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英國士官目睹了甲午戰爭,聲稱:清軍不是敗給了懦弱

2021-01-07 文化與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哪場戰爭顛覆了東亞傳統秩序的話,那麼一定是「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中日戰爭,這場戰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乎到兩國在近代化努力探索的失敗,然後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從此被列強欺負,要知道,甲午戰爭爆發前,日本的國內並不比清朝好多少,雖然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國家有所起色,但想打贏清朝這個龐然大物,他們心裡也沒譜,可惜日本人此時相當團結,全國上下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裡擠出資金讓海軍打了一仗,這點從後來的馬關條約喪心病狂的要求戰爭賠款就能看出來,但凡清朝稍微堅持下,強硬下,完全可能拖垮日本,但歷史不容假設。

當時,有個英國士官全程目睹了這場戰爭,他聲稱:清軍英勇過人,他們不是敗給了懦弱,而是實在是沒招。真實的歷史上,清海軍的死最根本原因是炮彈,炮彈裡都是沙子,打到日軍軍艦上根本不爆炸!這種絕望、無力、憤慨、不甘心,我們無法感同身受。

現在歷史學家公認的晚清時期是從1840年開始,這一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朝統治迅速開始衰落,並與西方列強籤訂了不平等條約,與之伴隨的是國內不斷出現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如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就嚴重的打擊了清朝和列強在華的勢力,清朝統治者其實也認識到了這種當變的局面,比如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國內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1888年,清朝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非常強大的海軍力量,可惜的是,如此一個大好景象,因為慈禧的幹預,使得這場「中興」並未能使中國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可以說是日本人朝思暮想了幾百年的事,早在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的時候就曾宣稱過「開拓萬裡波濤,宣布國威於四方」,雖然表面上和大清國籤訂了平等條約,但實際上早就開始有小動作了,1872年,日本侵略中國附屬國琉球,1874年,日本進攻臺灣並在英美等國調停下,成功向清朝勒索50萬兩白銀,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開中國的另一個屬國朝鮮,完全無視宗主國清朝,1884年,日本派兵幹涉朝鮮內政並企圖徹底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

此時的兩國高層作為就很有意思了,日本明治天皇立志侵略清朝後。就開始每年從自己的宮廷經費中拔出30萬元,又從文武百官薪水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經過數十年擴軍,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常備軍和23萬預備軍,擁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此外日本海出動了無數間諜收買清廷官員,可以說清廷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著。

反觀清朝慈禧,驕奢淫逸,貪圖享樂,吃頓飯都得上百道菜起,在政治上與各國列強一味地尋求媾和,在她的帶動下,百姓生活困苦,官場中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據史料記載,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夕,慈禧太后不僅不當回事完全忙碌於自己的60大壽,當時給慈禧過壽的預算是3000萬兩,但因為國庫空虛,最後只能湊了1000萬兩,而且這1000萬兩,很多還是從軍費裡摳出來的,要知道北洋艦隊一年的全部經費差不多也就是1000萬兩,此等操作,簡直是喪心病狂,最讓人無奈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逃亡之際,都不放棄自己的大排場。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戰,光緒帝堅持主戰,慈禧認為速戰速決,別耽誤了自己的大壽,李鴻章為了保存自己的嫡系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企圖和解,但他們低估了日本的野心。

其實此次戰爭北洋水師雖然損失慘重,但並未完全潰敗,然而李鴻章為了保存實力,命令北洋艦隊立刻退入威海港,不準再應敵,至此,日本奪去了黃海的制海權。在平壤戰役和黃海戰役相繼失敗後,慈禧太后對外國屈服,請求英國俄國美國調停,最終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強國,開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關焦點

