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殖民地不恨英國?以愛爾蘭和印度為例,談談三個真相

2020-12-06 李連利坐古談今

英國作為人類殖民史上第二個日不落帝國,被一些人看作是感恩他們的似乎比較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西班牙和英國作為兩任日不落帝國,原來的殖民地也都不怎麼被仇視。其原因既有現實因素:英國還很強大,又有實實在在地發展歷史原因但這要怎麼看待。

其一,歐洲殖民者往往與被殖民者不在一個州,現實世界裡沒有被再次殖民的可能。所以,選擇「往前看」是對的,但如果同在一個州會沒有仇恨嗎

如果英國和愛爾蘭放在一起,你還會覺得愛爾蘭人不對英國人有意見嗎?

愛爾蘭人不希望北愛爾蘭回歸嗎?兩國現在的矛盾仍然不淺。因此,有些人的想法顯然是忽略了這一點。離得越近就越對歷史忘記得越慢。因為經常交往的同時就會有各自利益,有了矛盾後就會想起歷史。

愛爾蘭愛爾蘭在1169年遭受英格蘭入侵,1541年開始殖民愛爾蘭,1801年被英國吞併。1921年12月,愛爾蘭南部26個郡成為「自由邦」。1937年,愛爾蘭共和國正式成立。自從獨立開始,愛爾蘭就對英國仍然佔有北方6郡表示不滿。

愛爾蘭在歐洲,英國的殖民地大多數在亞非拉地區,所以,有人就會故意忽視它的被殖民歷史。同理,亞洲、非洲、拉美的現有國家,因為現在的國際形勢和國際法,已經不再擔心被殖民,所以也就沒必要去不好好過日子,為歷史活著的人其實少數,為現在和未來才是多數。

其二,被殖民地區許多都是奴隸社會甚至原始社會晚期,英國的殖民帶去了現代技術和治理思想,這點應該被承認,但絕不能去感恩。

對於前面的內容不必多說了,事實就在那裡擺著。我只需要說明一點:一些「唾面自乾的君子們」叫嚷著感恩殖民者,請不要再如此嘟囔你的那些理論了。你願意為了物質利益可以喪失一切,不代表其他人也可以。忘記殖民苦難可以,我們只要不要忘記為何苦難就行了。

被殖民者和國家利用自己的性命和尊嚴、資源作為購買這些技術和理念的成本,難道還不夠嗎!正是因為有這些成本,讓英國作了世界第一三百來年。那麼是英國前殖民地呢還是殖民地欠英國呢?這個無所謂,為了現在和未來可以對歷史不去糾纏。但是如果你仍然「耍大牌」,拿著「老殖民者」的那一套「玩高傲」,那肯定有國家會說道說道的。

其三,英國目前還是強國,而且還有「鳩佔鵲巢」的幾個國家相幫,更是傍了一個大款,因此也就沒有多少國家會去自討苦吃,天天拿歷史去說事兒

英國的強國本身就在於自身科技、軍事、經濟、人口素質,它還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核國家。其本身實力也是亞非拉許多國家難以匹敵的。對於英國來說,之前的前殖民地國家本身就是英國殖民者後裔掌權。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就是這樣的情況。

這些國家雖然都是殖民地,但原住民人口已經很少,殖民者已經成為殖民地的主人。就如同美國一樣,他們對英國能沒有感恩心理嗎?即使美國在現在也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新教作為主體人群和精神。因此,這些國家在文化上、思想上非常接近。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與英國採取大體一致的行為。

最重要的是,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現在作為美國幫幫主,英國作為副幫主,在根本問題上是一致的。因此,美國也會投桃報李去支持英國。在這種情況下,世界上也就沒有多少國家去找英國歷史問題了。

以印度為例談談恨不恨問題

但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在大英國協內部,就已經在和英國爭奪老大地位。而且,國內批評殖民地時代的影視劇也在逐漸增多,例如《抗暴英雄》《吉大港起義》《吉大港》《章西女王》《衝啊!賽爾拉·納拉辛哈·雷迪》等。這些影片的出現可見印度國內因為自身實力擴展,民族自信日漸高漲,對曾經的「感恩英國」觀念逐漸有了變化。

請注意,作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出口地、擁有最大影響力的美國,卻在近百年的時間裡,拍了更多地表現印度人對英國人熱愛的影視劇例如《太陽之淚》《西北前線》等,其數量比印度表現反抗殖民者的影片要多得多。

因此,有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支持和配合,曾經深受英國殖民之苦的民族和國家還有再等幾十年才會敢說出自己的真心話!

