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的滅亡從鴉片戰爭開始!

2020-12-05 山野村夫談文章

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一階段:1840年6月,懿律率船艦40餘艘、士兵4 000餘人到達廣州海面,封鎖珠江口,戰爭開始。因廣州有備,懿律率主力北上。7月,進犯廈門,攻陷定海。8月,抵達天津白河口,道光帝派琦善到天津議和。英軍入侵路線及年代琦善以查辦林則徐為條件,求英軍南下。9月,英軍南下。10月,清廷查辦林則徐。

第二階段:1841年1月,英軍突然攻陷沙角、大

角炮臺,佔領了香港島,道光帝下令再戰。2月,英軍

攻破虎門。5月,攻入廣州北郊三元裡。8月,璞鼎查率援軍到達香港,不久攻佔廈門。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浙江連失3城。同時,英軍襲擾臺灣被擊退。1842年6月,攻吳淞炮臺,寶山、上海相繼陷落。7月,英軍攻佔鎮江。8月初,英艦直抵南京江面,耆英等趕到南京議和。鴉片戰爭至此結束。

注:英軍約1.9萬人參戰,傷亡523人(陣亡69人);清軍約20萬人參戰,傷亡約2.3萬人。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籤訂的條約:

1842年,籤訂中英《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內容:割讓香港,賠款2100萬元銀元,開放五口通商,關稅協議,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口設立租界。

影響:破壞了清政府的領土完整加重了人民負擔,破壞了當時閉關鎖國政策,破壞了關稅主權,司法主權,貿易主權,出現中之國!

1843年,籤訂《南京條約》附件一《虎門 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

1844年,又先後籤訂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南京條約》《望廈條約》《黃埔條約》一起構成了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體系的三塊基石。

《望廈條約》:允許美國軍艦到通商口岸"巡查貿易",破壞了領海主權。

《黃埔條約》允許通商口岸自由傳教(清政府以前禁止傳教)由此進行思想文化滲透!

此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由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半殖民:地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實際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但實際上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因素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狀態。

