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眾人眼裡就是因為內部統治腐敗,導致國力由盛轉衰的典型,當然如今的歷史書上也把其沒落崩解的推動要素歸咎在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上。清朝出現末期的局面,一部分原因是當時天下百姓得知慈禧等人種種事跡,覺得罪有餘辜,另一部分原因是軍事力量確實太差,儲備資源無法抵抗他國入侵,上層「建築」腐朽,導致的下層腐敗,以至於清朝末期的社會一片混亂與黑暗,百姓民不聊生。
但是話說來,清朝百姓作為清朝統治下的國民,清朝的覆滅對於老百姓來說不一定是好事,畢竟外患不斷情況下,清廷的覆滅反而會讓百姓們無依無靠,備受欺凌,為什麼在清朝將要滅亡的那幾十年裡,百姓起義不斷,未曾有百姓幫助清廷,坐視清廷崩塌呢?
一、群眾親眼見證清政府的軟弱
清朝百姓們的心理變化,其實一直是應該去關注的歷史問題,一個群眾性整體的心理變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長治久安或者由盛轉衰。
清政府當時是自以為實力強大,因為沒有認識到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只對周邊國家有所了解,西方世界的工業革命、先進技術,在清政府眼中如同過眼雲煙,與他們好像沒有絲毫關係。
當晚期清政府,覺得自己正處於一個雍容華貴的位置,手底下還有一堆幹將,戰爭離他們還很遠,如此覺得的時候,已經宣布了清政府內部鬆懈的心理,導致崩潰加速。外邊世界的西方強國工業革命、技術革命正愁著沒地方施展,恰巧號稱自己海軍實力第一線的清軍,清廷在鴉片戰爭被當頭一棒打醒,總共出軍幾千人,最終被英軍以十換千打敗。
據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看到西方世界的大炮、火器之後,一度以為是巫術,順便還找了個算命算八卦的,為清政府如何打敗海上的妖怪而做決策。
最終清政府按照大仙的意見,收集了一堆人類的排洩物,做成了炮彈,結果非但沒有把英軍擊倒,相反還被自己的無能蠢死,看到清政府如此的作戰方式,也讓英軍與西方列強啼笑皆非。
大概從百姓們口中得知清軍用排洩物作為攻擊手段,並且被以10換1000的方式擊敗,有一部分的百姓們覺得清朝是不是要遭受浩劫,如此不靠譜的清朝統治者,是不是會給百姓們帶來不幸,百姓們的心發生了第一次變動。
二.不斷地侵略與教訓,讓百姓們徹底麻木
為什麼老百姓們都不願意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想問題,最關鍵原因還是自己生活過得不容易,清朝末期據有關統計,當時的百姓們每個月的收入才一兩銀子,這個數字放在盛唐時期的匯率很可觀,一兩銀子等於4000塊錢,但是放在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的價格也就是200塊錢左右,相當於一個農民一年就2000塊錢的收入。
此時的中國社會已經在鴉片戰爭後,不斷地被入侵,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讓清政府徹底認識到了實力與軍事的差距,在圓明園等一眾世界名貴的建築被毀,一眾珍貴財寶被奪走後,清政府才醒悟到閉關鎖國有多麼荒謬。
不斷地侵略與教訓,讓百姓們親眼目睹一個個入侵事件的爆發,心理也是對於清政府一次次慢慢不信任,那麼多次累積下來,就造就了後來的局面。後來的清朝百姓們恨不得清政府早早滅亡,讓這群欺壓他們的清政府管理人員受到應有的懲罰,怎麼可能會站在清政府的一面,替清廷出力呢?
當清政府因為割地賠款,把自己的銀兩虧空到,使用一系列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甚至用上了釐金制度來彌補財政損失後,迎來的就是不僅是官商們對於清政府有意見,受到加重賦稅摧殘的百姓們當然也不樂意,一系列事件最終讓百姓們的心漸漸遠離清政府,大清在百姓們都極力牴觸漠視下,後來就真的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