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遼宋金元是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徙大融合、從分裂到建構更加鞏固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時期。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朝各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突出表現了民族衝突和民族交融相互激蕩的時代特點。

渤海人對遼金兩朝認同的差異。契丹「以武立國」,相繼徵服了北方各部族。926年,滅亡「世仇未雪」的「海東盛國」渤海國,為逐鹿中原掃除了後顧之憂。遼朝將渤海人的主體部分從牡丹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遷到遼東,又陸續把一部分渤海人遷徙到契丹腹地,千餘戶渤海富人被遷到遼南京(今北京)。渤海人與漢人交錯雜居。遼朝既徵彪悍善戰的渤海人從軍,驅使他們為遼朝徵戰,守衛國土,又對他們處處設防。

渤海人在遼朝的政治地位,明顯低於漢人和奚人。渤海人對遼朝的認同感也比較低。渤海人的反抗,貫穿遼朝始終。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遼聖宗太平九年(1029)渤海王室後裔大延琳舉兵反叛,另一次是遼末渤海人高永昌領導的東京(今遼陽)暴動。這兩次鬥爭,渤海人都建立了政權。在反抗遼朝的鬥爭中,渤海人的民族認同得到強化,對遼朝的認同一再被解構。

女真之外的族群,渤海人最早認同金政權。在舉兵之初,女真人便提出「女真、渤海本同一家」的口號,以族源相近來爭取渤海人的政治認同。金朝釋放俘獲的渤海兵士,讓他們回鄉宣傳女真對渤海人的懷柔招撫政策。此後,金朝完成遼東地區的統一,渤海復國夢想破滅後,渤海人轉而支持「本同一家」的女真,共同參加到推翻遼朝、徵戰宋朝的戰鬥中。在渤海人看來,金朝是女真和渤海人共同的國家。

女真貴族扶持渤海大族,與他們通婚,並讓他們加入金政權。「契丹時不用渤海,渤海深恨契丹。女真兵興,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為要職。」(《三朝北盟會編》卷98)金朝統治者希望通過渤海大族和官員的國家認同引領渤海民眾的認同。金朝皇帝的母親和嬪妃多有出自渤海大族者,她們的家族在金朝享有榮寵,對渤海人的政治認同具有重要影響。金朝的漢人、契丹人、奚人都屢有反叛行徑,唯獨渤海人例外,說明金朝對渤海上層的籠絡政策是成功的,渤海人對金政權具有高度認同。渤海人自身的民族認同逐漸淡化,或者融入女真,或者被漢族同化。

契丹人在金元兩朝的政治認同。遼亡以後,除了追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部眾,大多數契丹人被迫接受了金朝的統治。金朝境內的契丹人,仍以故地為主要分布區,一部分被編置成猛安謀克組織,另一部分仍以部落形式存在。女真統治者對契丹將士並不信任。出身契丹皇族的元帥左監軍耶律餘睹,奉命徵討耶律大石,因丟失信符,受到懷疑和監視,便聯絡其他契丹將領謀叛。但計劃洩露,不少契丹人被殺害或出逃。金海陵王時期,又有契丹、奚族官員密謀反叛,擁戴遼天祚帝之孫為帝,遭到鎮壓。此後,契丹人的反叛從未間斷。金海陵王正隆末年至金世宗大定初年的契丹人起義和金末耶律留哥領導的起義規模都很大。

相較於在金朝仕宦的契丹上層人物,普通契丹人(包括部分基層官員)長期遭受剝削和壓迫,對金朝的政治認同始終不高。直到金末,不少契丹人仍難忘家仇國恨,抱有復仇復國的信念。成吉思汗以滅亡金朝、幫助契丹人復仇雪恥為號召,積極爭取契丹人的認同和效忠。故主動投奔蒙古並在蒙金戰爭中建立功勳的契丹人很多。耶律阿海、耶律禿花兄弟早在成吉思汗建國前就投奔其麾下,都是「同飲班術河水」為盟的功臣(《元史》卷149、150)。

金末契丹起義軍領袖耶律留哥力排眾議,反對稱帝,主動朝覲成吉思汗,受封遼王,子孫世襲王爵。元朝將境內人口按族群、地域以及入元前的隸屬關係,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大類,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有所不同。漢人是原金朝治下各族的泛稱。成吉思汗接受眾將覲見,下令「漢人先納款者,先引見」,官員奏報劉伯林最先納款,成吉思汗卻說:「伯林雖先,然迫於重圍而來,未若留哥仗義效順也,其先留哥。」(《元史·耶律留哥傳》)因為契丹人能徵善戰,又較早歸附,故多數入籍軍戶,處境要比一般的民戶好一些。對徵戰有功的契丹人,蒙古統治者授予其官職,並允許世襲,這對籠絡契丹上層人物作用不小。有元一代,契丹人對蒙古統治者的政治認同是比較高的,所以他們逐漸融入漢族、蒙古族中。

