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與人力的對決:鴉片戰爭中的英軍蒸汽輪船VS清軍車輪船

2021-01-15 網易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覺得大清的中式輪船如何?

  

  1841年10月,攻破鎮海的英軍在當地的工場中發現了一些機械裝置的零件。兩根長木軸,直徑12英尺的硬木明輪,以及一些接近完成的堅固木齒輪。這是一種用來推進船隻的明輪裝置,當鎮海陷落時,清朝工匠還沒來得及把他們安裝到戰船上。

  儘管在蒸汽明輪船復仇女神號(Nemesis)的艦長看來,中國人對西洋機械的模仿出了名的滑稽可笑,但這套沒有蒸汽機的明輪裝置卻讓他讚嘆中國人的心靈手巧。比起那些山寨新炮架和山寨卡隆炮,英國人認為這套明輪裝置要更加卓越,更能體現中國人的模仿能力。

  「一定是因為中國人在舟山看到了我們的蒸汽船。」不止一個英國人這麼認為。事實也的確如此。1840年夏天,當英軍入侵舟山時,在寧波軍營監製軍械的龔振麟奉命前往甬東。這次出差讓他見到了以筒貯火,以輪擊水的英國蒸汽船。雖然此時龔振麟對蒸汽機一竅不通,整個大清朝也幾乎找不出能造蒸汽機的臣民,但出沒波濤,維意所適的蒸汽明輪船深深地吸引了龔振麟。他認為即使沒了火的力量,只靠明輪裝置也能帶來強大的動力,於是一個想法在他腦中成形。

  1 復仇女神駕臨

  

  △早期的蒸汽明輪

  19世紀是航海技術以空前的速度發展的時代。蒸汽動力、鐵殼、明輪、螺旋槳、飛剪船型,各種新技術不斷被運用在船舶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就使用了多艘蒸汽明輪船。這些運用了世界最先進推進技術的中小型戰艦,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動力強勁的輪船航行時不需要倚仗風力或人力,只要有煤炭,就可以高速持續航行。因此輪船在鴉片戰爭中屢屢作為英軍艦隊的先鋒,為艦隊測量水深,偵查敵情,在戰場上作為先導衝鋒在前。當英軍需要進入河流中作戰時,這些輪船還要拖拽風帆戰艦深入內河。英軍的大型風帆戰艦有輪船相助,可以無視風力限制在內河作戰,這在幾十年前是無法想像,清軍也因此大吃苦頭。

  此外,輪船還要在長江、珠江中獵殺前來騷擾的清軍小型戰船。這些小船很多都是划槳戰艦(如快蟹),在內河中機動靈活,可以輕鬆地擺脫英軍的風帆戰艦。但遭遇速度遠比自己快的火輪船後,只有死路一條。輪船憑藉卓越的動力,還屢屢作為登陸艦,將英軍部隊運送登錄上岸,並提供火力支援。

  

  △清軍的槳帆船--快蟹

  在華作戰的英國輪船中,最著名的就是復仇女神號。這艘船的名氣不僅來自於她在戰爭中的表現,還來自於這艘輪船身上先進的造船技術。這是英國第一艘鐵殼遠洋輪船,也是第一艘為海軍建造的鐵殼戰艦——雖然買家是東印度公司,並不是皇家海軍。

  在復仇女神號之前,鐵殼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一些較大的鐵帆船、鐵輪船已經在19世紀初投入內河和沿海航運。但復仇女神是第一艘可以遠洋航行的鐵殼蒸汽軍艦。

  在復仇女神號的時代,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造船廠已經可以獲得足夠用於建造大船的鍛鐵。由於當時的鋼鐵工業還沒有經歷技術革命,生產鍛鐵主要依靠攪煉法,因此這種材料並不算便宜。但實踐證明,鐵殼船在作為民用船隻使用時安全性更好,在遭遇風暴時要比木殼船更堅固。因此鐵殼船在19世紀上半葉蓬勃發展。建造復仇女神的廠家萊德船廠(Birkenhead Iron Works)在建造鐵殼船方面經驗豐富,其廠主威廉萊德(William Laird)就是鐵殼船的擁簇。

  

