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2020-12-05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如果日本輸了,那麼李鴻章的這個態度就是純粹的卑躬屈膝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於李鴻章加以彈劾。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前最希望和日本開戰的是光緒。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因此在中日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把日本當作蕞爾小國的光緒自然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一力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老是和自己唱反調的李鴻章在光緒眼裡就非常可惡了。甚至可能會認為是李鴻章故意阻撓自己親政,因此忌恨李鴻章

而且光緒和他身邊的清流大多把李鴻章當作慈禧的心腹,屬於典型的後黨。在歷史上光緒就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在戰爭爆發以後,以翁同龢、文廷式等為首的清流就對李鴻章和他身邊的人展開了一系列攻擊,甚至不惜捏造罪名,誣陷被認為是李鴻章骨幹的淮軍眾將。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借李鴻章判斷失誤這個理由,對他加以嚴懲。

因此對於李鴻章來說,甲午戰爭清政府勝利的話,肯定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運氣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雖然不想再次回顧,但講近代史,總繞不過這場戰爭,我們後面將用幾期的篇幅,來詳細分析一下甲午中日戰爭的經過,以及,清朝究竟為什麼會失敗?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總體就是輸在清政府的腐敗,陸軍各部都有私心,支援不力,海軍裝備落後,軍艦船體老化,火炮配置落後,可悲可恨! 主要是因為日本以一國之力對抗的卻是李鴻章「一人之力」,中日甲午戰爭表面上敗了,但是滿清政府並沒有敗,因為極大削弱了李鴻章的實力,減少了李鴻章對滿清政府的威脅,滿清政府這是一石二鳥,所以李鴻章會被日本人暗殺,就是因為日本在這場戰爭中損失很大。
  • 甲午中日戰爭大清緣何失敗,軍閥袁世凱的總結十分到位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 雖然1885年成立了海軍衙門,但該衙門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鴻章、善慶、曾紀澤都另有要職,無一人為海軍衙門專職官員,海軍衙門幾乎等於空設。
  • 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
  • 李鴻章在日本遇刺,鮮血如注,卻異常鎮定地說了七個字,令人動容
    對李鴻章評價最合適的是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梁啓超認為李鴻章是一個有才能,但沒有學識,有經驗,但沒有人性的人。他鞠躬盡瘁,死後並沒有全心全意,但後來只做針線活,偷偷等死而已。俗話說,有一天和尚撞了一天鐘。當時朝廷從上到下抱著這種心態。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山縣有朋在1888年的《軍事意見書》中又寫道「如果時至中國改革兵制,整頓兵備之日,則難保無有向我顯示大國之威之舉。當今中國之狀況,派遣青壯軍官留學歐洲,大舉興辦武備學堂,購求兵器軍艦,一為改革兵制,一為擴張軍備,馬不停蹄,掀起東洋之波瀾者,又豈止英、俄兩邦耶。東洋情勢錯綜複雜,不可以常道論之,如我兵備不充分,又何能排除萬難,安然屹立于波瀾之中耶。」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說到甲午戰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場戰爭的失敗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絕後的民族危機。如果說這場戰爭是日本發起的侵略我國和朝鮮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一種「H」結構的說法。著名的國際政治學家路易斯·黑利在其所著《作為歷史的戰爭》一書中就朝鮮的歷史結構,提出了精彩的理論。
  • 李鴻章:我被英語坑慘了
    1885年,日本曾因在朝鮮發生的「甲申事變」而趁勢與大清籤訂了《中日天津條約》。伊藤博文早就料定,隨著日本對朝鮮的幹涉和試探的手段越來越劇烈,必然會刺激大清忍不住插手朝鮮事務。而此時英國已經開始向日本放出善意,伊藤博文決定在《中日天津條約》中埋一顆雷,以方便日後英國人能夠作為日本的後臺介入日本和中國在朝鮮的爭端。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睡獅」的醒來
    201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一個偉大歷史事件,總是給人以深邃而久遠的啟悟。從某種意義而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最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的覺醒。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深刻指出的:「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的一系列抗爭,就是中華民族覺醒的歷史進程,就是中華民族精神升華的歷史進程。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也是清廷的決策者,他希望中日兩國聯合撤兵,既不向朝鮮增兵,也不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先由清軍撤兵,最終給了日本人一個可以乘機。在拒絕日本提出的「共同改革朝鮮案」並強調日本必須撤軍後,日本向清政府發出了「第一份絕交書」。由於美、英、俄等國的調解失敗,以及「第二次絕交書」,談判失敗。日方使節,大島守衛著大院君。
  • 弱小的強者,強大的弱者——談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李鴻章
    寫這篇文章前我思考過上面所述的內容,如果這三個失誤中的一部分或者說全部都沒有發生,那麼是否可以改變那場戰爭的結果,能否改變中國的命運?我得出的結論都是不能。第一次讀這三件事會感覺都是李鴻章的失誤,為之扼腕嘆息。但讀第二遍,再結合時代背景,看到的更多是無奈。
  • 1896年,李鴻章在法國拿倒七淫戲當國歌唱(二)
    離開大英帝國,李鴻章搭乘英國的豪華客輪抵達美國紐約。在美國,李鴻章受到美國人的熱烈歡迎。李鴻章與美國人打交道的時間很長。在大清朝廷中,幾乎沒有人超過李鴻章。從與洋槍隊隊長華爾打交道,到後來中法、中日戰爭時,請美國人從中斡旋調停,美國人對這位在大清朝廷中的最強的實力派要員是要足夠了解的。美國總統克裡富蘭舉行國宴,歡迎李鴻章的到來。
  • 解密「逃跑將軍」葉志超,瘋狂奔跑五百裡,只是為李鴻章保存實力
    可以說葉志超並不是無能之輩,那他為什麼在甲午戰爭期間要一味逃跑呢?甲午戰爭中李鴻章保存實力的心態翻閱葉志超的履歷,就會發現一個事實,葉志超是安徽合肥人,而李鴻章也是安徽合肥人,也就是說李鴻章和葉志超是老鄉。
  • 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
  • 走向共和:為什麼有人講甲午戰爭的失敗,源自於那次北洋大閱兵?
    李鴻章和丁汝昌知道是怎麼回事,但在場醇親王以及其他各國公使們並不知道情況,在飯局上大家也是稱讚這次閱兵,稱讚大清國海軍的強盛。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戶部尚書翁同龢太過摳門,總是不給北洋水師撥足軍費。其實李鴻章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洋氣的人,花錢如流水,他的北洋水師並不比號稱「錢屠」的張之洞花錢少。
  • 張愛玲與李鴻章到底是什麼樣的血緣關係
    看她的文章,只覺她什麼都曉得,其實她卻世事經歷得很少,但是這個時代的一切自會來與她有交涉,好像『花來衫裡,影落池中』。」其實,張愛玲的故事遠比她的小說瑣細、繁麗、複雜得多。你且聽我慢慢說。講說張愛玲,不得不追溯至李鴻章的時年。從那時起,張愛玲的故事便已開始在歷史塵埃中悄然醞釀。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
  • 如果沒有清朝,明朝遇見列強入侵會怎樣?大清簡直渣渣!
    沒有如果,明朝時是列強已經入侵了明末,彼時世界第一強國荷蘭多次尋釁海戰,被腐敗無能的明朝給打回去了萬曆年間,後來明治維新的伊藤博文等諸位大佬的偶像與精神導師——太閤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覬覦明朝,被腐敗無能的明軍給打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