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2021-01-20 光明思想理論網

  【內容提要】自獲得獨立以後,烏克蘭社會就面臨著從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型。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烏克蘭政治家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過激言行是導致民族國家認同差異問題演化成為危機的關鍵,而民族認同危機又增加了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關鍵詞】俄羅斯 烏克蘭 國家認同 社會轉型

  【作者簡介】張弘,1972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007)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認同概念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行為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學領域。一般來說,國家認同是一個含有多重意義的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族群血緣關係」、「歷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社會經濟體制」,即所謂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1]。一種觀點認為,民族國家認同的定義應為:國民對本民族和本國家的語言、文化、傳統、邊界、制度、價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種自覺的認可和接受。民族國家認同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政治認同,它直接決定著人們對國家政權的基本態度和基本情感,它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服從、政治忠誠和政治歸屬的基礎[2]。

  本文將國家認同問題置於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主要是由於社會轉型衝擊了原有社會中的國家認同,在新的社會形態中需要重新構建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問題的研究對於處於社會轉型中的現代民族國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轉型是一種由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向現代的社會發展模式轉變的歷史圖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領域由非市場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型;政治領域由專制集權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型;文化領域由過去封閉、單一、僵化的傳統文化向當今開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文化的轉型[3]。

  因此,對於處於社會轉型中的烏克蘭來說,不僅需要建立以主權為核心的現代國家組織形式,更需要建立起穩定同一的民族國家認同。烏克蘭重新獲得國家獨立的過程也是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現代國家具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國家,它是現代國家的組織形式,以主權為核心;二是民主-國家,它是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以主權在民為合法性基礎[4]。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引發的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球,許多國家的穩定和完整都受此影響並出現了新的認同危機問題,需要重新選擇發展方向和進行自我定位。此外,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各國內部族裔向原有的民族認同回歸,基於利益和地區差異所導致的公民社會的「碎片化」也強烈衝擊著傳統的國家認同。由於特殊的歷史和國情,獨立後的烏克蘭民族國家認同有些模糊和混亂。因此,社會轉型中的烏克蘭國家構建不僅包括民族國家認同的重新構建,而且還包括民主國家認同的構建。二者在所有形式的集體認同中,是最具根本性和包容性的要素。

[責任編輯:蔣正翔]

