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清朝的九位末代總督,最後下場如何?大部分結局還好

2021-01-22 奕天讀歷史

清朝末年,有句著名的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句話不但揭示了大清朝的結局,而且預示了大清朝封疆大吏們的命運。

清朝的總督,是清朝地方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按照清制,清朝共設置有十一大總督。其中,除了漕運總督,主要負責運輸江南八省的米糧至京城;河道總督,負責治理黃河、淮河,以及運河等河道之外,其他的九位總督,絕對都是地方的軍政一把手,是實實在在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九大總督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

我們下面就分別來介紹這九大總督中末世總督的結局。

一、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東三省是大清的龍興之地,所以,清廷對東三省非常重視,專門設置盛京將軍一職,主要由旗人擔任,負責全權管理東三省的軍政事務。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將軍,改由東三省總督管轄。

1911年,曾經擔任過盛京將軍的趙爾巽,再次回到了東北,成為了最後一位東三省總督。

趙爾巽任職期間,重用張作霖、袁金鎧等人,堅決擁護清朝統治,反對共和,並對革命人士進行了殘酷鎮壓。

1912年,民國成立後,趙爾巽雖然表示了贊成共和,還是被解除了職務,被迫隱居青島。

此後,趙爾巽在袁世凱的拉攏下,出任清史館館長一職,負責編撰《清史》。直到1927年,《清史稿》編撰完成,趙爾巽也在同一年去世,享年83歲。

雖然歷代正史,都遵循下一代編撰上一代的慣例,但是,編撰《清史稿》的趙爾巽,因為是清朝遺臣,並且對清朝的感情很深,所以,不免會美化清朝呀。

二、直隸總督張鎮芳

直隸總督的管轄區域,在京畿重地及其附近,所以,在東三省總督設立之前,直隸總督是各大總督之首,也是最受皇帝重視的總督。

最後一任直隸總督張鎮芳,的確有點「慘」。他的前任陳夔龍,因為不願接受袁世凱的邀請出任民國政要,稱病告假。

張鎮芳的姐姐嫁給了袁世凱的大哥,兩個人因此有了姻親關係。於是,袁世凱就想到了自己的這位同鄉加親戚,任命張鎮芳署理直隸總督。所謂署理,就是暫代的意思,還沒有轉正。

結果,張鎮芳剛剛做了10天直隸總督,屁股還沒坐熱,就被袁世凱趕去了河南,做了河南都督,負責鎮壓豫西白朗起義,同時取締革命黨。

張鎮芳因為辦事不利,被袁世凱撤職。之後,張鎮芳支持袁世凱稱帝,又支持張勳復闢。在復闢失敗之後,張鎮芳被逮捕入獄。但是,張鎮芳人脈甚廣。經過多方通融,最後由其養子張伯駒,以他的名義捐了40萬元賑災款後,獲準保外就醫。他在天津待了3個月後,重獲自由。

此後,張鎮芳不再涉足政治,而是專心商業,先後擔任了北方銀行董事長、鹽業銀行董事長。

1933年,張鎮芳病逝,年70歲。

三、兩江總督張勳

清朝兩江總督的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而末代兩江總督張勳,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了。

張勳是清朝的死忠,任江南提督之時,奉命鎮守江寧,堅決對抗革命軍。清政府因此授他江蘇巡撫,署理兩江總督之職。

張勳為了表示忠於清朝,所部全部保留髮辮。因此,他被稱為「辮帥」,他的軍隊被稱為「辮子軍」。

張勳擁護袁世凱稱帝,之後,又謀劃復闢清室。

1917年7月1日,張勳擁廢帝溥儀復闢。12日,被段祺瑞組織的「討逆軍」擊敗,復闢宣告失敗。張勳被通緝,先後逃入了荷蘭使館、天津德租界避難。第二年,張勳被北洋政府特赦。

此後,張勳也投身商業,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據不完全估算,張勳的資產最後達到五六千萬元之多。