川普帳號被停推說明什麼?美國政治背後的富人之爭

朱棣的胸懷你不懂,北平建都的五大好處力壓應天做京師

如果左宗棠鎮守京師,英法聯軍能否攻破並火燒圓明園

相關焦點

  • 被英國殖民統治200年,印度人為何不恨英國,還感恩戴德?
    印度為何不恨英國殖民者?其實,回答這個問題前,必須要說明一下,有個詞叫民族主義,恨誰反對誰的激烈程度取決於民族主義的價值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以現代意義上國家形式存在的並不太多,在地圖開疆的模式下,世界很多地方都被英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依託大航海勢力瓜分了,像我們一樣存在的民族國家嚴格意義上很少,在沒有國家概念的地方,壓根民族意識就不強烈,也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
  • 世界歷史:愛爾蘭的殖民地,以及德魯伊特教的建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愛爾蘭的殖民地們,感興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毫無疑問,西班牙和法國的大部分人口來自於亞特蘭蒂斯。現在,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愛爾蘭。從愛爾蘭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早期亞特蘭蒂斯流動的人口在愛爾蘭建立殖民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事實上,愛爾蘭編年史上記載的島嶼在大洪水發生之前就已經建立。
  • 一戰對英國的影響:殖民地與自治領離心力加劇,英帝國即將崩潰
    一戰無論是對發起國還是對參戰國來說,意味著兩敗俱傷,曾輝煌顯赫的英國也不例外。 一戰期間,英國損失慘重,為維持並取得戰爭的勝利,英國在獲得美國援助的同時,不得不依賴其帝國內各殖民地和保護國的支持。戰時,英國經濟在國家的嚴密管制下實行全面軍事化。
  • 殖民地文學如何引領民族獨立:葉芝和他的愛爾蘭文學復興
    《海洋之歌》海報屈辱的殖民地歲月愛爾蘭在歷史上長期是一個悲情的國度,而很多悲劇的來源則是它的近鄰英國。英國曾多次入侵愛爾蘭,特別在都鐸王朝後,英國以徹底殖民愛爾蘭為目的,對愛爾蘭的控制越來越嚴密。英國的軍事徵服和殘酷統治給愛爾蘭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奧利弗·克倫威爾在17世紀中葉的侵略為例,這場戰爭和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造成了愛爾蘭人口銳減,島上原來的150萬人口減少了一半。
  • 印度GDP超越英國成第五,殖民地翻身成贏家,英國:太丟臉
    就在今年英國有兩個事情很焦頭爛額,一方面英國脫歐 都脫了兩年了,還沒有徹底脫完還是國內沒商量好,怎麼跟歐盟籤這個協議,而另一方面就在今年哦,很多經濟學家都預測說在今年,印度的GDP將會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五,英國被排擠到第六去了,咱們不要忘了當年印度可是英國的殖民地啊
  • 地理位置的優越,時間的恰到好處,印度一步一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早期的資本積累過程中,西方殖民者的足跡遍布各個大洲大洋,甚至是和歐洲各國貿易往來頻繁的亞洲也慘遭毒手。 但是歐洲各國對於亞洲各國的侵略和佔領先後順序也是不相同的,這其中包含著歐洲各國統治者的很多綜合考量。比如英國率先選了印度作為殖民市場的根據地,開創東印度公司並以此為中心加大對亞洲的侵略力度。
  • 印度被英國殖民統治了200多年,為何印度不恨反而卻對英國感恩?
    首先,印度很崇拜英式文明。印度雖然是文明古國,但是進入現代文明時代比較晚,是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才初步實現的。印度的精英層幾乎都有英國留學的經歷,他們對英式文明非常的崇拜,這種情況在許多前英殖民地都存在,尤其是所謂精英層掌權後,對英國更是崇拜。雖然恢復了主權,但對於原來的宗主國還是非常尊重。
  • 除了英國,還有哪些國家在印度有殖民地?其實葡、法、荷、丹都有
    如果我問一個問題:印度獨立之前是哪國的殖民地?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是英國,這當然沒錯,而且可能很多人還知道,英屬印度不僅僅包含了現在的印度,還包括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也就是幾乎整個南亞次大陸,甚至還包括了一部分的緬甸。
  • 英國為什麼不把殖民地變成領土,俄國是怎麼做到的?
    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開始了對北美洲的殖民。17到18世紀,英國憑藉強大的海軍奪取了法國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殖民地,並擊敗荷蘭成為世界頭號殖民強國。美國獨立後,英國將殖民地的重點改為印度,同時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緬甸、香港等地。近代被英國殖民過的國家和地區達到58個,鼎盛時期本土、殖民地、託管地等總陸地面積約3300多萬平方公裡。
  • 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英國名稱背後的故事
    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英國有好幾個名字,像它的正式名稱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此外在歷史上,它又被稱為不列顛,英格蘭,英吉利,大英帝國等等,為什麼一個國家有著這麼多的名字呢?咱們這期就好好聊聊英國這些名字的由來。眾所周知,英國是一個島國,這座島的名字就叫不列顛。
  • 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第二是法國,第三是哪國?
