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這樣兩岸青年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才能在大時代的發展當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民族主義源自何方

  針對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他說,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使他想起自從1990年參加海內外各種學術會議以來,每當談到臺灣問題,往往在爭論當中都會涉及到「民族主義」這個概念,美國、日本一些學者在各類學術會議上也經常指責大陸為實現兩岸統一的努力是所謂「過度的民族主義」。所以,很有必要對民族主義概念作一定剖析,廓清一些模糊認識。

  「民族主義」這個概念是起源於西方的。在18世紀以前,東西方各種文化、文明的政治統治方式的外在表現基本上是一種「普世主義」,具體形式就是皇權、王權和教權統治的國家形態。

  但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17世紀歐洲「30年宗教戰爭」,傳統的國家形態開始發生變化。特別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由於盧梭和伏爾泰一批學者的影響,「天賦人權」以及「公民社會」的概念開始產生。於是,「單一民族的民族國家」這種形態在法國大革命之後逐漸興起。隨之而來歐美各王國開始了「民族主義」指導之下的國家改造進程,或君主立憲,或資產階級革命。

  中國沒有趕上這班車。19世紀中期,中國的清朝維持皇權一系,並未構建制度上「民族主義」和現代國家形態,而是進行器物文明改良的「洋務運動」(「同治中興」),而在面對「明治維新」後「大和民族主義」的日本國對東亞傳統秩序挑戰的「甲午戰爭」中敗下陣來,臺灣被割讓,隨後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使中國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的境地。

  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

  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他說,民族主義是多層面的,我們看到孫中山先生完成辛亥革命之後提出的「五族共和」和我們現在形成的民族文化融合的中華民族意識,這是愛國主義和正常的民族主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中國就開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實際上就是中華民族在現代歷史進程中「民族主義」的再造。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抗戰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我們《義勇軍進行曲》當中所唱的:「用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新的長城」就是我們「新的民族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為了避免中華民族亡國滅種,在抗日戰爭中通過全民浴血奮戰,構建了一個「新的國家意識」和「新的民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與我們五千年中華民族文化傳承和多元民族融合的理念是直接相通的,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民族進步的內涵。中華民族在維持本民族生存權利時構建的中華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今天又在和平發展中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民族主義」具有不同的內涵和表現形式

  針對一些臺灣青年學生和學者對「民族主義」認識的偏頗,他說,我們不妨認真理性地思考,「民族主義」難道不是西方給那些不願意服從西利益的國家訂做的意識形態「帽子」嗎?「民族主義」因不同的國家民族在不同歷史環境和政治利益的驅動下,有不同內涵和表現方式。我們在衡量時必須根據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發展、在整個世界構成當中所處的位置,以及是否尊重人類社會各民族平等相處、各文化文明相互尊重和容忍、各民族有選擇自身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權利,在這些方面來判斷民族主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和歷史意義。

  我的結論是:我們要拋棄「民族主義」中的狹隘部分,特別是帶有「民族沙文主義」的負面因素,以世界各民族、各文明平等相處、共同發展為目的,構建一個尊重歷史、民族文化認同的,尊重血緣、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的,尊重維持一個民族的自主獨立地位的、多元的、開放式的民族主義。

  但是,我們也要認清臺灣島內一部分人在某些政治勢力的挑動之下,正在滑向一種狹隘性的所謂「臺灣民族主義」,其核心概念就是「悲情意識」。通過不斷強化所謂的「臺灣人悲情」來挑動島內的省籍矛盾,挑動兩岸同胞的對立。我們說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大悲情」不應發展為狹隘的民族主義。臺灣的「悲情意識」是「中華民族悲情」中不可迴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的悲情就是中國的悲情。這些悲情是帝國主義和列強侵略、宰割中華民族所造成的,是帝國主義挑動中國內亂的結果,不是兩岸人民造成的。同樣,臺灣地區因為歷史原因和兩岸長期隔閡形成的「小悲情」也不要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臺獨意識」。中華民族、兩岸中國人和全球中華兒女絕對不會容忍那種狹隘的民族主義走偏到分裂中華民族和分裂祖國的地步。

