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然而日本輸了對李鴻章可不是好事。
雖然甲午戰爭爆發以後,清政府命令李鴻章總管對日作戰事務。但是實際上在開戰前,李鴻章是唯一一個認識到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已經超過中國,不能和日本開戰的大臣。因此在戰前李鴻章就主張和平解決。
雖然李鴻章此舉看著有些軟弱,但是從戰爭的實際結果看,至少李鴻章的顧忌並非沒有道理。問題如果日本輸了,那麼李鴻章的這個態度就是純粹的卑躬屈膝了。肯定會有很多人對於李鴻章加以彈劾。
更重要的是甲午戰爭前最希望和日本開戰的是光緒。
光緒親政以後,慈禧雖然名義上還權給了光緒,但是依然在朝堂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光緒一直希望找個機會把權力抓在手中。因此在中日局勢緊張的情況下,依然把日本當作蕞爾小國的光緒自然認為對日戰爭勝利以後有助於提升自己的聲望,所以才會一力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老是和自己唱反調的李鴻章在光緒眼裡就非常可惡了。甚至可能會認為是李鴻章故意阻撓自己親政,因此忌恨李鴻章
而且光緒和他身邊的清流大多把李鴻章當作慈禧的心腹,屬於典型的後黨。在歷史上光緒就有意借甲午戰爭之機將他剷除。在戰爭爆發以後,以翁同龢、文廷式等為首的清流就對李鴻章和他身邊的人展開了一系列攻擊,甚至不惜捏造罪名,誣陷被認為是李鴻章骨幹的淮軍眾將。
在這種情況下,可想而知一旦甲午戰爭勝利,光緒權力加強以後,肯定會借李鴻章判斷失誤這個理由,對他加以嚴懲。
因此對於李鴻章來說,甲午戰爭清政府勝利的話,肯定也就意味著他的政治生命結束,運氣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