期間,張勳拒絕了北洋政府的邀請,不再出仕。1923年,張勳在天津病逝,終身保留辮子。溥儀得知後,賜諡號「忠武」。

四、兩廣總督張鳴岐

1910年,張鳴岐在奕劻的支持下,署理兩廣總督,並在1911年4月授實職。

張鳴岐殘酷鎮壓了同年爆發的廣州起義,殺害革命黨人四十三人。武昌起義爆發後,廣東震動,張鳴岐不得已宣布廣東獨立。原本,他被推舉為了廣東都督,卻辭而不就,潛逃日本。

袁世凱時期,張鳴岐回國效力,並支持袁世凱稱帝。

護國戰爭爆發後,張鳴岐隱居上海法租界,之後移居天津租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張鳴岐勾結日本人,成了徹徹底底的漢奸。1945年,日本投降後,張鳴岐在民眾的聲討咒罵中病死,留下一世罵名。

五、閩浙總督松壽

松壽是滿洲正白旗人,作為一名滿人,且身為最後一任閩浙總督,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吧。

松壽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閩浙總督之職。武昌起義爆發後,福建革命黨也準備發動起義。當時,有人勸告松壽交出大權,響應起義。但是,松壽堅決不應,表示要反抗到底。

1911年11月8日晚間,起義爆發之後,松壽組織旗兵奮力抵抗,最終被擊潰。松壽見大勢已去,吞金自殺。

雖然松壽是一名頑固派,但是敢於為了自己的信念而自殺,至少對於清朝而言,他盡忠了。清廷得知松壽戰死的消息,賜諡號「忠節」。

六、湖廣總督瑞澄

原本,湖廣總督在瑞澄去職之後,清廷就任命了諸如袁世凱、段祺瑞等人就任。但是,這些人全部未到任,瑞澄就光榮的成為了末代湖廣總督。

瑞澄是滿洲正黃旗人,著名的博爾濟吉特氏後人,大學士琦善之孫。

瑞澄為官之後,治理地方,整飭軍紀,皆有成就,並且主張君主立憲,屬於相對開明的改良派。不過,因為出身問題,他堅決抵製革命黨。

1910年,瑞澄升任湖廣總督之職。第二年,他得到了一本由漢口俄租界巡捕查獲的革命黨名冊。瑞澄不聽時任湖北布政司陳樹屏的勸告,執意按冊抓人,獲三十二人,殺三人,導致第二天爆發了武昌起義。

瑞澄棄城而逃,被清廷革職。後因懼怕被治罪,逃往日本。1912年,清帝退位後,他返回上海,並在1915年病逝。

七、陝甘總督長庚

長庚同瑞澄一樣,也是滿洲正黃旗人,為末代陝甘總督。

1909年,長庚調任陝甘總督。三年後,武昌起義爆發,西安等地也開始響應。

長庚當時聯合伊犁將軍志銳,陝西巡撫升允謀劃迎溥儀西遷,佔領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謀求發展。

原本,升允率軍反攻,連下十餘城,可是清帝卻宣布退位了。長庚等人只得服從旨意,交出了印信。之後,長庚回到北京,拒絕了袁世凱讓其出任北洋將軍的邀請,賦閒在家。

1914年,長庚病逝,舊清廷贈其諡號「恭厚」,北洋政府也派人弔唁。

八、四川總督趙爾豐

趙爾豐是漢軍正藍旗人,1911年獲任四川總督之職。

當時,湖廣、四川地區,正在轟轟烈烈的鬧保路運動,反對清廷將鐵路國有化。而四川尤甚,一度發生了衝擊總督府事件。趙爾豐下令鎮壓,釀成了血案。

趙爾豐此舉招致了更多的反對和圍攻,而川軍不願繼續受命鎮壓,清廷只得調湖北新軍入川平亂。這也導致了武昌兵力空虛,為武昌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趙爾豐因平叛不利,被免去了四川總督一職,留任邊務。武昌起義爆發後,四川獨立,趙爾豐交出了政權。後來發生兵變,趙爾豐一度重新掌權,後被進攻總督府的士兵擒獲斬首。