  • 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6期:甲午戰爭前,大清被歐美公認為列強之一,為什麼還會敗給日本人?即使進入到明末到清帝國過程,也有萬曆三大徵幹趴下日本,也有鄭成功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也有清軍在雅克薩進行兩次戰爭打敗了沙俄,要知道當時沙俄的統治者可是彼得大帝,世界公認的強者。 即使後來清朝沒落了,兩次鴉片戰爭也敗了,但並未傷及清朝根基,且當時面對的是世界第一第二的英國和法國。世界上淪為這兩個強國殖民地的國家數不勝數,就算是俄國,不也曾敗給他們。
  •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
    【甲午戰爭中日本死傷1.2萬人,清軍死了多少?說出來讓人大跌眼鏡】如果給各朝各代軍隊戰鬥力排一個名,那清王朝一定是倒數第一,畢竟那麼多「光榮」戰績擺在面前,很難讓人承認它的強大。八國聯軍時李鴻章等人發起東南自保,都不願意幫助懦弱的清王朝。那麼在甲午戰爭中,中國軍隊損失是多少呢?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軍隊全軍覆沒,甚至在最後的殲滅戰中因為指揮問題,北洋軍隊連還手餘地都沒有,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呢?真的是清軍菜嗎?那麼損傷比例又是多少呢?清王朝倒是的軍隊實力並不弱,至少在裝備對比上,清軍比日本高出幾個等級。
  • 清軍連發步槍敗給了日軍單發步槍(全文)
    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不是武器不如日軍,反而是優於日軍。但用毛瑟連發快槍的清軍每次遇到使用單發步槍的日軍。幾乎都是大潰而逃。其實,對這個問題應做具體分析。李鴻章意在掩飾其麾下淮軍的腐敗和自己指揮上的失誤,宋慶、依克唐阿等人的看法也不無偏頗之處。筆者擬對此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於方家。鴉片戰爭前,清軍主要裝備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輔之以少量的抬槍、抬炮、鳥槍。鴉片戰爭中雖敗於英軍的近代槍炮,清政府並末接受教訓,部隊裝備仍無大的改進。清軍裝備的近代化始於淮軍。
  • 日本式的風俗畫:中日甲午戰爭
    這個系列的風俗畫是當時日本畫家對戰爭的寫照。此圖為1894年6月至7月的三方談判。在朝鮮政府與東學軍就全州和議達成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撤兵,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與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商談撤兵問題,但在日本政府干預下,不但沒有撤軍,而且不斷增兵,不久,日軍在朝鮮的駐軍就大大超過了清軍。
  • 中日甲午戰爭,清軍陣亡4萬人,但是你知道日軍傷亡多少人嗎?
    甲午戰爭,清朝敗在無備而迎戰。正所謂奇襲七分強,無備處處慌。歷史上眾多戰爭以弱勝強均不離此法則。 甲午海戰,當時日本能造整隻艦船,日本所造艦船雖小可以源源不斷地出來,武器彈藥也是如此!當時清政府船要買,炮要買,炮彈更要買!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勝利了,李鴻章的境遇會怎麼樣
    首先要說一下,按照清政府和清軍那德性,甲午戰爭是沒有任何勝利的可能。當然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們就假設日本運氣不好,運兵船在海上遇到風暴沉了,軍艦不是海難就是彈藥庫自爆,折損大半。戰場上清軍運氣爆棚,炮炮擊中日軍指揮部,朝天放槍都能擊中目標……總之日軍莫名其妙就那麼輸了。
  • 清軍沒有那弱:北收新疆南揍法軍意氣風發
    除了得到沙俄的援助以外,還在1873年獲得了英國援助的1萬支步槍和一些大炮。1876年6萬清軍徒步穿越從甘肅肅州到新疆哈密的1580公裡,人煙稀少,極度乾旱的荒原。8月清軍出現在古牧地,在使用開花大炮轟開城牆的一瞬間,清軍步兵以火藥包開路,直接衝進城內,與阿古柏軍隊巷戰,此戰阿古柏軍隊被殲滅近6000人,清軍僅損失500人。隨後清軍高速行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對方援軍到達之前奪取了烏魯木齊。
  • 中國與日本,在甲午戰爭時期,朝鮮扮演著什麼角色呢?
    當這兩側勢力當中的某一方逐漸強盛,想要統治這個「H」的全部時,首先便會通過這條橫線,即朝鮮半島向外擴展。他認為這是一種歷史性的必然中日甲午戰爭便是大陸勢力和海洋勢力在朝鮮半島展開的一場衝突。雖說有不少知識分子對當時的大清帝國或日本加以批判或指責,卻少有人了解結構。朝鮮當時所採取的立場。那麼,成為「H」這個字母中那一條橫線的朝鮮,究竟是跟誰一夥呢?
  • 老照片,甲午戰爭時期的朝鮮,那時清朝和日本正在這裡激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國王邀請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清政府派葉志超、聶士成率2500名清軍入朝。日軍亦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不請自來,逐漸增至上萬人,朝鮮半島局勢驟然緊張。圖為在仁川登陸的日本軍隊,日軍登陸後通過馬匹把大量的戰略物資運輸到戰爭前線。
  • 文史學者:可能是這場戰役中死於瘟疫的清軍