  兩岸青年攜手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針對目前兩岸關係,他說,如果我們不講其政治層面,比如一個中國原則、「九二共識」,看其根本,就是文化認同問題,更為關鍵的是認不認同中華民族,承不承認是中國人。僵局的造成島內某些政治勢力和主政者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認同中華民族、詆毀中華文化。這種情況造成島內瀰漫著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和人為製造的對祖國大陸仇視,瀰漫著人為挑動的族群對立和省籍矛盾。

  大陸方面理解臺灣同胞特殊的歷史遭際,定會採取包容的方式、優惠的措施和大度的作風,使兩岸人民相互溝通交流,讓我們建立一個共同的記憶。同時,大陸方面也希望臺灣一部分民眾認清民粹式的「悲情民族主義」是危險的。「臺獨」是狹隘的民族主義、病態的「悲情意識」和極端的「隔絕心態」的混合體,是亞太安全穩定的最大威脅,是兩岸和平的最大障礙。

  「同學們今日是桃李芬芳,明天的民族的棟梁。」兩岸青年是中華民族的未來,代表著兩岸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希望。這就要求我們年輕一代在思想上、在民族意識的培養上應當兼顧世界主義和民族主義,要用正常的心態面對經濟全球化,但同時也要注意世界文明的多元化、多樣化。不可否認,由於兩岸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的遭遇不同,造成了中國不同地域民眾的歷史記憶有差別。但是,我們年輕人可以把這些包袱稍微卸下一部分,在共同交往當中形成新的歷史記憶和新的情感。面對未來,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這樣兩岸青年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才能在大時代的發展當中充分地體現出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編輯:季水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焦點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王明珂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11月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解讀了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喚醒兩岸共同記憶 開始思考統一後臺灣治理問題|中國世界觀.027
    愛國主義基因要在臺灣同胞中予以激活,喚醒臺灣青年一代的民族魂、中國心,讓兩岸共同記憶、共同文化、共同生活行為習慣成為一種不需提醒的自覺。這類紀念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鑑古知今,才能更好體悟臺灣同胞的特殊歷史遭遇和複雜心態,我們要客觀認識臺灣同胞在民族分裂悲劇的歷史中形成的所謂「臺灣人的悲情意識」,同時警惕歷史悲情之下的過度詮釋與史觀錯位。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以云為媒」 兩岸青年激蕩創意
    在福建福州主會場以及北京、武漢、崑山、廈門、平潭和臺北6個分會場,臺灣青年分享自己登陸發展的故事,大陸青年則分享新的機遇和利好政策,兩岸青年「以云為媒」熱烈交流,契合峰會「幸福·家園·夢想」的主題。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劉結一在峰會開幕式上致辭說,祖國大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凡歷程,凝聚著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包含著在大陸廣大臺胞臺企和許多臺灣青年的貢獻,也凝聚著兩岸青春力量。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這種血脈相連的親情根植在每個中國人的心裡,是兩岸青年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 遼金元朝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
    古代民族是族群共同體,民族認同是族群意識和行為,指人們對自己族群的血緣、文化、歷史記憶和鄉土懷有的強烈感情及相應的行為實踐。國家是政治共同體,中國古代的國家認同即王朝意識與相應的政治行為,指人們(社會群體、族群)對王朝政權正統性、合法性及其制度和文化的認同。族群意識先於國家意識而產生,民族認同可以提升為國家認同,也可以解構國家認同。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現在我們觸及一些基本的問題:許多個人自利或非自利的抉擇、行為與認同,如何形成社會群體自利傾向的認同?如果認同是由集體歷史記憶來凝聚,那麼我們的問題便是:個人記憶如何形成社會記憶(包含起源或歷史記憶)?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間有什麼關係?
  • 中華文明的歷史記憶傳播與文化認同建構
    筆者主要藉助中國文物,從激活文物、凸顯文明特色,講述中國記憶、傳承歷史文脈,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等幾方面闡析《國家寶藏》,以表現其傳承文化記憶和構建文化認同的雙重傳播意義。《國家寶藏》通過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講述著屬於中國人的記憶,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 三、凝聚情感共識,促進認同建構 「人類的獨特特徵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複雜社會時對情感的依賴。」[9]《國家寶藏》通過對作為文化符號的文物和文物故事的操演,凝聚了人們共同的情感,引發了觀眾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的認同。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借社會群體的歷史記憶與失憶來說明。利用歷史記憶來凝聚人群,並非始於春秋戰國,也非只發生在華夏形成之中。事實上,這可能是人類之所以異於其他物類的關鍵所在。在第二章中我曾說明,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人群單位便是母親與她的親生子女。在中文情境中,我們以「同胞手足」代表家庭中的兄弟姊妹,也以此代表民族成員。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201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探訪神農架追尋炎帝足跡