趙爾豐就任四川總督數月,就不明不白的死於兵亂,看來此人的統兵能力的確很差。

原本在趙爾豐之後,清廷先後派了岑春煊和端方接任四川總督之職,而岑春煊未到任,端方則在赴任的途中被殺,實際也未到任。趙爾豐就光榮的成了末代四川總督。

九、雲貴總督李經羲

這位末代雲貴總督李經羲也出身名門,是李鴻章的三弟李鶴章之子。

1909年,李經羲升任雲貴總督。應該是受到李鴻章辦洋務的影響,李經羲的思想很進步。他在雲南興辦實業,啟用蔡鍔、唐繼堯等留日學生,創辦了雲南陸軍講武堂。同時,主張清朝實行憲政。

李經羲對改革抱有希望,所以,對於鎮壓革命黨就很不積極。正因為此,當革命黨在昆明發動起義時,李經羲輕鬆被俘。這……識時務者為俊傑麼,該打醬油的時候,就要打醬油麼。

後來,在蔡鍔的指示下,李經羲獲釋,逃往了上海。

北洋政府成立之後,李經羲一直為北洋政府出謀劃策,先後在袁世凱和段祺瑞政府任職。段祺瑞被罷免國務總理之職後,李經羲甚至一度出任總理之職。之後,因為張勳復闢,李經羲內閣迅速解體。

此後,李經羲經天津,再次逃到了上海。

1925年,李經羲在上海病逝。

清朝末代總督的大結局

清末九大末代總督中,閩浙總督松壽戰敗自殺,也算為清朝盡忠了;四川總督趙爾豐兵變被殺,死於能力不足吧,其功過自有人評說;只有兩廣總督張鳴岐,做了漢奸,在討伐聲中病亡,得了一世罵名。

