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2020-12-05 豈止史實

在愛爾蘭幾千年的歷史中,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一直與英國纏纏綿綿,在愛爾蘭人口結構中,將近80%以上的人是愛爾蘭人,剩下的一小部分由英格蘭人和蘇格蘭人組成。對於愛爾蘭人來說,他們的民族主義是主張所有的愛爾蘭人是一個民族,這是最初愛爾蘭原本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

後來漸漸地在英國政府的「主導」下,愛爾蘭逐漸分裂成為愛爾蘭共和國和北愛爾蘭兩個獨立的個體,造成這一結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愛爾蘭這個國家存在多種不同的對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

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是在十六世紀開始經歷了大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形成的,其中首要的自然就是愛爾蘭本土的民族主義,另外主要的兩種一個是蘇格蘭民族認同,一個是由愛爾蘭人和英格蘭組成的新教民族認同。

在歐洲,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關於民族認同、領土主權甚至是國家統治權都同一個因素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宗教和由此引發的衝突。首先在愛爾蘭一個國家中出現了多種民族認同,然而受到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直到現在愛爾蘭或許都做不到將這些不同的民族主義和聲音協調和包含。

這也是為何愛爾蘭最後以分裂結尾的原因,也是愛爾蘭到現在還未能真正實現統一的原因所在。但是愛爾蘭這個國家能夠形成多元民族認同,其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愛爾蘭的多元民族認同

從上述描述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愛爾蘭的三種不同的民族認同主義,下面我們詳細說明一下這三個民族主義各自表現和傳達的政治、宗教等觀念。

首先是這三種不同的民族認同是同愛爾蘭國家主要的宗教觀念是緊緊聯繫起來的,宗教衝突和民族認同是相互伴隨著而存在的。除此之外,這些民族主義的不同之處或是區分的另一種方法就是各自支持的組成的人種和國別。

第一種成為天主教蓋爾民族認同,這一種民族主義要追溯到大概公元前350年的時候,歐洲大陸有一支叫做凱爾特人的民族從遠方通過大海過來到達愛爾蘭人生活的愛爾蘭島上,通過自己擁有的技術和優勢條件成為了當時愛爾蘭島的統治者。

漸漸地,這些凱爾特人和當地的愛爾蘭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叫做蓋爾人的民族,他們最初不是天主教徒,一直到公元5世紀,來自羅馬的天主教牧師來到愛爾蘭開始進行傳教活動,後來蓋爾人一族開始信奉天主教,這就是愛爾蘭國內的第一種民族認同。

第二種是與天主教對立的愛爾蘭國教,稱為新教,由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構成的新教英—愛民族認同,按照表面意思就是信奉新教的一部分愛爾蘭人和英格蘭人形成的第二種民族認同。

與此同時,第三種民族認同的形成涉及到了愛爾蘭國家的另一個人種,即蘇格蘭人信奉的長老會,這就是長老會—蘇格蘭民族認同。

因此,愛爾蘭民族認同的形成首先是按照人種。即愛爾蘭本地人,蘇格蘭人、英格蘭人分為幾種派別的,其次每一種民族認同還伴隨著各自的宗教意識,被稱為愛爾蘭國教的天主教、英國主導下成立起來的新教與之對應,還有蘇格蘭人信奉的長老會。

這三種迥然不同的文化意識形成了對立矛盾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主義觀,最後導致了愛爾蘭的分裂和混亂。

二、為什麼在愛爾蘭會形成多元的民族認同

1.英國和愛爾蘭「糾纏不清」的敵對友好關係

英國人生活的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人居住的愛爾蘭島,從一開始就是緊密相連的親密的鄰居關係,本來相安無事的兩國人,正是因為一個宗教領主權慢慢開始產生了聯繫。一開始英國打著獲得愛爾蘭宗教領主權的冠冕堂皇的名頭,悄無聲息的潛入了愛爾蘭,最初英國人比較客氣。

因而愛爾蘭人雖然不喜歡英國人幹涉他們宗教信仰的行為,卻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過去了。但是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後實力變得更加強大,因此野心也逐漸膨脹起來,對愛爾蘭也不滿足於目前的緩慢「演化」,因此推行了更徹底更殘酷的殖民化。

