉步蟾,也深知自己愧對水師,愧對朝廷,自殺身亡。可是他們選擇自殺的方式也很特別,既沒有隨軍艦葬身大海,也沒有舉槍自殺,而是吞食鴉片而亡。

至於劉步蟾是不是癮君子,至今還在爭論不休,我們也就沒必要去查實了。

說到底,甲午戰爭清軍失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人,不管是慈禧、光緒、翁同龢,還是李鴻章、丁汝昌、劉步蟾,都有他們各自的局限性。他們所認為的北洋水師就是一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而日本聯合艦隊,顯然已經成為了日本國家的軍隊。

清軍靠的是關係,靠的是山頭,採用的還是封建帝制古老王國的那一套,而日本已經是一個現代化民族國家了。

李鴻章以為船堅炮利就能取勝,就像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卻忽視了軟體建設。海軍人才沒有梯隊,也沒有形成體系,再先進的電腦,裝個DOS系統,怎麼能發揮實力呢?

實際上,清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不然也就不會有隨後的維新變法了……

當然,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本篇從用人上面分析,下一篇將換個角度繼續分析,敬請期待。

我叫楊角風,我們講的並非《走向共和》,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第36期到此結束,下期更精彩,喜歡就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揭秘近代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
    文明較低的地區成為原料生產地,文明較高的國家成為商品傾銷地,這其中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我們的鄰國日本。江戶時代的日本與中國一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除了中國與荷蘭之外,日本與世界各國完全沒有交流,發展更是相當落後,那麼日本為什麼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呢?原因其實很簡單,日本吸取了清朝鴉片戰爭的教訓。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文/商學野在清末的列強侵略戰爭裡,甲午中日戰爭是史學界公認的對晚清影響最大的戰爭,其地位可能在後來的「庚子事變」之上。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路易斯·黑利把朝鮮半島比喻為介於字母「」中間的那一條橫線。這條橫線總是在兩側縱線—中國的大陸勢力和日本的海洋勢力—之間左右搖擺。當這兩側勢力當中的某一方逐漸強盛,想要統治這個「H」的全部時,首先便會通過這條橫線,即朝鮮半島向外擴展。他認為這是一種歷史性的必然中日甲午戰爭便是大陸勢力和海洋勢力在朝鮮半島展開的一場衝突。
  • 《辛丑條約》沒有割地,都說是美國的功勞,他為什麼要幫助中國?
    而甲午戰爭之後,日本獅子大張口,不僅割走了臺灣,還覬覦遼東半島,並拿走了兩億兩白銀。這一戰之後,民眾是真的覺醒了,覺醒後的民眾,對洋人是十分的仇視,義和團也是在這個前提下興起的。所以,與兩次鴉片戰爭不同,這次八國聯軍入侵,雖然裝備很精良,雖然也是以碾壓的態勢進軍。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其次,海軍的編制、軍官教育程度比陸軍較為近代化,與日本差別不大,但與日本相比,尚有幾個不可忽視的弱點: 其一,大清海軍首腦部門存在缺陷
  •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說清朝稱雄世界純屬神話,說清朝威脅日本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擴軍備戰的最好的理由。甲午戰爭之前,清朝的國際地位還是挺高的,經過30多年的洋務運動,清國的近代工業開始建立,左宗棠收復新疆,鎮南關大捷打敗法國,同治中興,士氣大振,在國際上重振聲望。西方報紙甚至認為當時世界真正的強國只有四個——英法俄和大清帝國。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
  • 清朝為什麼被歐美視為列強呢 只因和這一場戰爭有關
    此前,在長達50年的時間內,中國無暇顧及俄羅斯人在黑龍江沿岸的入侵活動,一方面清軍與大明以及南明政權作戰,另一方面以吳三桂為首的清朝三大藩王叛亂。如此,縱容了俄羅斯人的入侵行徑。 公元1650年,俄羅斯人哈巴羅夫侵佔了黑龍江省漠河市以東黑龍江北岸的雅克薩地區,世居此地的達斡爾族敖拉氏,不堪其擾甚至殺害,被迫遷到嫩江流域。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當時朝鮮還是中國清政府的附屬國,與當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形勢相似,為免重蹈當年失敗的覆轍,日本這次放棄了直接採取武力吞併的手段,採用了從西方列強那裡學來的用武力作後盾,使用外交、政治、經濟相結合的手段,利用滿清政府腐敗沒落,執政者懦弱無能的弱點,終於吞併了朝鮮。
  • 明治維新不過爾爾,為什麼日本能夠瞬間崛起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日本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幕府與大名、武士與浪人武士間對抗、制衡的歷史。到了德川幕府後期,隨著西方列強撞開日本國門,日本幕府體制進入瓦解動搖的階段。這與清朝情況類似,但清朝沒有很快滅亡,幕府卻滅亡了,為什麼?幕府根本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諸侯林立的集合體。
  • 120年前,組成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八個列強,如今怎麼樣了?
    當然即便如此,即使英國只剩下了英格蘭,英國也不容小覷,憑藉強大的歷史底蘊和積累,英格蘭依然是當今世界上的大國和強國之一。 法國 作為歐洲大陸的傳統強國,法國人擁有絕不次於英國人的野心,但是,酷愛鬧革命的法國人在攀登高峰之時,卻總差那麼一口氣兒,大航海時代,大多數時候法國人都被英國壓了一頭。
  • 此艦曾為遠東第一巨艦!意義堪比航母,後被日本搶走!
    很多時候我們翻開歷史,會發現近代中國總被列強欺負,直到近年來中國穩坐世界第二大國交椅後,情況才稍有改觀。實際上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在近代也曾一度崛起,曾經一度也是一個大帝國,這就是經歷洋務運動後一定現代化的清帝國。
  • 軍報: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在向我們敲響警鐘
    民族覺醒與民族恥辱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  北京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前,屹立著一座4.5米高的巨型雕塑《醒獅》。這是一種意象,一個標識,象徵著四億五千萬同胞在抗日戰爭中的空前覺醒。
  • 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
  • 為什麼在亞洲只有日本人能玩轉歐美風格?
    對於日本,我們有著兩極分化的看法,一是很多人難以忘記歷史,二呢很多人對於日本的產品和文化頗有喜愛。可是在亞洲,為什麼日本能把歐美的文化和產品融入的這麼好?我們從」行「「衣「」用」三個方面來探探究竟。在這一點日本確實是比我們融入的更好一些,日本與國際市場接軌比較早,他們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使用歐美產品這麼簡單了,他們利用日本的匠人精神去改造歐美的產品和文化,以便更適合日本本土文化。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但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沉澱我們也會更好的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