其餘的六人,不管如何折騰,是也罷,非也罷,都是內部之爭。在失敗之後,都保持了低調,也都得了善終。

所以,還是那句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為了自己的理想,抗爭過了,發現已經過時了,那就不如順應形勢吧。而末代總督們,最終都要湮滅於歷史的長河中。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溥儀3歲登基那一年,生父載灃,一句話預示著清朝結局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近300年的歷史。在這300年裡,清朝一共出現了12位帝王,清朝雖然是我國最後一個王朝,但它也曾繁榮過,也曾輝煌過,在康熙、雍正、乾隆這三朝,清朝更是走向了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
  • 清朝兩則神奇預言 如何準確「預測」了大清的滅亡?
    在清朝,有一則預言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那是在努爾哈赤所在後金時期,女真葉赫部對愛新覺羅部的一個詛咒:「滅建州者葉赫。」這則預言,在官方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出處,而主要見於清人的筆記小說。雖然在清朝愛新覺羅氏與葉赫氏並不存在互相仇視的關係,更不存在葉赫氏不得入宮為妃的說法,但這則預言卻是廣為流傳。
  • 大清滅亡後,滿清八大貴族全都改了漢姓,你知道幾個?
    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有八大貴族姓氏,後來隨著大清的滅亡,這些姓氏出於各種原因紛紛改了漢姓,今天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而在滿語中「愛新」又有金的意思,所以當大清滅亡之後,愛新覺羅的後裔都改了「金」姓。大清滅亡後那拉氏改姓「那」、「南」兩姓,今天最有名的歌手那英了。
  • 大清十二帝齊聚陰間,溥儀說起他的痛苦經歷,乾隆卻百般挖苦
    第十五章:溥儀的流浪陰間地府中,清朝十二位皇帝齊聚一堂,開起了家庭會議,由努爾哈赤主持。上一回中,鹹豐、同治、光緒三個皇帝分別敘述了和慈禧太后的衝突,這讓慈禧得意非常,好在康熙大帝發火震住了場子。後康熙問及宣統的後代,溥儀支支吾吾,不知道如何回答……(接上回!)
  • 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僅僅是因為閉環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閉關鎖國不僅沒有滅亡清朝,反而延長了清朝的存在時間。接下來筆者將具體分析清朝滅亡的原因。清朝無法逃脫傳統王朝的更迭周期清朝從本質上講是跟中國傳統王朝是一樣性質的,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治全國,代表封建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而事實上所有類似清朝的王朝從秦漢到唐宋元明,沒有一個逃得了滅亡的命運,清朝又怎麼能逃得了。
  • 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室女兒,04年與世長辭,臨終遺言讓人心酸
    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室女兒,04年與世長辭,臨終遺言讓人心酸韞歡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最後一位皇妹,在04年的時候與世長辭,韞歡雖然是正宗的皇室公主,但她生不逢時,身在溥儀在位之時,大清王朝已經幾近滅亡,一出生就被秘密送出了宮,所以她空有公主的名號,
  • 清朝滅亡一點不冤,看看康熙皇帝的一道聖旨,滅亡是遲早的事
    現如今人們對於清朝基本都是非常了解的,只不過大家更為熟悉的是清宮劇,在這樣的電視劇中人們依然可以學習很多歷史知識。不過很多內容是沒有通過清宮劇展現出來的,大部分內容依然是記載在史書中。康熙畫像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耳熟能詳的皇帝,比如說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從乾隆帝之後,清朝就走了下坡路。
  • 大清滅亡後,八旗子弟為避風頭紛紛改名,他們是如何改的?
    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鴉片戰爭的到來使清朝遍體鱗傷,加上辛亥革命的爆發,大清王朝滅亡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王制度打破了,實現了人人平等的新中國時代。 清朝沒了以後,那些貴族子弟因為自己姓氏的原因都不敢輕易外出,害怕世人仇視他們,為了避免尷尬的事情,於是他們紛紛把自己的姓氏改了
  • 看清朝的下場就懂了
    像「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也經常出現在歷史典故以及各類歷史小說當中,那麼兩國交戰的時候,使者被斬殺了,會有怎樣的下場呢?也許會有人說,如果使者在兩國交戰的同時被斬首了,那麼很有可能就是地球上少了一個人。但事情遠遠並不僅是這麼簡單,因為任何一場戰爭,它背後所涉及的政治因素都很濃鬱。所以這時候來使要是被斬殺了,自然會牽動政治問題。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有兩個前提。
  • 清朝12位皇帝的順序及特點,一個順口溜教你輕鬆記住!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如果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算起,清朝共有276年歷史,經歷了12位皇帝,這些皇帝都有哪些特點呢,且看課代表來解析——