7

1

相關焦點

  • 集刊| 王會花 梅穎:認同理論視閾下的烏克蘭危機根源研究(2020年第...
    在全球化深入推進和世界民族主義新浪潮的衝擊下,烏克蘭國家慘痛的教訓對於多民族國家消除認同危機、構建民族認同與找到國家認同的一體化路徑具有深刻的反面借鑑意義。【關 鍵 詞】社會認同理論 烏克蘭危機 民族認同 國家認同【作者簡介】王會花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 「世界溫州人」文化認同中的「案例溫州」
    如何讓世界溫州人在多種身份角色中維持和強化溫州人身份,突出對溫州地域的文化認同?這就要求地域文化「凝聚」效應需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利用溫州地域文化的潛能,培育「案例溫州」,增強認同效應。  一、培育「案例溫州」  從世界溫州人的向度看,要確立範疇化概念,增強認同效應。
  •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2019年07月12日 09:10 來源:《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郝亞明 字號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族群不對稱;社會支配論;民族平等
  • 小熊U租的數位化轉型入選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庫
    九月,以小熊U租的數位化轉型為研究藍本的案例報告《打造IT辦公設備租賃行業的全產業鏈生態——小熊U租的數位化轉型》(以下簡稱「案例」)被收入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案例庫。本案例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任潤教授、博士生劉小溪、研究員翟耀依據企業訪談調研共同撰寫,經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組委會多方的考察、調研,正式入庫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成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課堂教學案例。案例以小熊U租的發展歷程為切入口,深入研究了在產業網際網路的浪潮下,小熊U租進行數位化升級的全過程以及收穫的階段性成果,進而揭示數位化手段對傳統租賃行業帶來的深刻影響。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羅大文,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    【摘要】對民族認同中的民族與國家、情感與理性、封閉與開放的張力的把握,影響到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當代中國社會民族凝聚力的弱化與認同障礙主要表現在:國內民族分裂主義的擴張、民族問題與社會問題的交織等方面。總結歷史經驗,當前要加強民族國家認同、反對民族分裂;逐步實現各民族的和諧發展和共同繁榮。
  • 被「標識」的國家:撤僑話語中的國家認同與家國想像
    基於此,本文以官方媒體的海外撤僑報導作為研究對象,便是關注在這種特殊的國家行動中,「國家」的概念如何被激活、被可見、被凸顯;媒介如何在公眾的想像與政治話語中參與國家想像的書寫、作用於國家觀念層與實踐層的縫合併建構國家認同。二認同的凝聚:國家想像與家國敘事在以「國家」為引領的概念叢中,肇始於19世紀初的共同體理論可謂枝葉扶疏、蔚然深秀。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內隱理論影響社會認同
    在關於群體屬性的理解中,群體實體性和本質主義是影響社會認同的重要變量。群體實體性是指人們將一個社會群體感知為一個社會實體並確定其真實存在的程度。通常,人們將內群體知覺為更具實體性,而將外群體成員知覺為更具相似性。本質主義是一種樸素的本體論,持有本質主義觀點的人認為社會群體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本質。
  • 專家:社會轉型中物質主義價值觀漸顯 集體主義弱化
    社會價值觀是深層的社會心態,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對社會的影響更為深刻。社會價值觀的紛繁和複雜使我們難以窮盡,也難以描畫其全貌。限於研究條件,我們的研究結論並非全部來自全國性的大樣本數據,許多結論是對某些省份中某些地區樣本的測量和調查,這些研究可能無法反映全國人的社會心態,但我們希望以此來發現基本社會心態的特點和變化。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導讀】歐美是中國人類學海外社會田野調查相對集中的一個區域。近十多年,中國人類學積累了二十多項以歐美國家的具體社區為參與觀察對象的研究成果,成為中國社會科學的世界社會調查的一個先遣隊。歐美人類學對於他者的研究包括對於中國社會的參與觀察,當前我們也開始形成深入歐美社會實施參與觀察的創新團隊。
  • 國家治理中的公共政策範式轉型
    肯定性行動政策:國家治理中的常見公共政策類型  差異性、多樣性乃至不同程度的不平等是一種社會常態,因而也是國家治理和制定公共政策的重要社會基礎,還是確立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範式的重要前提。  總體上,人口結構中同質性的缺乏更可能導向對肯定性行動政策的需求,而政府對更為多元維度上的社會特徵的關注,則可能導向因實施更具普遍性和包容性的政策而使肯定性行動政策成為一種並非必要的政策選擇。英國案例表明,更為中性和更具普遍性的政策可以使不同人群的權利得到保障,而當這種政策執行不力時則為肯定性行動政策留下了空間。
  • 陳拯評《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政治包容與國家認同
    格致出版社新近翻譯推出了哥倫比亞大學安德烈亞斯·威默(Andreas Wimmer)教授的專著《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原書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於2017年出版)。威默是如今這一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國家建構》建立在他過去二十多年間的相關研究之上(威默在「前言」中回顧了其思考與研究推進的過程,值得留意),曾獲得美國社會學協會歷史社會學巴林頓·摩爾圖書獎。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波蘭尼的大轉型,歷經漫長的歷史過程,最終確立了資本主義體制對於封建體制的優勢。其結果是市場和商品原則水銀瀉地似的滲透在西方社會生活中,但同時也激發了自主社會空間的抵抗、發育和自我保護。而1980年代末期以來的東歐和前蘇聯的崩潰解體,則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大轉型。其結果是權力、資本和社會等所有領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周光輝,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持人語:國家認同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特別是後發多民族國家在政治發展中普遍面臨著國家認同危機的風險。一些學者研究了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歷史記憶問題,強調對共有的歷史記憶的追述,是共同體在建構國家認同時不可或缺的維度[6];一些學者研究了「敵人」概念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的重要作用,現代國家往往通過區分敵友,通過媒體塑造的作用,創造公民之間的團結感和對國家的認同感[7];另一些學者研究了地方傳奇、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歌曲、電影、年畫等,都成為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媒介[8];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不同政治思想傳統語境下國家認同的建構策略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社會認同的首要條件是群體分類,個體將自己劃歸為某一群體,這一過程被稱為範疇化。社會認同是一個雙向過程一個人的認同可以分為個體認同與社會認同。相對於社會認同,群體資格是一個更日常的概念,雖然它往往與社會認同一起出現甚至在一些情況下混用,但從社會認同理論角度看,群體資格是社會分類的一種方式,它在群體層面界定了群體邊界,在個體層面確定了個體歸屬。
  • 「新清史」研究:在新的高度回歸「國家認同」
    「新清史」作為一個學術派別或研究範式,其在學界產生的影響力度是難以估量的,其所主張的內亞、「滿洲」特性或是族性等已不再是清史研究中的邊緣問題,在經歷過「新清史」的挑戰之後,重新在新的高度回歸的「國家認同」,已經成為清史研究的一種新視角。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國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局部地區,如新疆某些民族的部分成員中,出現了民族認同趨向強化而國家認同相對弱化的現象。在這一地區,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在極力誘導脅迫人們強化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同時,藉助部分成員強烈的宗教意識和狹隘的民族意識,製造了多起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
  • 烏克蘭幹細胞為什麼優於其他國家和機構?
    在此之後的100多年時間裡,前蘇聯的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下研究幹細胞和臨床實踐的腳步。因此世界上最早實施幹細胞臨床研究的國家是烏克蘭,最早應用幹細胞治療的國家也是烏克蘭。烏克蘭是連接歐洲與亞洲的橋梁,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基輔成為德軍進攻蘇聯的必經之路,居民百姓遭受到核戰爭的巨大威脅。
  • 中國人價值認同的演進 —— 從家國天下到新天下主義
    在書的開篇,許紀霖就徵引西方現代性理論研究的頂級學者查爾斯·泰勒的表述,把中西方現代化進程之中產生的個人、國家和天下認同的轉型,比喻成一場「大脫嵌」的軸心革命。正如泰勒所說,傳統社會的現實世界和意義世界,是鑲嵌在宇宙、自然、社會的系列框架之中的。這在中世紀的歐洲,展現為一個由上帝主宰的神意世界;而在古代中國,則呈現為一個家國天下的連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