  △航行中的復仇女神號

  建造復仇女神號總共花了三個月,這艘遠洋輪船除了鍛鐵外殼外,和其他輪船並沒有什麼區別,其全長56米,寬8.8米,吃水1.8米。由於是軍用船隻,復仇女神號配備有兩門安裝在旋轉炮架上的32磅炮,4門6磅炮,一個火箭發射架,並被歸類為明輪巡航艦。

  一些中文資料認為復仇女神號的鍛鐵外殼比木殼軍艦的橡木外殼更加堅固,可以更好地防禦清軍炮火,甚至把復仇女神號當成了鐵甲艦。實際上,那層薄薄的沒有內襯的鍛鐵外殼防禦力並不強,遠不能和鐵甲艦厚厚的鍛鐵裝甲帶相比。而且鍛鐵雖然比橡木硬,在面對榴彈時更堅固,但是鍛鐵較脆,缺乏木材的韌性,在面對大口徑滑膛炮發射的實心彈時只會比橡木船殼更脆弱。尤其是19世紀上半葉,英法等國的海軍進一步簡化艦炮口徑,戰艦大多裝備了例如32磅炮這種級別的重炮,甚至還有9英寸、11英寸口徑的達爾格倫炮這樣的巨炮,鐵殼軍艦在戰場上的生存性更加堪憂。因此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木殼軍艦依然大行其道。為了綜合木材和鍛鐵的優點,19世紀60年代開始甚至還一度流行起了鐵肋木殼船。

  

  △復仇女神號摧毀清朝水師的沙船

  復仇女神號並不是防禦力強大的鐵甲艦,然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卻從來沒有被重創過,清軍的炮火只能對其造成輕微的損傷。究其原因:

  一是因為中國南方較高的氣溫改善了鍛鐵的韌性,使船體面對實心彈時更加堅固。

  二是清軍的火力過弱,不管是陸上炮臺還是水師戰船,火炮不僅威力弱,而且命中率堪憂,面對屢屢衝鋒在前的復仇女神號竟然無法重創之。

  第一次鴉片戰爭對於測試鐵殼軍艦的性能來說,是一次極好的機會。復仇女神號自從1841年初在穿鼻洋首次登場後表現出色:

  在虎門,復仇女神只用一枝康格裡夫火箭就把一艘清軍沙船炸得稀巴爛,這一幕被永遠定格在了版畫和油畫中,成為了鴉片戰爭中的經典圖像。

  在珠江上,復仇女神號在與林則徐的三手東印度船劍橋號的戰鬥中立下了大功。

  1842年6月,發動揚子江戰役的英軍艦隊抵達長江口,對吳淞的清軍陣地發動了進攻。在這裡,復仇女神號的艦長見到的不再是一堆沒有組裝好的機械裝置,而是投入實戰的清軍車輪船。

  

  △虎門之戰的油畫 復仇女神高調亮相

  2 以人易火

  

  △前明《武備志》中的人力輪船

  英軍輪船帶給龔振麟和其他官員的震撼,促使他們絞盡腦汁去建造可以與之對抗的戰船。但是仿造輪船遠比仿造卡龍炮和炮架困難,龔振麟可以命令手下的工匠依樣畫葫蘆做出仿製卡龍炮的鐵模,對蒸汽機一無所知的他卻無法讓工匠們山寨出蒸汽機來。他不懂蒸汽機的工作原理,也沒有見過實物,手上也沒有英國的機械設備。但這難不倒善於變通的龔振麟:既然蒸汽機無法仿造,那就只仿造明輪,然後以人易火。

  正好林則徐在鎮海時,手上有一種越南車輪船的圖紙。據餘姚知縣汪仲洋在《安南戰船說》中的描述,這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小型車輪船,裝有兩個小明輪,靠藏在船艙中的兩人人力驅動,或是用手把條用力攀轉,或是用腳踏轉,如車水一般。