    滬尾田野工作室主任紀榮達於淡水區公司田橋北岸的小丘,發現一方墓冢,然而附近正在進行施工,他擔心古蹟會受到破壞,於是緊急通報市議員鄭宇恩,鄭宇恩下午舉辦會勘;文化局表示,將派員維護清軍古墓遺址,後續則經由文資提報程序,辦理文化資產評估。
  • 若不籤馬關條約,甲午戰爭如何發展?清朝躺著都贏,日本早透支了
    維新領袖梁啓超曾這樣評論甲午戰爭:「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吞併朝鮮的過程
    當時朝鮮還是中國清政府的附屬國,與當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形勢相似,為免重蹈當年失敗的覆轍,日本這次放棄了直接採取武力吞併的手段,採用了從西方列強那裡學來的用武力作後盾,使用外交、政治、經濟相結合的手段,利用滿清政府腐敗沒落,執政者懦弱無能的弱點,終於吞併了朝鮮。
  • 九龍城寨:香港唯一沒被英國控制的土地,真的有清軍一直駐守嗎
    九龍城寨也是香港境內唯一從未被英國控制的土地,主權一直在中國手中,因此網上傳言該地一直有清軍駐守,直到1993年城寨拆除。那麼事實真如傳言中所說的那樣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九龍城寨建立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戰敗,被迫同英國籤署《南京條約》,將廣州府新安縣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英國在香港修建維多利亞城,試圖將其打造為入侵清朝的殖民據點。九龍寨炮臺與維多利亞城隔海相望,戰略位置大為提升。道光二十五年(1847年),清朝為了阻止英國的進一步入侵,對九龍寨炮臺進行擴建。
  • 鴉片戰爭清軍最怕的不是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炮!
    有很多人認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落後,而英國和法國侵略軍則依靠著堅船利炮,以及先進的滑膛槍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在鴉片戰爭中,給蒙昧的清朝官員和軍隊極大震撼的不是英軍的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很多清軍臨死前也沒搞明白為何拼刺刀耍冷兵器也打不過英軍,沒搞明白那種恐怖的火箭是何方神聖。
  • 明朝大臣說清軍大炮轟擊,銅牆鐵壁也擋不住
    有網友問:明清兩軍松錦大戰,明朝手握13萬大軍,為什麼還敗給了清軍? 1641年4月,明朝出動,洪承疇領王樸、楊國柱、唐通、白廣恩、曹變蛟、馬科、王廷臣、吳三桂八總兵,步騎十三萬出擊遼東。這已經是明朝最後一支精銳野戰軍團。
  • 清朝滅亡後,那些清軍殘部去哪了?有一支竟藏到1987年才被發現
    雖然清軍在近代戰爭中屢戰屢敗,但是清軍的人數還是很龐大的。在政府滅亡以後,清軍人數都還有100多萬人。那麼剩下一百萬士兵都去了哪裡呢?結果誰都沒想到,其中一支撐到1987年成土皇帝,在地方上佔領一方,威嚴大得很。我們都知道清朝有八旗軍,還有綠營軍,這兩支是清朝最傳統的軍隊。
  • 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在這場戰爭中,數千英國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清軍潰不成軍。坐擁百萬雄兵的清王朝被嚇破了膽,被迫向英國人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英國人同時打響了另一場戰爭。1841年,第一次英阿戰爭爆發,英國和阿富汗進行了激烈的戰爭。在戰爭中,阿富汗人把入侵的英軍打得幾乎全軍覆沒,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 甲午戰爭前後朝鮮半島是各國利益交匯點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 黃子娟)今年又是一個甲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已過去整整120周年。在中國近代反侵略戰爭中,中日甲午戰爭是規模最大、影響最深、後果最重的一場戰爭。近日,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教授舒健大校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家利益最終決定各國戰略走向,朝鮮半島是當時各國利益的交匯點。
  • 引爆甲午戰爭的朝鮮版「太平天國」——1894年「東學黨起義」
    關於甲午戰爭的歷史教案這當然是歷史的大致走向,沒有問題,作為中國人,自然更加關係的是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以至於這裡面很關鍵的一個信息容易被忽略:這個最終導致整個東亞實現大變局的朝鮮「東學黨」,到底是個什麼組織?
  • 蒸汽與人力的對決: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蒸汽輪船VS清軍車輪船
    △清軍的槳帆船--快蟹  在華作戰的英國輪船中,最著名的就是復仇女神號。這是英國第一艘鐵殼遠洋輪船,也是第一艘為海軍建造的鐵殼戰艦——雖然買家是東印度公司,並不是皇家海軍。  在復仇女神號之前,鐵殼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一些較大的鐵帆船、鐵輪船已經在19世紀初投入內河和沿海航運。但復仇女神是第一艘可以遠洋航行的鐵殼蒸汽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