相關焦點

  • 清朝滅亡後,清政府有支百萬大軍突然失蹤,75年後才終於被人找到
    清政府滅亡的時候,還有上百萬殘兵敗將,他們後來都去了哪裡,仿佛突然消失了一樣,75年之後。他們終於被人找到,這時候大家才知道,原來清政府當年的殘兵敗將,居然去了香港的九龍城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長期以來,一直都是無政府狀態,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從上個世紀開始,這個地方就已經成了犯罪分子的避風港,很多在香港境內觸犯法律的人,都逃到了這個地方。因此九龍城寨的環境特別糟糕,裡面藏汙納垢,到處都是罪犯,有人販毒,有人走私,還有人殺人越貨。九龍城寨為什麼會成為一個三不管地帶呢?
  • 清朝為什麼滅亡?
    1840年的鴉片戰爭,清政府治下「國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國」廣東老百姓,直接組成護軍隊跟隨英國人一路北上,參與打擊侵略中國戰爭。庚子戰爭,清政府治下的老百姓,冒著槍林彈雨,把雞蛋肉菜直接送到前線,讓八國聯軍吃好喝好,打清政府軍隊,讓中國瘡痍深重。 清朝開國就是依靠滿蒙軍事集團來統治中國,定鼎中原後也是如此。
  •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僅僅是因為閉環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閉關鎖國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延長了清朝的存在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具體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清朝未能抓住改革的機會歷史並非沒有給清朝機會,如果清朝能夠大力發展工商業,並改革政治制度,完成經濟和政治的近代化,建立君主立憲制,完全可以保留皇帝,保留國號,保持清朝不滅,但這似乎已經超出了清政府的能力範圍。
  •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第一次鴉片戰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使得我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這場戰爭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而英國人認為禁菸行動為侵犯私人財產,促成鴉片戰爭的爆發。1843年英國政府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附約。
  • 清朝末期,為什麼百姓們對清朝政府不信任,甚至是坐視清廷滅亡
    但是話說來,清朝百姓作為清朝統治下的國民,清朝的覆滅對於老百姓來說不一定是好事,畢竟外患不斷情況下,清廷的覆滅反而會讓百姓們無依無靠,備受欺凌,為什麼在清朝將要滅亡的那幾十年裡,百姓起義不斷,未曾有百姓幫助清廷,坐視清廷崩塌呢?
  • 剛果(金)為何會成為唯一與清政府籤訂不平等條約的非洲國家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的清政府被迫於南京(時稱江寧)下關江面的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亦皋華麗號)上與英國籤署《中英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向英國賠款2100萬;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中方向英商徵收貨物關稅需與英方協商;英國公民在中國土地上違反中國法律由英國自行處理......
  • 科舉制的廢除加快了清朝滅亡?清政府為何要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到明朝時達到鼎盛,趨於成熟,為何到了清朝就被廢除,而且廢除後的第六年清朝就滅亡了,是不是清朝的滅亡與科舉制有關?清代科舉制度基本沿襲了明代的八股取士,主要禁錮文人思想。科舉制度在選拔人才上體現了公平公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劣勢也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到了近代,科舉制根本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 清廷滅亡後,兩萬禁衛軍何去何從?北洋政府準備怎麼處置他們?
    晚清時期,為了改變被動挨打局面,清政府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改革,比如洋務運動但隨後甲午戰爭的血的結果宣告了整個改革的失敗。但清政府沒有放棄,這場戰爭的失敗也印證了一個真理,那就是中日軍事力量的懸殊,於是,打造一支強有力的新軍成為當務之急。其中,袁世凱所訓練的北洋新軍最為出色,他們大多數為滿族後裔,武力高強,忠心不二,是精英中的精英。慈禧太后不放心漢人掌管,於是,一支由滿清貴族帶領的新式軍隊誕生了。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我從中、英兩國視角對鴉片戰爭進行歷史敘事,並強調兩國對此截然不同的歷史記憶。我也想重點研究鴉片戰爭對後世的文化和政治影響,因為歷史記憶的偏差已對175年的中英關係產生影響。東方早報:英國人經常把「鴉片戰爭(TheOpiumWar)」稱為「英中戰爭(Anglo-ChineseWar)」或「通商戰爭」。可您的書名為何採用「鴉片戰爭」?
  • 你知道鴉片戰爭,但你知道林公的虎門銷煙,為何讓英國跑來決戰?
    修建長城,閉關鎖國清政府不承認別國的平等,外國人不來,我們也不勉強,他們如來,必尊中國為上國,並以藩屬自居,這是體制問題,因為當時中國周邊就以中華為大,在當時的整個清政府看來這時,中國的海外貿易大部分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手裡,英國此時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手工業都慢慢地變為機械製造。所以海外的市場在英國的國計民生中一天比一天重要,而清政府對通商的限制最不利於英國的商業發展,於是,就有了英國國王派使臣馬戛爾尼來華拜訪,帶著英國上等的物品,乘坐頭等兵船,表明英國是個富強且文明的國家。
  • 1912年清朝滅亡,《辛丑條約》4.5億兩的巨額賠款,真的還清了嗎?
    可是過了10年之後,清朝滅亡了,還有29年時間,賠款又由誰來賠呢?最後還清了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在1億銀元左右,可是光每年的財政支出就不止1億銀元,沒有辦法的清政府只能從百姓身上搜刮,不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還造成了社會局勢的不穩定。不僅如此,有些國家還不支持白銀賠款,只能去借款或者多賠款來支付賠款,這直接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清朝能滅了幾十萬兵的太平天國,為何會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
    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滅亡清朝,但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大清帝國已經奄奄一息,用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的話說就是,清朝已經活不過50年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前,清政府的大權和軍隊都掌握在滿族人手中。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基礎,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首的漢人掌握了地方上的權力和部分的軍隊。清政府賴以維持自己統治的根基已經動搖,漢人的勢力就此崛起,清政府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 鴉片的大規模種植和貿易:清政府逐步走向滅亡的開端
    貿易逆差雖然鴉片僅僅在20世紀初葉才開始在中國大面積地種植,但它自明末以來,卻已經在那裡廣為人知了。鴉片已由李時珍在其著名的藥物學著作-16世紀末的《本草綱目》中提及,並以其阿拉伯文 afyn(阿芙蓉)之對音名稱出現。它於17世紀被葡萄牙人輸入福建,其進口量在下一個世紀初葉,達到每年近兩百箱。但是,在1729年,它是一種官方明令禁止的物品。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時代周刊》稱之為鴉片戰爭第一槍。其實這頂多只是一場局部的武裝衝突,稱不上任何戰爭。 5.鴉片戰爭始末 衝突結束之後,無論正常貿易仰或鴉片走私,在整個過程中一天也沒有停止過,區別僅在規模縮小了許多。銷毀鴉片的一個「副產品」就是鴉片價格飈升,鋌而走險的大有人在。
  • 迫使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後,英國人為何還要九龍和新界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後,有許多英國商人以及殖民政治家認為,應當「在中國沿海地區取得島嶼一處,以保護英國的對華貿易」,有這種想法的人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中英關係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物——小斯當東(George Thomas Staunton)。
  • 八個曾入侵中國的國家,如今一個滅亡,5個衰落,這一個在面臨解體
    前度劉郎今又來」的感慨——因為當年侵華的八國,其中一個已經滅亡,五個則開始衰落,還有一個則處於解體的邊緣,這其中原因何在?  且聽慢慢道來:  英國  在一戰之前,大英帝國一直以世界霸主的姿態存在。當時國際社會有一種說法, 叫做「大英帝國無落日」。不過,雖然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布全球,但是英國真正的依仗,則是印度。因為印度是整個英帝國含金量最高的一塊殖民地。
  • 我國宗教學上的「鴉片戰爭」
    「文革」結束後,全社會開始撥亂反正,宗教學研究要得到恢復和發展,也必須正本清源。上世紀80年代初,關於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大討論,特別是關於如何理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一度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些學者還說,在馬克思之前,歐洲許多教會人士早已使用「鴉片」來比喻宗教,鴉片在他們的概念中是一種有效的鎮痛劑,只是近代中國人經歷了臭名昭著的鴉片戰爭,才開始將鴉片一詞完全作負面的理解。
  • 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所成立
    12月1日上午,浙江海洋大學鴉片戰爭研究中心在定海舉行掛牌儀式。浙江海洋大學副校長徐漢祥、舟山市定海區政府副區長屠定玉、浙江海洋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張郃以及中國清史辦主任、中國清史編纂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卜鍵研究員出席本次掛牌儀式。
  • 香港最繁華地段,被譽為旅遊者的天堂,鴉片戰爭從這裡開始!
    1839年7月7日,英國水手在尖沙咀鬧事,將尖沙咀村民林維喜毆打致死,英國拒絕交出兇手,欽差大臣林則徐下令停止供應英人柴米食物,與英國人進行了堅決鬥爭,由此逐漸演變為後來的鴉片戰爭。可見,尖沙咀是鴉片戰爭最早的起源之地。如今的尖沙咀已經成為旅遊和購物者的天堂,大型商場就有新港中心、美麗華商場、海港城、太陽廣場等,還有大型遊船碼頭,更有香港最大的唱片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