然而愛爾蘭人不同於其他被殖民者,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英國殖民行為的反抗,所以在愛爾蘭,殖民者從來沒有完全徵服過本土的群眾,愛爾蘭政府一直有自己的獨立的意志,但愛爾蘭社會中的一些勢力也曾經公開支持過英國政府。

十六世紀時期,英國陷入內戰,英國國內兩種勢力也試圖爭取愛爾蘭人的支持,但是結果是無論英國內戰中哪一方獲勝,對於愛爾蘭人來說都只會加劇同英國人之間的仇恨,合作只是短暫的,政府愛爾蘭的利益確實永久存續的,因此在這之後,英國和愛爾蘭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了。

英國政府在發現無法動搖愛爾蘭人的宗教信仰之後,開始在社會經濟和商業文化方面進行殖民化,隨著經濟開始發展,愛爾蘭人就不得不依賴英國人,於是新的人種、新的宗教都開始漸漸地在愛爾蘭形成,原來信奉天主教的本地人勢力漸漸變得式微,於是新的民族認同恰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形成了。

2.「不合時宜」的宗教改革造成了社會動蕩

宗教改革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步驟和進程,在歐洲歷史中許多國家都是在十六世紀,趕上了天主教會開始衰落和新興的民族國家開始露頭的列車,完成了宗教改革。在這其中,尤其是英國的宗教改革,不僅對英國社會產生了影響,甚至是對愛爾蘭社會,只是是消極的影響而已。

因為後期英國試圖殖民化的措施都是通過「宗教鬥爭」和悄悄地發展經濟奠定自己的優勢進行的,而愛爾蘭人的反抗,卻只能通過「宗教鬥爭」進行。因此,愛爾蘭原本就比較分散和動蕩的社會,也因為英國的經濟殖民化和宗教野心使得各方勢力變得對立。

後期矛盾激化之後,三方勢力幾乎均衡的局面一經形成,就決定了愛爾蘭社會的動蕩。於此同時,這三種對立的民族認同在愛爾蘭和英國都有能夠維護自己勢力的優勢存在,像第一種天主教蓋爾族的民族認同,就是有著本地愛爾蘭人的優勢,他們佔據了大部分的愛爾蘭人口。

再加上他們本身就存在的長期的愛爾蘭人民族主義的優勢,和後來興起的主要居住在阿爾斯特的信奉長老會的蘇格蘭人,他們後期形成的聯盟同一直在愛爾蘭處於統治地位的,愛爾蘭國教,即信奉新教的由英國人和愛爾蘭人組成的聯盟處於對立面。

三、民族認同的形成與宗教改革和宗教衝突

在歐洲歷史上,十六世紀、十七世紀這一階段最為轟動的事件就是以英國為中心的啟蒙運動與宗教改革,這兩大運動不僅在英國進行產生了影響,隨之也波及到歐洲其他國家。然而儘管許多歐洲國家都因為宗教改革走上了前進的道路。

但是這些國家中卻不包括情況特殊的愛爾蘭,它在名義上雖然是英國的殖民地,卻從來沒有真正屈服過英國政府的統治。所以宗教改革對愛爾蘭來說成為了促成其社會中形成多元民族認同的根源,也加快了愛爾蘭國家的分裂進度和社會的混亂程度。

因此,愛爾蘭內部的各方勢力的糾纏和探究,再加上從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早古時期的關聯開始形成的糾結了十多個世紀的矛盾和歷史,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最終使得愛爾蘭並不安穩的社會中形成了多元的民族認同。

實際上一方面是因為英國的殖民統治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不僅是新的人種、新的宗教,更產生了新的派別;另一方面是則是愛爾蘭這個國家在「特別」的內部環境和外部壓力下,自己摸索形成的另一條路徑,所以儘管最終愛爾蘭是以分裂告終,至少仍有一部分愛爾蘭人保留了最初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感。

