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2020-12-05 佛教在線

開欄的話:

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

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

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

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西方的一些民族學家甚至對民族存在的事實本身提出了質疑。法國學者德拉諾瓦指出,民族由於經常變化,所以並不穩定。英國學者霍布斯鮑姆進而認為,民族根本就不是一個客觀存在,而是民族主義為了動員群眾創造出來的概念。美國學者安德森根據民族屬性不確定性的事實,提出民族是一個「想像的共同體」,即民族主義者根據居民的生存狀態,用民族主義理論組織起來的。這些觀點提示我們,民族共同體的性質並不那麼「穩定」,邊界並不那麼「清晰」,概念並不那麼「客觀」,其中人為設定的東西很多。

筆者認為,與其他共同體相比較而言,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是「隱性的」和「非組織性的」。即「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使用共同語言,具有共同文化的、隱性的、非組織性的人們共同體。」毫無疑問,氏族、部落、國家、宗教、政黨、社團的構成原則都是清晰的,組織體系是明確的。而民族在沒有發生民族衝突的日常生活中,處於沉隱狀態。不但同一民族的成員生活在一起不會感到自己民族身份的存在,就是在不同民族成員雜居的和諧社會環境中,人們也並不總是在喚醒自己的民族意識。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雖然屬於一種隱性的社會存在,但是否定其存在的客觀性卻是不可取的,也與千百年來的社會現實不符。

而與民族高度相關的另一個政治語彙就是國家。民族與國家的高度相關性,可以從他們基本同時產生得到說明。正如德拉諾瓦所認為,國家是民族的顯性的政治組織形式,民族是國家隱性的文化實體內容。可以說,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這一政治權力問題。

國家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這個馬克思主義的經典結論我們耳熟能詳。筆者在這裡想要補充的一點是,國家也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強調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說階級矛盾乃是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必然的結果,不會因國家的出現而消失。但是就國家產生的本意而言,它就是為了調節這些矛盾而設,並非為製造矛盾而設,也不是說國家對於這些矛盾無能為力。可以說,「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其中已經內在地包含著「國家是調和階級矛盾的機構」的意義。國家與隱性的、非組織化的民族不同,它從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在一種明確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建立的,有明確的組織系統,有明確的目的性。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但是,由於國際國內多重因素的作用,我國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和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局部地區,如新疆某些民族的部分成員中,出現了民族認同趨向強化而國家認同相對弱化的現象。在這一地區,民族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在極力誘導脅迫人們強化民族意識和宗教意識的同時,藉助部分成員強烈的宗教意識和狹隘的民族意識,製造了多起危害各族人民生命財產和社會安全的暴力恐怖事件。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徵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在民族國家內部兩大認同之間不可避免的存在的張力關係:一種是種族的、前現代政治的民族認同;另一種是公民身份所具有的公民和政治地位。」格羅斯提出了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關係的理性原則。強調在公民國家內將族屬認同與政治認同分離的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多元主義公民國家與部族國家之間的根本區別,在於公民國家在政治上把一個人的族屬、文化、宗教和他的政治身份以及國家成員身份區別開來。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這些文化現象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民族的優秀文化,在其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等文化心理,已經深深地溶進了一個民族的血脈之中,陶鑄著民族的心靈,對民族的凝聚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正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機製作用下形成的,可以說文化共根和文化認同是民族凝聚的基礎,也必然成為維繫民族的精神紐帶。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那句流行的行話說,民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與帝國的根本區別在於,民族國家既不承認存在著某種神聖的秩序,也不追求最高的認同目標。它僅僅試圖維持一個社會最基本和最低層次的認同,也就是以法律為基礎的政治認同。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對於愛爾蘭人來說,他們的民族主義是主張所有的愛爾蘭人是一個民族,這是最初愛爾蘭原本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後來漸漸地在英國政府的「主導」下,愛爾蘭逐漸分裂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兩個獨立的個體,造成這一結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爾蘭這個國家存在多種不同的對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研究發現,在弱勢群體中存在著「外群偏好」,即弱勢群體成員對己群體的認可程度較低甚至不認同,己群體成員對己群體的認可程度越低,在其身上出現外群偏好的可能性就越大。與之相應的是「己群體歧視」,這是一種群體內的社會排斥,即瞧不起己群體的人。李靜發現,族群分類體系分為官方話語下的分類體系與民間話語下的分類體系。官方話語下的群體分類通常基於民間的群體分類模式,通過簡化、重組等形式創造出一個新的分類體系。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前者是各族人民對政治共同體的歷史和文化的接受,涵蓋了人們對其出生、宗教和居住地的歸屬感;後者是公民對國家的制度與政治理念層面的接納,指稱公民對國家的核心制度及其施政理念的內在認同[4]。  無論是何種維度的國家認同,本質上涉及的都是國家內部的團結和分裂問題。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保證其域內民眾長期而穩定的認同,將直接引致國家認同性危機。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在18世紀以前,東西方各種文化、文明的政治統治方式的外在表現基本上是一種「普世主義」,具體形式就是皇權、王權和教權統治的國家形態。  但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17世紀歐洲「30年宗教戰爭」,傳統的國家形態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由於盧梭和伏爾泰一批學者的影響,「天賦人權」以及「公民社會」的概念開始產生。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社會轉型中的國家認同:烏克蘭的案例研究
    烏克蘭的社會轉型在政治方面可以理解為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不僅要進行民族-國家的重新構建,而且還要進行民主-國家的構建。社會的轉型造成了烏克蘭社會在歷史宗教文化上的認同矛盾,經濟發展上的道路之爭,在政治上的民主危機。這三個方面的矛盾演化成為烏克蘭國家認同的危機。通過分析烏克蘭出現的國家認同危機,筆者認為,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國家認同差異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政治家如何去處置。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國對於國家認同的具體建構思路與方式也各不相同。中國對於國家認同的建構,主要是以「中華民族」為邏輯起點,通過建構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之最終落實成為一種對於社會主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衷心認可。
  • 方文:走出信徒與公民的認同困境
    在此種略帶惡意的系統建構下,與完備的基督宗教相比,中國被認為沒有宗教信仰,有的只是些前宗教的或似宗教的痕跡;而中國人的心智,被認為還沒有成熟到能皈依基督、洞悉上帝奧妙的程度。即使中國人被認為有某種尚未成熟的宗教情懷,也是實利取向的而不是虔敬的,是入世的而不是超驗的,因為中國人遇神敬神,遇佛拜佛,遇事「臨時抱佛腳」。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1.地域性——原生性民間音樂文化層:有關「前現代」背景下形成的,同一條邊境兩側呈定居狀態的跨界族群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研究。  2.區域性——次生性佛教音樂文化層:因傳統的國家政治、人為宗教、經濟等橫向傳播交流影響而形成的跨界族群佛教音樂文化的研究。
  • 高認同與高衝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
    由關於法國移民故國/法國認同的調查情況看,就認同層次而言,法國移民的次單位層次(族群、宗教)的認同並不一定與單位層次(國家)的認同互斥,兩者可以兼容;從認同趨勢看,法國移民作為少數民族群體,其內部認同情況非鐵板一塊,而是呈現出隨代際更替而對國家認同度越來越高的趨勢。  2.高族群衝突。法國的族群衝突目前主要以郊區的移民騷亂為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