  這種人力小車船看起來和中國古代偶有登場的車船沒什麼區別,沒有傳動裝置,直接用人力驅動車輪。龔振麟在仿造輪船時應該對這張《車輪船》圖有所參考,但並沒有照搬。龔振麟每艘戰船上都安裝了兩對明輪,明輪的木軸上都裝有許多硬木製的齒輪,同時上一層甲板上裝有一個平躺的絞盤,同樣裝有一些硬木齒輪。木軸和明輪的齒輪相接,當數人推動絞盤轉動時,通過多個齒輪傳動,明輪就會轉動,從而推動戰船前進。由於絞盤位於最上層的甲板之下,推動絞盤的水手有舷牆保護,不用擔心為槍彈所傷。當然,面對英軍的火炮那層脆弱的木牆還是和紙糊的的一樣。

  

  △蒸汽機出現前的馬力驅動輪船 結構與清軍設計的類似

  龔振麟先是造出小船在湖中實驗,發現航行迅速。後浙江巡撫劉韻珂開創製船事,令龔振麟依前式製造更大的車輪船,龔振麟又用1個月時間造出了可以航海的車輪船。這種車輪船雖然還是人力驅動的,但是擁有較為複雜精密的機械裝置,要比古代的車船先進一些的,由此可見龔振麟的匠心。

  雖然在鎮海還未完工的車輪船和龔振麟仿製的卡龍炮一起落到了英國人手裡,但到吳淞之戰前夕,清軍已經擁有了五艘車輪船。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4月22日的奏摺中,兩江總督牛鑑特意向道光皇帝提及自己又另招巧匠制水輪船四隻,並稱船上裝有火炮,行駛迅速,準備用於伏擊深入內河的英國人。牛鑑對自己手上的幾艘車輪船相當重視,任命之前因演炮不慎被摘了頂戴的遊擊劉長清擔任水輪船管帶,統領各艦,並奏請道光皇帝復還劉長清的頂戴。然而,之後的吳淞之戰,車輪船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

  

  △羅馬帝國晚期的公牛明輪船 結構同樣與清朝的類似

  3 沒有懸念的戰鬥

  

  △英軍艦隊在吳淞口

  1842年6月16日凌晨,英軍進攻吳淞。復仇女神號拖拽著輕型護衛艦莫德斯特號,沿著吳淞西岸航行,勇敢地深入內河。一路上兩艘戰船遭受清軍岸炮火力的猛烈轟擊,特別是當拖拽到河流拐彎處時,清軍新月堰炮臺上的十門黃銅大炮火力尤為猛烈。復仇女神號頂著清軍猛烈而準確的炮火,堅持將莫德斯特號拖拽到位。

  就在此時,位於復仇女神號東南方的黃浦江上突然出現了14艘中式戰船,其中有五艘是新建成的大型車輪船。這些戰船是牛鑑戰前特意部署在土塘內的黃浦江上的,以防英軍深入內河。但牛鑑顯然對於清軍水師的實力自信過度,這些戰艦從遠處匆匆向英軍戰艦開火,炮彈卻全部失的。英軍輪船的拖拽並沒有受到影響。

  當莫德斯特號被拖拽到位,開始炮擊西岸的清軍炮臺後,復仇女神號解脫了纜繩向清軍戰船衝去。一邊用船首的火炮向清軍戰船開火,一邊用船尾的火炮向西岸的清軍炮臺開火,清軍戰船也對復仇女神號回以炮彈。

  

  △縱然嚴密布防 吳淞口還是被英軍輕易突破

  當清軍戰船進入復仇女神號的葡萄彈的射程時,清軍水師主帥帶頭駕船逃跑,其他戰船也欣然跟隨主帥逃命。所有清軍戰船都拼命向江岸逃去,其中跑得最快的就是那幾艘車輪船。據英國人描述,這些車輪船的航速可以達到3.5節。英國人以最快的速度裝填射擊火炮,不停地向清軍戰船傾瀉著葡萄彈和霰彈。清軍戰船上的水手陷入一片混亂,有人跳上舢板棄船逃生,有人乾脆直接跳到黃浦江裡向岸邊遊去,一些水手隨著被擊沉的船隻沉入江底。清軍艦隊土崩瓦解,只有兩艘戰船逃出生天,剩下的12艘戰船不是被擊沉,就是被遺棄在岸邊或江上。復仇女神號運氣不佳,在追擊時擱淺在岸邊,之後被困了幾個小時。

