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
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
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
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炎帝與黃帝的傳說,就是不同部落融合的表徵。
由於人們的流動和多元交流,人們不得不時刻考慮自己的身份。
在歷史中,各民族相互吸納,經過徵服、雜居、通婚、遷徙和融合,逐漸形成「漢族」。你是漢族還是苗族、回族,還是維吾爾族,這些都是民族認同。
當你到國外旅遊時,你不時會因身處陌生的地方和文化環境而意識到自己當下已經變成「外國人」。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在宋朝之前,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講究的是「文化認同」,凡是讀四書五經孔孟的都是一家人。 儒家活著,活在思想而非歷史中。
文化認同 ,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文化認同,一方面與族群相關,也與政治生活相關。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之中,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休戚與共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元朝以後有了變化,蒙古族統治近百年後,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條「政統/道統」。
1840年煙片戰爭,清朝人才發現,天朝上國之外還有很多文明和國家。開始考慮救亡圖存。首要任務,就要認清自己是誰,如何定位自己的文明?如何與其他文明區分開來?於是,來自西方的概念,如民族,國家開始被引入。「民族認同」才慢慢出現,我們開始有了華夏民族、中華民族的概念。
同時,我們也開始有了主權和國家的概念。
所以說,龍的傳人、中華民族、龍的子孫,中華兒女等等這些提法,都是最近100多年的清朝才開始新出現的。
當時的背景,都是中華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為了救亡圖存才新凝練出來的,一些新的概念。這些提法的目的,就是找到全民共同點,團結一致,振奮民族自尊心。
從華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從「華夏」、到「漢族「,再到「中華民族」
1. 中華的由來:
中者,即是指中原河洛地區(黃河、洛水)。因其在四方之中,以區別其他四方而稱為中國 (古代「中國」與「中原」同義)。
後隨著歷史演化,與各民族不斷融合,因此凡屬於中華文化範疇的皆屬中國。
華者,初源於華胥氏 (華山之西,今西安市藍田華胥鎮,華胥鎮西側有「華胥陵」,華胥為上古國名)。《陝西通志》指出:「羲母陵在(藍田)縣北35裡」。《列子·黃帝》有載,華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媧」,然後 伏羲、女媧生子少典。少典又生了黃帝、炎帝。因此,華胥正是炎黃之祖也。因華胥繁衍了伏羲、女媧等部族,故春秋時將漢族的祖先稱作中華或華夏。
炎黃之後,黃河流域又出現了堯、舜、禹。
2. 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
自夏代開始,夏、商、西周、春秋,至秦漢,為夷、夏各族並立時期。
「華」與「夏」古字相同,「華」即是「夏」,「夏」即是「華」。
「華夏族」一開始,就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以華夏文化為紐帶結合起來的「民族聯合體」。「諸夏」又稱「華」。
經過夏到漢約兩千年的融合,生活在中原的「諸夷」已先後融入華夏。
3. 漢武帝以後,「華夏族」,逐漸改稱「漢族」。漢族和各少數民族不斷融合。
「漢族」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一種「民族融合體」。
4. 在辛亥革命時期,既有「中華民族」的提法,又有「中華國族」的提法。
「中華民族」的叫法,在民國開始出現。
五族共和,是中華民國成立初期的政治口號。當時在中國的五大族群:漢滿蒙回藏。
中華民國以五色旗 作為國旗,分別代表漢族 (紅);滿族 (黃);蒙古族 (藍);回族(信仰伊斯蘭 的諸多民族,白);藏族 (黑)。
5. 「中華兒女」之稱是近代才出現的,其實是「中華民族」的別稱。其含義偏重於文化(是共同接受中華文化的群體),也是民國時期出現的叫法。
6. 龍的傳人,中華民族的另一種別稱,是指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接班人。
中華民族
稱呼更現代,範圍要大於炎黃子孫
「炎黃子孫」之稱古已有之,其含義偏重於血緣(有共同的祖先)。
事實上,中華民族並非只是炎黃二帝的子孫,也不是黃帝一人的子孫。
在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中華大地上至少已有三個民族集團互爭雄長。儒家的孔孟出生與東夷集團,道家的老莊出生於南蠻集團。
「炎黃子孫」之說違背史實,因為中華民族是多源的,沒有共同的祖先。「炎黃子孫」之說,既不科學,又不利於國內各民族的團結。
「中華民族」乃是以中華文化為紐帶所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在民國時期出現此提法。中華民族一詞正式形成的時間不長,還沒有正式的簡稱。
「華族」的詞源,來自海外華人。例如新加坡把國內的馬來人稱為馬來族,也就相應地把華人稱為「華族」。
拓展閱讀:
中國人變成「龍的傳人」,得感謝聞一多 | 短史記
「春節」的叫法,至今只有104年歷史,你驚訝嗎?!
「炎黃子孫」,「中華兒女」,「龍的傳人「,相互什麼關係?如何演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