  • 清朝能滅了幾十萬兵的太平天國,為何會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
    堡壘永遠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沒有滅亡清朝,但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大清帝國已經奄奄一息,用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的話說就是,清朝已經活不過50年了。曾國藩和趙烈文對話的這一年大概是1864年,40多年後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帝國正式壽終正寢,應該說這個預言還是比較精準的。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在鎮壓白蓮教起義的時候,這一缺點就暴露無遺。當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清朝的正規軍戰鬥力不強的弱點再次被放大。
  • 清朝滅亡後,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當紅明星有不少人是她們後代
    「我是秦始皇,打錢」「我是乾隆,打錢」,雖說這是個玩笑,但依舊有人當真,有人相信那些已經不在的人還存在著,尤其是清朝的。提起清朝,人們總會想到慈禧太后,總會想到那段飽受欺辱的歲月,但是清朝的統治者有功也有過,有八國聯軍侵華,也有康乾盛世。雖然清政府已經不在了,但滿族人依舊存在著。在清朝滅亡之後那些漂亮的格格都嫁給了誰?
  • 此人臨死前說:我一死,大清必亡!果不其然10天後,大清滅亡!
    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但是很不幸,維持了200多年以後,它也走向了顛覆的邊緣。先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統治。後來袁世凱竊取成果,當上大總統。期間處於變革和封建的邊緣,屬於近代和現代的邊緣。而且當清朝滅亡的時候,有很多鬼迷的傳說。其中有一個人就是,他在臨死前曾經說道:我一死,大清要亡。
  • 清朝已經滅亡100多年,為何《清史》一直沒寫出來?
    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二十四史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初期進展非常順利,清史館經費充足,清朝史料豐富,編纂的很多專家又是歷史的親歷者。
  • 一拳超人:神級怪人「大眼」最後下場會如何?這五種結局都有可能
    因為和琦玉一段時間的相處,十分不俗的表現力,一拳迷也賦予了他神級的稱號,他有趣的表現讓一拳迷徹底喜歡上了這個「鹹魚」怪人,那麼他下場最後會如何呢?和土豆君一起來分析一下吧最希望的下場喜歡一個角色,肯定就希望他能夠活到最後,大眼雖然身為怪人,但是從登場至今沒有幹過一件壞事,甚至還幫助琦玉做起了「導遊」,功不可沒。
  • 清朝滅亡以後,北洋政府如何處置那10萬囚犯?還有人居然不想出來
    1912年清朝滅亡的時候,除了皇帝下臺了,其實其他機構的領導,依舊原地待命,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末清初多爾袞入關的時候,對明朝大臣們採取了一個政策,那就是照單全收,讓他們該做什麼官依舊做什麼官,因此迅速穩定了民心。相反李自成就對這幫人痛下殺手,所以他失敗了。
  • 清朝滅亡後,工作人員打開了大清國庫,結果在場眾人傻眼了
    喜歡看歷史劇的小夥伴們,應該都聽過國庫一詞,沒錯,在封建王朝時期,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國庫,這些都是國家的財產,也是決定一個朝代繁榮昌盛的關鍵,就好比是乾隆時期,由於上一任雍正皇帝的勤勉,因此造就了清朝最為充足的國庫,因此交到乾隆手裡的時候,可謂是完全沒有後顧之憂,乾隆整日出去遊玩,
  • 清朝早期埋下了什麼禍根?為什麼它註定滅亡?
    大清帝國擁有4億人口,精兵百萬,土地面積達到了中國史上頂峰1300多萬平方公裡,如此強大的帝國衰退的原因有哪些?是什麼讓它滅亡的?漢族的反抗以及區域的強大,讓清朝好幾代君主都坐立不安,特別是雍正晚年對漢人的戒備心越來越重,從而導致大興文字獄,乾隆接班後更是為了鞏固滿清文化,清除漢文化而焚燒大量不符合滿清文化的書籍。同時編撰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功閹割掉漢人的文化遺產,漢民族歷史悠遠,文化一度站在世界巔峰,而滿清人大肆銷毀書籍,加上思想控制,導致人才的斷崖式減少,就此,第一份滅亡的導火索,埋在了大清帝國強盛的時期。
  • 當年日本居然害怕清朝,說大清要橫行萬國稱雄東洋
    西方報紙甚至認為當時世界真正的強國只有四個——英法俄和大清帝國。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山縣有朋在其進呈《鄰邦兵備略表》時,已深感清朝百萬常備軍是日本獨立的威脅,山縣提出:「鄰邦兵備之強一者可喜一者可懼,以之為亞細亞東方之強援固足以為喜,若與之開釁則亦不得不戒慎恐懼……,鄰邦兵備愈堅,則本邦之兵備亦不可疏忽。」
  • 大清最為慘烈的戰役:1萬精銳遭遇重創,多位高級將領戰死沙場
    俗話說"朋友的敵人就是朋友,"元朝對於明清來說都是敵人,因為元朝滅亡後,就一直沒有徹底死心,一直期望可以再度入主中原。但明清這兩朝抗擊元朝的做法卻有些不同,明朝作為漢族統治者,明清朱氏家族對於元朝一直採取的都是鐵血政策,使用武力震懾他們,一言不合就刀光劍影的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