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就八國聯軍時,八國軍隊中只有英法出了3000人補刀的正規軍,其餘國家均是從殖民地招來的殘兵,總數不超過萬人,而就是這樣一支軍隊竟然將慈禧太后打得西逃,清王朝的落後甚至都影響到當時的官員。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
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
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傷亡比例是1:3.4,日軍在甲午戰爭中總共傷亡人數1.2萬人,清軍死亡人數達到4萬,在戰艦損傷上,日本僅失去一艘巡航艦,而清軍北洋軍隊全軍覆沒,「保船避戰」下很多優良的軍艦被擊沉在港口。但是出戰人數呢?日本舉全國之力集結軍隊42萬來犯,而清政府卻有68萬參戰將士。不得不說這實力差距太大。
從以上數字都可以看出,日本軍隊在打清政府的臉,號稱強大的清軍,卻抵不住倭寇的進攻,實在是丟臉!不過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定的,首先清政府在政治上過於迂腐。臣子沒有相應權力,當日軍來犯,皇帝下命令後清軍已然錯失了最佳戰機。其次北洋軍隊在洋務運動後雖然不斷更新軍隊設備,卻沒有真正的參戰演習,面對來犯的日軍措手不及。最後北洋軍隊在後期少有更新軍隊裝備,炮彈雖然射程遠,但是射速慢,幾乎打不中快速輕便的日本軍艦。而且許多炮彈因為年老陳舊早已不具備殺傷力。在最後關頭李鴻章下達「迎敵」命令,發現我方失利嚴重,不得不採取「保船避戰」,為甲午戰爭失敗留下最後一塊遮羞布。
在西方眼中,中國已經完全淪為了肥肉,泱泱大國,居然連日本都打不過,至此西方列強加快了侵略步伐,各種租界與代理人湧現,清朝徹底淪為傀儡,一輪新的革命也在蓄勢待發。而對於清政府的軍隊,除了可以鎮壓一下平民百姓,也沒有其他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