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自獲得獨立以後,烏克蘭社會就面臨著從社會主義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型。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烏克蘭政治家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的過激言行是導致民族國家認同差異問題演化成為危機的關鍵,而民族認同危機又增加了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複雜性。
【關鍵詞】俄羅斯 烏克蘭 國家認同 社會轉型
【作者簡介】張弘,1972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007)
一、問題的提出
國家認同概念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行為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學領域。一般來說,國家認同是一個含有多重意義的體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即「族群血緣關係」、「歷史文化傳統」與「政治社會經濟體制」,即所謂的「族群認同」、「文化認同」與「制度認同」[1]。一種觀點認為,民族國家認同的定義應為:國民對本民族和本國家的語言、文化、傳統、邊界、制度、價值、利益和身份的一種自覺的認可和接受。民族國家認同是人類社會中具有核心意義的政治認同,它直接決定著人們對國家政權的基本態度和基本情感,它是公民政治支持、政治服從、政治忠誠和政治歸屬的基礎[2]。
本文將國家認同問題置於社會轉型的背景下進行研究,主要是由於社會轉型衝擊了原有社會中的國家認同,在新的社會形態中需要重新構建國家認同。國家認同問題的研究對於處於社會轉型中的現代民族國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社會轉型是一種由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向現代的社會發展模式轉變的歷史圖景,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經濟領域由非市場經濟模式向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型;政治領域由專制集權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型;文化領域由過去封閉、單一、僵化的傳統文化向當今開放的、多元的批判性的文化的轉型[3]。
因此,對於處於社會轉型中的烏克蘭來說,不僅需要建立以主權為核心的現代國家組織形式,更需要建立起穩定同一的民族國家認同。烏克蘭重新獲得國家獨立的過程也是構建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現代國家具有兩個基本特性:一是民族—國家,它是現代國家的組織形式,以主權為核心;二是民主-國家,它是現代國家的制度體系,以主權在民為合法性基礎[4]。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而引發的第三次民族主義浪潮席捲全球,許多國家的穩定和完整都受此影響並出現了新的認同危機問題,需要重新選擇發展方向和進行自我定位。此外,全球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和各國內部族裔向原有的民族認同回歸,基於利益和地區差異所導致的公民社會的「碎片化」也強烈衝擊著傳統的國家認同。由於特殊的歷史和國情,獨立後的烏克蘭民族國家認同有些模糊和混亂。因此,社會轉型中的烏克蘭國家構建不僅包括民族國家認同的重新構建,而且還包括民主國家認同的構建。二者在所有形式的集體認同中,是最具根本性和包容性的要素。
[責任編輯:蔣正翔]
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