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階段:1840年6月,懿律率船艦40餘艘、士兵4 000餘人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戰爭開始。因廣州有備,懿律率主力北上。7月,進犯廈門,攻陷定海。8月,抵達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到天津議和。英軍入侵路線及年代琦善以查辦林則徐為條件,求英軍南下。9月,英軍南下。10月,清廷查辦林則徐。
第二階段:1841年1月,英軍突然攻陷沙角、大
角炮臺,佔領了香港島,道光帝下令再戰。2月,英軍
攻破虎門。5月,攻入廣州北郊三元裡。8月,璞鼎查率援軍到達香港,不久攻佔廈門。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浙江連失3城。同時,英軍襲擾臺灣被擊退。1842年6月,攻吳淞炮臺,寶山、上海相繼陷落。7月,英軍攻佔鎮江。8月初,英艦直抵南京江面,耆英等趕到南京議和。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注:英軍約1.9萬人參戰,傷亡523人(陣亡69人);清軍約20萬人參戰,傷亡約2.3萬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籤訂的條約:
1842年,籤訂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銀元,開放五口通商,關稅協議,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口設立租界。
影響:破壞了清政府的領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負擔,破壞了當時閉關鎖國政策,破壞了關稅主權,司法主權,貿易主權,出現中之國!
1843年,籤訂《南京條約》附件一《虎門 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
1844年,又先後籤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一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體系的三塊基石。
《望廈條約》:允許美國軍艦到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破壞了領海主權。
《黃埔條約》允許通商口岸自由傳教(清政府以前禁止傳教)由此進行思想文化滲透!
此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因素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