    文/寂寞的紅酒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局勢風雲變化,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新興殖民帝國德意奧對海外殖民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並由此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眾所周知,一戰前殖民地最多的是英國。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佔到了全部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地的一半,足足有世界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殖民大國。法國緊隨其後,殖民地面積位居世界第二,有1200多萬平方公裡,海外殖民地是本土面積的數十倍。第一是英國,第二是法國,那麼排名第三的殖民帝國是哪一個?答案就是德國,一個一直被忽視的殖民大國。一戰前,德國的殖民地面積259萬平方公裡,位居世界第三,比排名第四的義大利多大約25萬平方公裡。
  • 愛爾蘭單一的民族認同,為何會在和英國「糾纏」下,走向多元?
    在歐洲,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關於民族認同、領土主權甚至是國家統治權都同一個因素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宗教和由此引發的衝突。首先在愛爾蘭一個國家中出現了多種民族認同,然而受到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影響,直到現在愛爾蘭或許都做不到將這些不同的民族主義和聲音協調和包含。
  • 為什麼英國殖民地大多成為發達國家,法國西班牙的則比較落後?
    當然,也並非所有前英國殖民地都成為發達國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埃及等非洲國家。而法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獨立後幾乎沒有產生一個發達國家。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英國殖民地的地理條件好。一個國家要想成為發達國家,有好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很重要。
  • 帝國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殖民地天坑」
    1919 年,英國面對愛爾蘭的革命和國內戰爭,在四年內就投入了5 萬名官兵。英國在地中海地區也投入了重兵,包括達達尼爾佔領區。法國的北非殖民地麻煩不斷,佔據敘利亞也只能增加其海外行動的負擔。1924 年,摩洛哥問題升級為「裡夫戰爭」(Rif War),僅在第一年就花費了將近10 億法郎,並迫使法國陸軍從本土抽調了2 個軍。
  • 二戰印度幫英國打德國,獲得自治權,法國殖民地就沒那麼幸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中,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餘萬人,五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畢竟國家政權被竊取了,自然領導人只能夠逃亡,而在這些流亡政府當中,有的僅僅只是名義上的流亡政府,但有的卻具有很高的威望,和享有很高的權利。法國以戴高樂將軍為代表,在殖民地掀起了一大波的反抗納粹主義的風潮。比如說在阿爾及利亞,戴高樂將軍就集結了,超過30萬的阿爾及利亞的軍人。當然,阿爾及利亞人之所以幫助法國來抵抗世界,法西斯勢力也並不是完全無私的。
  • 英國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統治,為什麼殖民地的人們卻都不討厭英國?
    英國曾在海外建立了非常多的殖民地,可是為什麼受殖民統治的那些老百姓卻並不仇恨英國呢?我們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它的殖民統治遍及全球,照理說受殖民統治那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事實上英國曾經殖民過的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他們並不仇恨英國。
  • 深度|變異毒株襲擊倫敦,英國最大的真相暴露了
    加拿大、法國、愛爾蘭、葡萄牙、比利時、荷蘭、阿根廷、智利、哥倫比亞等幾十個國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叫停了往返英國的航班。 一直心心念念「脫歐」的英國,終於被昔日的夥伴們「嫌棄」,成了孤懸於大西洋的海島,英吉利海峽沒有真正將英國和世界分隔開,變異病毒卻做到了。
  • 16世紀,西班牙、英國、法國、荷蘭相繼瓜分北美洲殖民地
    此後,西班牙繼續開拓美洲殖民地:以哥倫布在巴西、多米尼加建立的殖民地為參考,在南方,1510年,哥倫布的一位船長在巴拿馬建立了一個殖民地;1521年,西班牙科蒂斯帶著軍隊,徵服了阿茲特克帝國,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地區建立了殖民地;在北方,西班牙相繼發現佛羅裡達州、密西西比河、聖菲等地;1582年之後,一個叫科羅拉多的人從加利福利亞灣進入北美洲
  • 三千多萬平方公裡的海外殖民地都可以失去,為何英國堅決不放馬島
    各殖民地紛紛脫離英國獨立,英國也本著好聚好散的原則,和各殖民地和平分手。 令人奇怪的是,連被稱為「女王皇冠上的明珠」,曾貢獻40%經濟總量的印度,英國都能任其獨立。為何對於距離英倫三島萬裡之遙小小的馬島,卻至今不肯放手。甚至在1982年還為之發動馬島戰爭,和阿根廷大打出手呢?
  • 印度—印尼—印度尼西亞的區別?
    幾乎都有簡稱,不簡稱,很多國家的全程都比較長,比如美國的全程是美利堅合眾國,阿聯的全稱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直接就用英國的一個主體部分英格蘭代替。16世紀,荷蘭殖民者入侵東南亞群島之後稱這裡的島嶼為荷屬東印度,也就是歷史上的荷蘭東印度殖民地,在19世紀末德國民族學者巴斯丁才把印度尼西亞這一個地理名稱,首次使用到荷蘭東印度殖民地上,在二十世紀一批留學荷蘭的印尼學生,正是提倡以印度尼西亞為他們的國名,在1928年印尼青年代表大會決定,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此印度尼西亞作為一個國家的共同體,正式形成,1945年八月正式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