    7月11日至13日,第十六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活動正如火如荼之際,省臺辦臺青中心秘書長程鋼率領201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青年東湖論壇一行40餘名學生探訪神秘神奇神聖神農架,追尋炎帝神農氏足跡,舉行祭拜儀式,共同緬懷兩岸人文始祖炎帝神農氏。
  • 吳伯雄談兩岸族群認同:自認炎黃子孫與政治無關
    2009-07-14 15:40  編輯:牛歡   中新社長沙七月十二日電(記者 劉雙雙 黃少華)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今日在此間表示,臺灣意識和「  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十二日下午在長沙閉幕,有記者提問:有人說,兩岸越交往,界限越明。是否如此?文化的交流是會增進兩岸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還是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你了解臺灣歷史,就會更理解臺灣人的想法。他們有一個悲情的歷史,形成了臺灣意識,但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是不一樣的。」
  • 青海海東民族團結故事:黃河兩岸兄弟情
    馬光輝與李家太兩家經常互相走動(央廣網發 循化縣委統戰部提供)央廣網海東6月21日(記者張雷 劉澤耕) 青海獨有的世居民族撒拉族是中華56個民族中的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中亞土庫曼斯坦的撒拉爾人東遷到黃河上遊定居,與黃河兩岸漢、回、藏等各民族和睦相處,交往交融,如今總人口發展到13萬人。
  • 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暨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在...
    龍明彪在致辭中表示,臺灣青年嶺南行活動是兩岸青年交流的一項盛事,今年與往年不同,第二屆海峽兩岸網絡新媒體大陸行活動也在同一時間開營,兩場活動相輔相成,擴大嶺南行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兩岸人員往來和交流合作受到很大影響,民進黨當局更是企圖利用疫情讓兩岸「脫鉤」。但是這些困難和阻礙割斷不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也改變不了兩岸融合發展的歷史大勢。
  • 山嶽文化的認同與民族精神的紐帶
    雖然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化歷經,有的早已失去了原質原創,有的留下的也只是一些記憶殘片或舊夢組合。當我們站在時代的坐標軸上重新審視古老的山嶽文化及其香會活動時,會驚奇地發現在它厚厚歷史的掩蓋下有著頑強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之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生存與發展。「一種古老的文化長入一種現代文明之中時,開始,人們總是無法準確地認識前者之於後者的真實意義。
  • 全國卷二: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和博大胸襟,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係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給出了一個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主席說;「世界各國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有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
  • 國家認同下的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
    編者按:民族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是涉及到全面認識中國和人類歷史文化的大問題,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同時,它也是一個關乎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以及國際和平的重大現實問題。將認同的概念應用於宗教問題,那麼宗教認同就是具有同一信仰的人群的自我確認和與抱有其它信仰人群的相互區別。而民族的認同,則是對於相同民族特徵的人群的自我確認和與具有其它民族特徵的人群的相互區別。宗教顯然是早於民族的一種文化認同,迄今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一些氏族成員的遺骨頭部都朝著一個方向,身邊有或多或少的隨葬品。
  • 臺灣同胞抗日歷史的啟示與思考
    20世紀20年代之後,在祖國大陸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林獻堂、蔡惠如、蔣渭水、蔡培火、謝春木等人發動並領導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日民族運動。臺灣傑出女性革命家、臺盟首任主席謝雪紅領導臺灣共產黨克服種種困難,團結島內工人、農民、青年共同開展抗日鬥爭,「驅逐日本殖民者」。
  • 記憶、歷史與社會整合
    在從事記憶研究的過程中,法國史學家哈布瓦赫提出「集體記憶」理論,強調記憶的社會性;德國學者揚·阿斯曼在此基礎上,強調記憶的「文化」維度,即「文化記憶」理論。這些理論的提出,有助於我們深入理解記憶在民族建構和國家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期刊發的文章,既有對記憶史學影響的探討,又分別選取了文化記憶形式中的符號和建築物,以期對史學領域內的記憶研究有進一步的認識。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