  江上的戰鬥結束後,英軍派出小艇四處俘獲和破壞被遺棄的清軍戰船,拖走了剩下的三艘車輪船和一艘中式帆船。從這個數字來看,逃走的兩艘清軍戰船可能就是車輪船。英國人對車輪船充滿了好奇心,他們仔細觀察了船上的機械裝置和武備,前文關於車輪船內部機械裝置的描寫就來自英國人的記載。這些車輪船都是新近建成的,每艘船有兩對明輪,甲板下藏有絞盤和齒輪裝置,靠人力推動絞盤,齒輪傳動。每艘船上配有兩到三門新鑄的黃銅火炮,此外還有大量的抬槍。船上還發現了大量的火繩槍、刀劍、長矛。清軍顯然對車輪船寄予厚望,每艘車輪船都配備了一名高級官員做指揮。然而,車輪船最終在戰鬥中淪為了跑得比誰都快的角色。

  

  △正在釋放火箭的復仇女神號

  清軍企圖靠兩個人力推動的絞盤去抗衡兩臺60馬力的蒸汽機,用兩三門黃銅炮和一大堆火繩槍去抗衡兩門32磅炮和4門6磅炮,再加上中式帆船防炮能力低下的船體,車輪船的慘敗可以說是毫無懸念的。然而未經戰陣的兩江總督牛鑑不懂這其中的差距,還是把龔振麟因為仿造不了蒸汽機才設計出的車輪船當成克敵利器。這位自信滿滿的主帥從不知英吉利為何物,制定了具體細微卻又屬於閉門造車的應敵方案,其中就包括建造車輪船抵禦英軍。雖然被道光帝稱讚水陸交嚴,深得以靜制動之法,牛鑑在吳淞的防線還是快速崩潰了,和他的車輪船一樣虛弱。

  這是清軍車輪船和英軍輪船之間唯一的一次對決。鴉片戰爭期間建造車輪船的不止鎮海和吳淞兩地,廣東地區也曾建造過一艘十人驅動的車輪船,號稱載炮十二門,船身上罩有漁網、生牛皮、毛竹、棉胎以防炮。但除此之外並沒有實戰記錄。

  

  △《火輪船圖說》插圖

  其實在鴉片戰爭中,清朝士紳對蒸汽船的研究不止製造車輪船。丁拱辰、鄭復光等人研究了火輪船的工作原理,後者撰有《火輪船圖說》。曾出資仿造西式戰艦的富商潘世榮還曾僱傭西方工匠仿造小汽船,但不甚成功。

  

