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
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
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
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西方的一些民族學家甚至對民族存在的事實本身提出了質疑。法國學者德拉諾瓦指出,民族由於經常變化,所以並不穩定。英國學者霍布斯鮑姆進而認為,民族根本就不是一個客觀存在,而是民族主義為了動員群眾創造出來的概念。美國學者安德森根據民族屬性不確定性的事實,提出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即民族主義者根據居民的生存狀態,用民族主義理論組織起來的。這些觀點提示我們,民族共同體的性質並不那麼「穩定」,邊界並不那麼「清晰」,概念並不那麼「客觀」,其中人為設定的東西很多。
筆者認為,與其他共同體相比較而言,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是「隱性的」和「非組織性的」。即「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使用共同語言,具有共同文化的、隱性的、非組織性的人們共同體。」毫無疑問,氏族、部落、國家、宗教、政黨、社團的構成原則都是清晰的,組織體系是明確的。而民族在沒有發生民族衝突的日常生活中,處於沉隱狀態。不但同一民族的成員生活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己民族身份的存在,就是在不同民族成員雜居的和諧社會環境中,人們也並不總是在喚醒自己的民族意識。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雖然屬於一種隱性的社會存在,但是否定其存在的客觀性卻是不可取的,也與千百年來的社會現實不符。
而與民族高度相關的另一個政治語彙就是國家。民族與國家的高度相關性,可以從他們基本同時產生得到說明。正如德拉諾瓦所認為,國家是民族的顯性的政治組織形式,民族是國家隱性的文化實體內容。可以說,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這一政治權力問題。
國家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結論我們耳熟能詳。筆者在這裡想要補充的一點是,國家也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說階級矛盾乃是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必然的結果,不會因國家的出現而消失。但是就國家產生的本意而言,它就是為了調節這些矛盾而設,並非為製造矛盾而設,也不是說國家對於這些矛盾無能為力。可以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其中已經內在地包含著「國家是調和階級矛盾的機構」的意義。國家與隱性的、非組織化的民族不同,它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的,有明確的組織系統,有明確的目的性。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