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史」研究:在新的高度回歸「國家認同」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新清史」作為一個學術派別或研究範式,其在學界產生的影響力度是難以估量的,其所主張的內亞、「滿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中的邊緣問題,在經歷過「新清史」的挑戰之後,重新在新的高度回歸的「國家認同」,已經成為清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

  一個時期以來,西方學術界不斷轉換著對中國歷史的研究視角與理念。早期的「歐洲中心觀」將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置於「衝擊—回應」的話語模式中。20世紀80年代以後,柯文則又從「中國中心觀」出發,試圖以中國自身社會與文化的內在動力重估中國歷史的發展。延至90年代中期,「新清史」又成為美國以及西方近年中國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出現了一批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再次影響了中國學界。

  一場著名的論辯:滿族「漢化」還是」滿洲」認同

  那麼,「新清史」是如何「打動」中國學界的呢?

  這要從一場辯論談起。1967年,何炳棣發表了《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一文,提出清代是中國歷史上徵服最成功的朝代,成功的關鍵在於採取了漢化政策。三十年後,1996年羅友枝(Evelyn Sakakida Rawski)在全美亞洲年會上發表演講,對何炳棣的「漢化」說提出質疑。她從「滿洲」中心觀出發,認為清朝能夠成功統治近三百年,主要原因並非「漢化」或「中國化」,而是清朝統治者保持了國語騎射等「滿洲」認同,並利用與亞洲內陸非漢民族之間的文化聯繫,用不同的方式統治一個包括滿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漢族等的多民族帝國。她強調「清帝國」與「中國」並非同義詞,而是一個超越了「中國」的帝國,中華民族不過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並提出要重新審視清史。

  何炳棣隨即撰文回應,指出羅友枝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民族關係之間構建了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認為強調滿族對於漢族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的認同無需排斥對其他形式的認同。他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漢化過程的考察,指出漢化是一個漫長、複雜、持續的進程,非漢民族的漢化擴充了漢文明的內涵,而滿族對創造一個多民族帝國作出了傑出貢獻。何炳棣的出發點在於論證滿族建立的是一個「中國」的王朝,直接抨擊了羅友枝的「超越中國」帝國模式。其論證之系統與深入,反駁之雄辯,正如定宜莊所言,迄今為止,無論在國內和國外的學者中尚無人能出其右。而二人在觀點上的針鋒相對,被美國清史學界稱之為一場著名的論辯。

  不過問題在於,這場辯論的影響力度在中國與在美國及海外其他國家卻是迥異,中國學者反應相對冷淡,而美國學界卻在此基礎上引發了諸多命題的討論,構建成「新清史」寬泛的研究領域。正如歐立德(Mark Elliott)所言:「新清史」鼓動了包括「認同」、「民族主義」、「帝國」等學術討論。近年,又將「想像的共同體」、「被發明的傳統」、「地緣實體」與「國族目的論」等所有質疑民族國家之自然性質的概念,都納入「新清史」關注的題材。此外,「新清史」也接受「族群」與「異己」的新概念,將已往認同的「事實」部分問題化,等等。

  一個新鮮的視角:將「滿洲」元素納入世界歷史範疇

  儘管「新清史」的諸多研究概念令人眼花繚亂,但最核心的論點還是可以集中概括為兩大方面:

  一是研究對象主體的轉換。「新清史」由摒棄滿族漢化,即以漢族為中心的研究方式,轉以滿族自身為研究主體,強調清朝的「滿洲」元素及其獨特性質。他們或從滿洲及清的形成、八旗制度的內部結構及作用等,來判定清朝有別於中原王朝的朝代特徵。或主張從「滿洲史」的角度用滿文史料進行研究,強調沒有被漢化的「滿洲」認同,以及清朝對邊疆各少數民族實施不同的統治政策才是清朝統治成功的關鍵。這裡,他們引入了種族和族群特性與國家之間關係的理論,提出「新清史」有時也被稱為「中國研究中的種族轉變」等觀點。