遼金元國家建構中的認同問題。遼金元朝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多民族國家,對各民族大致採取因俗而治政策。他們還籠絡各民族上層人物協助其統治,逐步確立了儒家思想文化的主導地位。這是王朝建構中各民族政治認同的基礎。但是,作為少數民族通過武力徵服建立的王朝,遼金元朝推行民族本位政策,致使國內民族矛盾錯綜複雜,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渤海人、契丹人在遼金元國家建構中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凸顯了遼金元民族問題的複雜性。

在遼朝直接統治的幾大民族中,渤海人的政治認同度最低,主要原因是渤海人有亡國之恨。亡國於契丹的慘痛歷史記憶,使渤海人的民族認同與遼朝認同很難一致。對於金治下的契丹人而言,金朝滅亡遼朝的家仇國恨,以及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的存在,是他們難以認同金朝的重要原因。金末契丹人移剌捏兒,幼有大志,「聞(元)太祖舉兵,私語所親曰:『為國復讎,此其時也。』率其黨百餘人詣軍門,獻十策」(《元史·移剌捏兒傳》)。這說明,如果王朝國家曾給某個民族造成創傷性歷史記憶,就會凝聚其民族認同,難以建立對王朝國家的認同。

遼朝為防範渤海人反抗,多次強制渤海人集體遷徙,並長期「禁渤海人擊毬」(《遼史·蕭孝忠傳》)。經過契丹起義軍的打擊,金朝統治者加深了對契丹人的偏見。如有的大臣主張女真和各民族「今皆一家」,不應該區別對待,金世宗則堅持認為「所謂一家者,皆一類也。女直、漢人,其實則二。朕即位東京,契丹、漢人皆不往,惟女直人偕來,此可謂一類乎?」又說:「異時或有邊釁,契丹豈肯與我一心也哉!」(《金史·唐括安禮傳》)蒙古人崛起後,金朝又「疑遼遺民有他志,下令遼民一戶以二女真戶夾居防之」(《元史·耶律留哥傳》)。民族歧視嚴重削弱被統治民族對王朝國家的認同。

古代民族矛盾的實質是階級矛盾。王朝國家對各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形式上表現為統治民族對被統治民族的欺壓,其實是統治民族的統治階級對各族(包括統治民族)被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遼初,強制渤海人從舊地向遼東遷徙,「詔睏乏不能遷者,許上國富民給贍而隸屬之」(《遼史·太宗本紀上》)。意即允許契丹貴族、牧主將貧困的渤海人收為私奴部曲。遼聖宗時期始對遼東渤海人徵榷徵商,致使其負擔加重;又值南京饑荒,下令渤海人造船,往南京運糧。這成為大延琳反叛的導火索。金朝的契丹人承擔繁重的賦役,特別是戍邊和出徵,往往導致其貧窮破產。當被統治民族感受到強烈的被剝奪感時,會在客觀上強化該民族的自我認同,解構其國家認同,造成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對立。