四、結論

我們通過以上的描述,至少能夠確認愛爾蘭之所以能夠形成多元的民族認同,首先是有愛爾蘭社會發展的內部根源存在的,然而更為重要的還是要從與英國的關係這個大格局中來確認,這兩者雖說缺一不可,但一大部分原因最終還是要歸結到英國人的壓迫上來。

愛爾蘭政府幾乎沒有作為,除了人民一直保留著自己作為愛爾蘭人的意志,什麼都做不了。

相關焦點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民族認同對國家認同及其他民族的民族認同在具有統一性的同時也具有排異性。民族認同的強化如果不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內,就會直接侵蝕和損害國家認同,在強化民族認同的同時弱化國家認同,把某一族群的利益和意志凌駕於國家利益和意志之上,從而動搖國家認同的至高性,這將會帶來危害國家安全、穩定、統一的嚴重後果。同時,如果過分地強化本民族的認同感而弱化對其他民族的認同感,也會削弱民族團結的心理和思想基礎。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這些觀點提示我們,民族共同體的性質並不那麼「穩定」,邊界並不那麼「清晰」,概念並不那麼「客觀」,其中人為設定的東西很多。筆者認為,與其他共同體相比較而言,民族這種「人們共同體」是「隱性的」和「非組織性的」。即「民族是在共同地域條件下形成,建立在共同經濟生活基礎上,使用共同語言,具有共同文化的、隱性的、非組織性的人們共同體。」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過去的多重認同,更多的是家庭和社群之內的角色變化。你既是家庭的一員,又是村落中的成員,等等。隨著的發展,人們的交往範圍不斷擴大,人們的社會身份也就越來越多重。對地域文化的認同就是地域認同,例如,你是哪個省的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你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 殖民地文學如何引領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場愛爾蘭文學復興運動,通過從愛爾蘭歷史、傳說、民歌以及地方文學中汲取養分,創造了愛爾蘭特色的民族文學,塑造了愛爾蘭的民族認同。英國的軍事徵服和殘酷統治給愛爾蘭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奧利弗·克倫威爾在17世紀中葉的侵略為例,這場戰爭和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造成了愛爾蘭人口銳減,島上原來的150萬人口減少了一半。
  • 前殖民地不恨英國?以愛爾蘭和印度為例,談談三個真相
    所以,選擇「往前看」是對的,但如果同在一個州會沒有仇恨嗎如果英國和愛爾蘭放在一起,你還會覺得愛爾蘭人不對英國人有意見嗎?愛爾蘭人不希望北愛爾蘭回歸嗎?兩國現在的矛盾仍然不淺。因此,有些人的想法顯然是忽略了這一點。離得越近就越對歷史忘記得越慢。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張踐
    開欄的話: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宗教認同早於民族認同,二者之間存在複雜的關係,宗教認同可以增強民族認同,亦可以削弱民族認同,宗教作為民族要素中最敏感的部分,無疑需要密切而嚴肅地對待。民族是一種隱性的、非組織化的共同體民族是我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概念,可謂耳熟能詳,然而熟知並不等於真知,究竟什麼是民族?民族有什麼性質?這些問題長期爭論不清。西方的一些民族學家甚至對民族存在的事實本身提出了質疑。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於是,「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這種形態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逐漸興起。隨之而來歐美各王國開始了「民族主義」指導之下的國家改造進程,或君主立憲,或資產階級革命。  中國沒有趕上這班車。為了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在抗日戰爭中通過全民浴血奮戰,構建了一個「新的國家意識」和「新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與我們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多元民族融合的理念是直接相通的,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進步的內涵。中華民族在維持本民族生存權利時構建的中華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今天又在和平發展中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一杯雞尾酒:美國民族與國家認同的構建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感恩節當天,即使和那段歷史沒有任何關係的其他族裔也會萌發對「五月花號」的想像。在美國,族群認同和國家認同似乎十分和諧。  3個階段與3種族群理論  美國的族群和國家認同的構建可以分為3個階段,相應地出現了3種族群理論。
  • 女真人為何走向漢化?強大的漢語力量,使其不再認同自己的民族