  二是研究空間的移置,主張將清朝納入世界歷史的範疇,並重新定位在一個亞洲內陸的研究空間。他們認為「可汗體制」對清朝產生了重要影響,故「滿洲政權要包含在草原帝國的範疇之中」,八旗中的遼東漢人,與八旗「滿洲」、蒙古以及東北亞的部族一樣,都認同他們與清政權之間為可汗制關係,認為正是皇權的這種複合與共主性使帝國權力得以多方面的擴張。而清朝對蒙古、西藏、東北和新疆等廣大地區的徵服,其意義在於清朝由此構建了其帝國形成的歷史。

  如果說「新清史」僅僅在上述研究視角與路徑上偏離了中國學界的研究習慣,那麼它帶給學人的應該是新鮮異樣感覺之後的某些理論思索,因為先前遭到激烈反對的對「滿族漢化」的質疑,已經引起一些中國學者的反思。諸如郭成康的《也談滿族漢化》,即是從清朝如何抵制漢化過程中接受漢文明,並卓有成效地維護了滿族個性的過程,討論了滿漢文化從衝突到融合併最終以漢文化為主體的雙向互動過程。定宜莊在其《由美國新清史研究引發的感想》一文中也認為,清王朝的儒化統治無論怎樣的成功,都沒能將其帶到東北、西北以及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這些觀點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新清史」的研究理念以及它所帶來的學術推動作用。

  經歷「新清史」挑戰

  但是,「新清史」的研究後置力度並不止於此。諸如,其移置研究空間的預設動因在於強調清朝在內陸亞洲擴張的重要性,從而把清朝對周邊的徵服戰爭看做是類似近代西方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行為。他們使用「早期現代」的理論模式,給清代貼上早期殖民帝國的標識,認為清朝的中國是早於英國或法國率先殖民的中心,這一觀點的影響性頗為廣泛。而誇大「滿洲」元素,強調清朝統治與歷代漢族王朝的區別,強調清朝統治中的非漢族因素,對「中國」、「中國人」以及「中國民族主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準則提出挑戰,並對「中華民族」及國家的認同提出質疑,這些理論傾向,已經對中國這個「國家」產生了潛在的顛覆性。

  對於這樣的論點,中國學界自然無法接受,於是許多學者做出明確的回應和批駁。葛兆光從尋找質疑中國認同的研究視角和理論依據出發,認為「區域研究」、以「亞洲」或者「東亞」為研究空間單位,都是對「同一性中國歷史」的質疑。而將清朝與元朝視為徵服政體是受到西方「徵服王朝」理論的影響。郭成康則梳理了清朝皇帝對「中國」、「天下」等概念內涵的認識,論證了乾隆中期以後,「中國」概念的外延已推展到新疆、西藏等廣大地區。而大多中國學者在肯定了「新清史」有助於矯正以往漢族中心論的偏差,主張民族之間的相互吸納、多元統一的同時,又對「新清史」的矯枉過正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過分突出滿族族群特徵,是對清朝吸收融合漢族文化的史實視而不見,其背後有一個以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既定發展框架來裁量評判中國歷史的威權傾向。否認中國認同,還來自歐美的後現代史學對現代民族國家正當性的質疑。所以,「新清史」在重新審視和重組古代中國歷史時,未必完全是根據歷史資料的判斷,有可能是來自某種理論的後設觀察。

