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慣例,各朝要為前朝修史,由官方設立史館,撥付經費,組織學者來官修史書。比如《明史》是清朝修的,《元史》是明朝修的。
但是,清朝已經滅亡超過100年,為何《清史》卻一直沒有寫出來?

清帝退位後,北洋政府接管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並在1914年成立了清史館,由曾任湖廣、四川和東三省總督的趙爾巽擔任館長,主持編修工作。
初期進展非常順利,清史館經費充足,清朝史料豐富,編纂的很多專家又是歷史的親歷者。

但是,在1917年時,發生了一件事,改變了清史編纂工作的命運,這件事就是張勳復闢。
因為動蕩,清史館被迫關門,修編工作停了下來。
儘管後來清史館再次開張,但時局不穩,官方大幅削減經費,甚至需要館長趙爾巽利用自己的人脈,四處求取經費。
再加上原來的修編人員,也因為戰亂等各種原因散去大半,清史的編纂工作進展極不順利。

等到1927年時,清史已經編纂了14年,此時的工作人員也從最初的80多人,銳減到10多人。
當時工作人員希望將初稿發布,以稿費補發欠薪。但因為是初稿,裡面還有很多沒有整理升華的內容,而且部分史料有錯誤疏漏。

最後,年老的趙爾巽,在病榻前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清史的初稿只是「作為史稿披露」,並不是真正的清史,所以將此書命名為《清史稿》。
遺憾的是,數月之後,編纂清史的靈魂人物趙爾巽病故。

再後來,北洋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國民政府接管了清史的編纂工作。但是他們不認可《清史稿》,認為其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大局觀有很大的問題,將《清史稿》永久禁止發行。
不過,國民政府開始籌備《清史長編》。但一拖再拖,最後戰爭爆發,此事又不了了之。

建國後,我國也多次提出編纂清史的課題,但也因為一些原因,大部分被擱置。
直到2002年12月,我國再次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重修清史。不過,因為清朝接近現代,史料極為龐雜,工程量極大。要想修出一部流傳千古的史書,還需要時間。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