    但是,諸部族都處於女真政權的統治之下,這時候,語言不同的各部族的交往對象,已經不再是與本民族的部落交往,而更多的是與語言不同的部族接觸。  語言的多樣性必然會成為各部族交往的障礙,為了突破這一障礙,女真人作為統治民族,且人數相對於其他部族也較多,女真語自然就成了各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開始在各族間流行起來,甚至在漢人和契丹人中,也有部分人能熟練掌握女真語。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它延綿千年而傳承至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本文將以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作為切入點,從文化認知、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覺的視角,全面梳理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的精神實質,喚醒中華兒女的「文化自覺」,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重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然而,從一開始,單一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即內嵌於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之中,隨著更廣泛的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發生,多民族國家逐漸成為世界主流,因此,國家建構需要一種更加包容、更加開放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需要突破單一民族界限而提供多元一體的國家認同與國家忠誠。
  •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多民族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性工程
    在多民族國家之中,從普遍性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局限於部分國民的特殊性認同,屬於國家內部對特定族群的認同,而非一種涵蓋所有國民的普遍認同;從屬性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文化認同,而非政治認同;從源起上來說,民族認同是一種自然性社會認同[9]。而國家認同作為高層次的認同,是國內單一民族認同和地域認同的升華,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堅實基礎[10]。
  • 【共有家園】民族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凝聚力問題研究
    民族認同、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是民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能夠把人們凝聚起來。民族認同體現為民族以及民族國家中人們之間的一種精神紐帶。但民族認同也會表現出消極影響,會導致民族之間的對抗與衝突。    費孝通指出:中華56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在這個民族實體裡所有歸屬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個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
  • 歐美社會與文化觀察(一)| 法國:基於日常生活的國家與民族認同
    他表示,目前國內很多對該主題的研究大多集中於歷史上法國的國家與民族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基於怎樣的事件和理念形成的,在政治層面上其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是如何體現的,而很少有基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經驗的角度分析。從普通人的層面去理解法國人如何建構自己對於民族和國家的認同,能使我們真正認識到他們所倡導的理念及價值導向。
  • 東南亞地區的印度人,作為第三大民族,如何完成認同感
    馬來西亞獨立前,由於語言、宗教和民族各異,印度人內部的民族糾紛也時有發生。但獨立後為了維護權益的需要,各個民族逐漸建立起對"馬來西亞"這一新民族的認同感。印度人移居馬來西亞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年,那時移居馬來半島的印度人主要是商人和情侶。
  • 社會認同理論為理解民族認同提供切入點
    而且他/她所獲得的群體資格會賦予其某種情感和價值意義」。  社會情境下的認同應該被看作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一方面是個體對群體的社會認同過程,即個體被看作是具有能動性的人,會自主地進行自我歸類,進而形成自己的社會認同;另一方面是群體對個體的接納過程,即群體對個體的群體資格的認可。可見,群體資格並不必然隨著社會認同的產生而自然地存在,雖然在多數情況下二者同時出現,但也存在著諸多的例外情況。
  • 「背叛」下的偉大愛情,看《英國病人》挑戰道德底線的藝術
    人們難以辨別他的身份,就叫他「英國病人」。修道院的護士漢娜擔任起照顧這位」英國病人「的任務,這兩人相處的過程中,這個神秘病人的故事和他背後的的身份,也慢慢在我們眼前揭開。在原小說的基礎上,改編而來的影片保留了故事的內核,戰爭背景下的兩性和民族故事也沒有被改變。
  • 高認同與高衝突:反思共和模式下法國的移民政策
    普遍性在於,法國同樣面臨著人口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戰,表現為移民騷亂頻發;特殊性在於,作為移民大國,尤其是其穆斯林移民絕對數量最多、相對比例最高,法國擁有最高程度的移民少數族裔對國家的認同。為什麼會出現「高國家認同、高族群衝突」這種看似反邏輯的現象呢?本文從法國共和模式的角度切入,試圖作出回答。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本期「騰訊思享會·海上文化談」邀請了對這一問題有密切關注和長期思考的華東師範大學許紀霖、劉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鄭戈教授,這是他們對話的第三篇。(第一篇:巴黎恐襲案是文明與野蠻的衝突嗎? 第二篇:伊斯蘭民主,為何有些成功有些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