  △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士紳對輪船的仿造只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形式上,並沒有掌握蒸汽輪船最核心的蒸汽機技術。此後蒸汽輪船首次進入清軍水師服役,要等到1856年怡良購買火輪船了。而清朝建造第一艘蒸汽輪船成功,要等到1865年「黃鵠」號建成下水了,此時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鴉片戰爭清軍最怕的不是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炮!
    有很多人認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主要原因是當時中國軍隊武器落後,而英國和法國侵略軍則依靠著堅船利炮,以及先進的滑膛槍取得了勝利。實際上,在鴉片戰爭中,給蒙昧的清朝官員和軍隊極大震撼的不是英軍的艦炮和排槍,而是英軍的刺刀和火箭,很多清軍臨死前也沒搞明白為何拼刺刀耍冷兵器也打不過英軍,沒搞明白那種恐怖的火箭是何方神聖。
  • 英軍把清軍按在地上摩擦,為何卻被阿富汗人打得全軍覆沒
    文/寂寞的紅酒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數千英國軍隊如入無人之境,打得清軍潰不成軍。坐擁百萬雄兵的清王朝被嚇破了膽,被迫向英國人割地賠款,結束了這場戰爭。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英國人同時打響了另一場戰爭。
  • 鴉片戰爭清軍的大炮和英軍大炮,差別有多大?自廢武功,焉能不敗
    鴉片戰爭一共有過兩次,即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對手是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大清對手是英法聯軍,兩次鴉片戰爭的結果,都以清朝慘敗而告終。為什麼一個泱泱大國被打得慘不忍睹,其主要原因就是雙方武器有代差,大炮差距太大。清朝軍隊使用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大炮,製作工藝落後,射程近,炮彈殺傷力小,精確度低。
  • 輪船的螺旋槳居然有這麼多種,真是大開眼界
    輪船的輪子如今,人們將看起來較大的船都稱為輪船,但是它們並沒有輪子,也不靠輪子在水中行駛,那為什麼還叫輪船呢?這就得說說輪船的身世。後來,為了能夠讓船運得更多和跑得更遠,就造出了更大的船,並且在船的兩側分別裝上了木製輪子,通過人力踩踏輪子讓其在水面上轉動,從而驅動船向前航行,因其船上裝有多個木製輪子,所以這種船也就被叫輪船。隨著船越造越大,又出現了用船槳和風帆作為驅動輪船的動力。
  • 穿越時空回到蒸汽時代
    超過40架蒸汽動力引擎、30架微型蒸汽發動機、商用車、古董和經典汽車、拖拉機等參加展會,吸引數百民眾觀看。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 人坐輪船、汽車坐輪船不新鮮,火車坐輪船過海了解一下
    人坐輪船、汽車坐輪船不新鮮,火車坐輪船過海了解一下 說起輪船大家都不陌生,即使沒有親自坐過,也一定聽說過。輪船行駛在水面之上,通常都是用來運人的,也有運汽車的。要說輪船運送火車,相信很多人都表示質疑,火車體積龐大,而且非常重,一節車廂重60噸左右,火車坐輪船不怕把輪船壓沉嗎?
  • 清朝疑似穿越者,製造中國近代地一艘輪船,翻譯化學理論沿用至今
    不久之後,鴉片戰爭戰敗,洋務派表示要師夷長技以制夷,要開辦工廠和現代學堂,但是官員們都是八股文學出來的,這些先進的東西他們也不知道啊,這時候大家就想到了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曾國藩,還有徐壽,而前面四位大佬還都表示,「我們懂得不多,讓徐壽這小子放手去做吧。」
  • 憶說:外灘9號輪船招商局的前世今生
    這裡最先是美國旗昌洋行的產業,1891年被輪船招商局買下,今天看到的大樓已由輪船招商局重新翻建。解放後大樓由上海港務監督局等單位使用,故又叫港監大樓。外灘中山東一路上的6號、7號、9號三幢樓,都是輪船招商局先後從外商手裡買下的房產。6號、7號分別由輪船招商局屬下的中國通商銀行和上海電報局所用。當輪船招商局買下旗昌洋行9號樓時,輪船招商局總部即由6號、7號遷入到9號樓。
  • 探討蒸汽朋克中的機械美學,你有怎樣的理解?不妨一看!
    19世紀後期出現的龐大複雜的蒸汽機、火車頭和巨型輪船無不以尺度、效率、聲響、前所未見的奇特外形刺激著人們,並激發出無窮的想像。蒸汽朋克一詞普遍被認為來源於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於1991年發表的小說《差分機》。因其在小說中描述的多以維多利亞時期的歷史背景,所以蒸汽朋克風格元素一般定義為包含,古典的歐式建築、道路,充滿復古科幻色彩的交通工具,比如會飛的船形飛行棋、飛艇,擁有特殊能源的老爺車、火車、蒸汽輪船以及冷兵器般外形的潛艇,這其中又以飛空艇為代表;巨大化的螺旋槳、齒輪、活塞、軸承,可乘坐的大型機器人等變得普及。
  • 清政府的滅亡從鴉片戰爭開始!