  雖然,「新清史」的上述觀點在美國學界也存在著分歧,但它對中國學界而言,無疑產生了不小的衝擊力。

  不可否認,「新清史」作為一個學術派別或研究範式,其在學界產生的影響力度是難以估量的,其所主張的內亞、「滿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中的邊緣問題,在經歷過「新清史」的挑戰之後,重新在新的高度回歸的「國家認同」,已經成為清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而史學研究需要一個更國際化的視野,「新清史」無疑加快了清史研究的國際化進程,對國內的清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劉鳳雲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孫江:日本的「大元史」與「新清史」
    如果將「新清史」歸為後者,則似為「末流」,因為「新清史」的代表人物的身份是漢學家,研究的主題與阿爾泰學者差異甚大。「新清史」自稱與以往的清史研究不同,關注清統治的「滿洲性」——族群性(ethnicity),重視使用滿文史料。所謂「滿洲性」既是顯示清統治性格的標誌,也是理解其「漢化」的關鍵要素,強調前者不能改變後者的實在性。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戴逸與清史研究」學術座談會
    70年代始,戴先生把自己的主要研究精力轉向清史研究,為新時期清史學科的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可謂著作等身、桃李天下,成為國家清史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靳諾書記表示,進入新世紀,戴逸先生在耄耋之年毅然接受了國家重託,承擔起清史編修工程任務並已取得豐碩成果。從一定程度上說,戴先生等老一批史學家研究清史的歷程,就是清史學科的發展歷程。
  • 米華健談絲綢之路、中亞與新清史:發掘「被遺忘」的人群
    另外,他也供職於亞洲研究協會與中央歐亞研究協會理事會,並於2001年擔任中央歐亞研究協會主席。他的研究專長為內陸歐亞大陸史及清代新疆史,被認為是美國「新清史」的代表人物之一。您肯定清楚,現在中國學界非常關注美國的「新清史」,有批評的,也有讚揚的。作為「新清史」學派的重要成員,您怎麼看「新清史」呢?從學術方面,您覺得「新清史」有什麼貢獻和局限呢?米華健:中國有關新清史的討論我看了一些,不能說全部看過,但是主要的討論都有了解,不管是對我還是對歐立德,都有激烈的批評。
  • 「清史研究百年學術史」國際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黃興濤院長致開幕詞,介紹了基地項目設立過程和研究進展,希望與會學者在國家清史纂修工程即將完成、清史研究進入「後清史」時代的大背景下,對百年來的清史研究歷程做出回顧和反思,也對基地項目多提出寶貴建議。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喜迎建所40周年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戴逸,美國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唐納德·沃斯特,日本大學副校長加藤直人,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明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中清,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教授阿梅龍,文化和旅遊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黨委書記夏春濤,《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及海內外校友共二百餘人參加系列活動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紀念建所四十周年系列活動
    12月1日,為紀念建所四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一級教授戴逸,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嘉賓、校友、在校學生等共二百餘人參加了活動。
  •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繩武教授逝世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官網 2016-06-23 10:12 來源: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圍繞什麼是國家認同,為什麼需要國家認同,通過什麼媒介生產和再生產國家認同,哪些因素影響國家認同,如何建構國家認同規範等問題,現有的研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一些學者研究了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歷史記憶問題,強調對共有的歷史記憶的追述,是共同體在建構國家認同時不可或缺的維度[6];一些學者研究了「敵人」概念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國家往往通過區分敵友,通過媒體塑造的作用,創造公民之間的團結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7];另一些學者研究了地方傳奇、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歌曲、電影、年畫等,都成為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媒介[8];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不同政治思想傳統語境下國家認同的建構策略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
  • 《語言戰略研究》| 方小兵:「語言認同」研究熱度不減
    為此,《語言戰略研究》創刊號(2016年第1期)特別策劃了「語言與認同」專欄,足見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專欄內容涉及語言與國家、民族、地區的認同,方言區和民族地區等的國家認同,港澳地區的國家認同等。董潔(2016)探討了「城市新移民」農民工語言身份認同調查和城市中產階層移民語言身份認同調查。城市新移民在不同的語言、方言、口音、語言風格之間轉換,通過語言構建家鄉身份、城市新移民身份等多重身份認同;身份認同是一個構建的過程,不僅需要人們對自己身份的宣稱,也需要他人的確認才能得以確立。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是指民族內之認同,而民族國家認同則指國家認同。一、民族認同張力與民族凝聚力    民族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屬民族或民族國家成員身份的認知以及由此引起的歸屬感、忠誠和奉獻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認同:族類認同和社會認同。
  • 清史研究所舉辦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 探析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
    11月30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歷史地理學專題講座第四講在公共教學一樓1406教室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李國強研究員應邀作了題為「南海問題的歷史與現狀」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由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教授主持。
  • 中國人價值認同的演進 —— 從家國天下到新天下主義
    在書的開篇,許紀霖就徵引西方現代性理論研究的頂級學者查爾斯·泰勒的表述,把中西方現代化進程之中產生的個人、國家和天下認同的轉型,比喻成一場「大脫嵌」的軸心革命。正如泰勒所說,傳統社會的現實世界和意義世界,是鑲嵌在宇宙、自然、社會的系列框架之中的。這在中世紀的歐洲,展現為一個由上帝主宰的神意世界;而在古代中國,則呈現為一個家國天下的連續體。
  •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2019年07月12日 09:10 來源:《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郝亞明 字號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族群不對稱;社會支配論;民族平等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