各民族友好交往、互通有無、融合發展、共同開發和建設祖國是中國古代民族關係史的主流。但由於歷代王朝執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以及各民族統治階級的貪婪,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這對矛盾統一體存在一定程度的對立。唯有新中國的成立,為中華民族各成員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互輔共生提供了思想、制度、道路的保障。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華思想通史》封建編」前期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25日第1932期 作者:關樹東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張踐教授就民族宗教學課題撰寫出了一系列論著,他在跨文化比較中總結出了民族宗教關係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類型,深入說明了民族與宗教的關係,開拓了我國民族宗教學學科的新視角,發出了我國宗教學界自己的聲音。本刊將圍繞民族與宗教的互動關係問題展開討論,以饗讀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存在的客觀性不容否認。研究民族問題不能繞開國家政權問題,因為國家亦是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一 現代國家絕大多數是多民族或多種族國家,都面臨著如何構建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問題。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首先,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並存、相容,具有統一性或同一性,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民族認同隸屬於國家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民族認同可以轉化為維護國家安全統一、促進國家建設發展、強化國家認同的正向精神力量。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其中只有十幾個能夠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即遵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原則,實現民族與國家邊界的重合,但是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即使這些國家也開始出現移民群體與本土居民的矛盾和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碰撞就成為困擾所有國家的共同問題,而處理好主文化與以民族為基礎的亞文化之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之間的矛盾,就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從本期開始,《看世界》欄目將推出「國家構建與國民認同」系列文章,為讀者介紹世界主要國家是如何協調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矛盾,從而塑造出有利於國家統一與完整的國民認同,以維護和鞏固國家政治合法性的社會文化基礎。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是指民族內之認同,而民族國家認同則指國家認同。一、民族認同張力與民族凝聚力    民族認同是社會成員對其所屬民族或民族國家成員身份的認知以及由此引起的歸屬感、忠誠和奉獻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產生的基礎。它包含兩個方面的認同:族類認同和社會認同。
  • 使用國家統編教材 推進民族認同教育
    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國家的生命線。認同是團結的前提,沒有認同就沒有團結;認同是團結的根基,沒有認同,團結就是無本之末。加強民族認同,促進民族團結,關鍵在於開展好民族認同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關鍵詞:分類體系;群體資格;中華民族;身份;範疇化;衝突;歸類;話語;社會認同理論;價值意義 作者簡介:   社會認同理論由Tajfel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Tajfel認為,社會認同是「個體知曉他/她歸屬於特定的社會群體,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同時應當看到,與作為特定歷史階段內產物的「國家」相對應,國家認同也需要放置在一個動態的歷史視野中進行準確把握。鄭曉雲指出,在邊疆地區,很多少數民族對國家的認同並非與生俱來,伴隨國家的形成與邊界的變化,人們也在不斷進行國家認同的構建[7]。除此之外,還需要釐清「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這對相近概念的聯繫和區別。相比於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在現代多民族國家建構的價值序列上居於高階。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這首先是因為,構成現代社會的政治實體不再是帝國,而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民族國家的核心當然不是國家,而是民族(nation)。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蓋爾納在他的《民族與民族主義》一書中就曾指出:農業社會的集體認同與它之前的氏族社會以及其後的民族國家的集體認同有著很大的不同。農業社會的集體認同的特點在於局限於分散的地域,並靠語言、風俗以及出生地等因素而聯繫起來。[14]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泰山和泰山文化起著『凝聚』(聯合和統一)『支撐』(慰藉、希望和追求)的作用。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於是,「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這種形態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逐漸興起。隨之而來歐美各王國開始了「民族主義」指導之下的國家改造進程,或君主立憲,或資產階級革命。  中國沒有趕上這班車。為了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在抗日戰爭中通過全民浴血奮戰,構建了一個「新的國家意識」和「新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與我們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多元民族融合的理念是直接相通的,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進步的內涵。中華民族在維持本民族生存權利時構建的中華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今天又在和平發展中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蒙古族曾在中原建立元朝,當時以蒙古無可匹敵的力量,在其管治下的國土,大可一律遵行蒙古原來的制度及文化。但回看歷史,元朝雖然把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四等,在文化教育上卻因循唐宋以來的科舉制度,所考的竟然是中原傳統經典,要讀四書五經,要用通用語書寫。事實上,在元朝成立以前,元太宗窩闊臺就聽從了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的意見,開科取士。元仁宗時正式推行科舉。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在政治學意義上,國家認同是公民個體或內部族群擁有的一種「主觀的或內在化的、從屬於某個(民族)國家的心靈感受」[1],「是國家存在的社會心理基礎,是多民族國家歸屬感的核心」[2]。民族國家作為當代最普遍的國家形式,通常被認為是「兩種不同的結構和原則的融合,一種是政治的和領土的,另一種是歷史的和文化的」[3]。
  • 杜洪濤 |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與上述論著不同,本文試圖將明廷重塑華夏傳統的舉措置入華夏族群史的脈絡中予以考察,從族群認同的角度揭示『再造華夏』的歷史蘊涵。  提到華夏族群史,就不能不提王明珂的《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在這部他自謙為『奠基之作』的專著中, 他詳細論述了先秦時期華夏認同的形成,秦漢時期華夏邊緣的擴張與近代『中國民族』的建構。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新清史」研究:在新的高度回歸「國家認同」
    何炳棣隨即撰文回應,指出羅友枝在漢化和滿族與非漢民族關係之間構建了一個錯誤的二分法,認為強調滿族對於漢族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的認同無需排斥對其他形式的認同。他通過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漢化過程的考察,指出漢化是一個漫長、複雜、持續的進程,非漢民族的漢化擴充了漢文明的內涵,而滿族對創造一個多民族帝國作出了傑出貢獻。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民族認同感是國家繁榮的基礎,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排斥羅馬天主教的思想明顯增強,英格蘭民眾對民眾身份的認同逐漸加深民族認同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民族認同不斷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種族的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歷史文化因素有重要的影響。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對於愛爾蘭人來說,他們的民族主義是主張所有的愛爾蘭人是一個民族,這是最初愛爾蘭原本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後來漸漸地在英國政府的「主導」下,愛爾蘭逐漸分裂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兩個獨立的個體,造成這一結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爾蘭這個國家存在多種不同的對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
  • 文化認同感會伴隨人的一生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基。具有共同心理素質的人群才能成為一個民族,多民族組成的國家也要有一個比較統一的文化認知,不然也會出現矛盾。一個人,他接受了哪一種文化,就會伴隨的他一生。這與這個人的出生地點、國籍、民族等沒有必然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