    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階段:1840年6月,懿律率船艦40餘艘、士兵4 000餘人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戰爭開始。因廣州有備,懿律率主力北上。7月,進犯廈門,攻陷定海。8月,抵達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到天津議和。
  • 【科學家的故事】「輪船之父」富爾頓
    原來,富爾頓在工人們的幫助下,花費了許多時間,建造了一艘長70英尺、寬8英尺、吃水3英尺的輪船。當這艘輪船準備正式試航的時候,誰知在夜間遇上了狂風暴雨,塞納河上風浪洶湧,那艘輪船結構薄弱,加上蒸汽機和銅的鍋爐又非常沉重,船經不起風浪的襲擊,攔腰折成兩段。富爾頓看到辛勤勞動的成果付之東流,悲痛欲絕。在工人們的幫助下,才總算把蒸汽機和鍋爐撈了上來。
  • 一文看懂輪船是如何轉彎的
    雖然輪船沒有輪子,但是它跟汽車一樣是有"方向盤"的,輪船轉彎是靠船舵來實現的。 什麼是船舵 輪船的轉向是通過船舵來控制的,通過舵輪(方向盤)依靠液壓或機械傳動裝置控制舵軸使舵葉方向發生改變,從而控制輪船方向。而舵葉就是控制輪船轉向的核心部件。
  • 中國第一個雷管專家,兩次鴉片戰爭如果重用,清軍不會輸得那麼慘
    清初火器技術基本是對明末以來西方火器技術的繼承,戴梓等發明的火器創新技術也湮沒在歷史塵埃中。隨著清初戰爭的結束,火器技術逐漸被統治者或嚴加防範或束之高閣。到嘉慶時期,火器技術的落後性逐漸凸顯。鹹豐年間近代西方新式火器開始逐漸取代傳統火器成為清朝軍隊的主要裝備。隨著近代兵工廠的建立,傳統火器被逐漸淘汰出歷史舞臺。
  • 九龍城寨:香港唯一沒被英國控制的土地,真的有清軍一直駐守嗎
    九龍城寨也是香港境內唯一從未被英國控制的土地,主權一直在中國手中,因此網上傳言該地一直有清軍駐守,直到1993年城寨拆除。那麼事實真如傳言中所說的那樣嗎,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九龍城寨建立鴉片戰爭嘉慶十五年(1810年),清朝為了防禦海盜,在當地修築九龍寨炮臺。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了清朝的大門。
  • [趣味物理]輪船為什麼會互相吸引
    1912年秋天,遠洋航輪「奧林匹克」號──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輪船之─出了這樣一件事。「奧林匹克「號在海上航行著,同時在離它100米遠的地方,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鐵甲巡洋艦「豪克」號幾乎跟它平行地疾駛著。當兩艘船到了像圖210裡所畫的位置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小船好像是服從著一種不可見的力量,竟扭轉船頭朝著大船,並且不服從舵手操縱,幾乎筆直地向大船衝來,結果發生了撞船事故。
  • 天長蒸汽發生器300kg使用壽命有多長
    是蒸汽動力裝置的重要組成部分。電站鍋爐、汽輪機和發電機是火力發電站的主機,因此電站鍋爐是生產電能的重要設備。工業鍋爐是在各種工業企業中提供生產和供暖所需的蒸汽的必不可少的設備。工業鍋爐數量甚多,需要消耗大量燃料。利用生產過程中高溫廢氣作為熱源的餘熱鍋爐對節能有重要作用。船用鍋爐裝在各種船舶上,所產生的蒸汽用於驅動蒸汽動力機械。
  • 什麼是變頻蒸汽源?變頻蒸汽源的優點是什麼?
    變頻蒸汽源又名凱洛欣變頻蒸汽源,是由廣東凱洛欣節能設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蒸汽節能設備。公司擁有成熟的研發與技術團隊,先後推出多款蒸汽節能設備,可替代各種【燃煤,燃油,生物質燃料,燃氣】等高能耗傳統鍋爐。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其實這頂多只是一場局部的武裝衝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5.鴉片戰爭始末 衝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飈升,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
  • 百慕達三角洲,頻繁出現失蹤的輪船與飛機,真的穿越了嗎?
    有很多人認為,或許在百慕達三角洲就存在著平行世界的入口,這些消失的輪船與飛機其實都去往了另一個空間,這樣的說法有依據嗎?離奇事件不斷在1872年,百慕達三角洲就曾發生過一起幽靈船事件。當這艘輪船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任何打鬥的痕跡,船上的物資依然保存得非常完整,但是船上的工作人員和乘客全都消失不見了,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看來實在太過匪夷所思,然而這並不是百慕達三角洲所發生的唯一失蹤事件。這半年來在這片海域中,接二連三上演奇怪的事情。在1881年,有一位叫做貝克的船長,發現了一艘輪船,這艘輪船上沒有船員和遊客,但是卻有充足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