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吳伯雄將會面 或將摸底政治對話可行性
他以黨主席身份委託吳伯雄會見習近平時,這「三不」將會是兩黨除了重申「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之外,增強政治互信的又一明確宣示。對於「習吳會」是否觸及兩岸政治對話,相關人士不願多談。島內有專家坦言,國共透過高層對話,就是要釐清雙方的立場與底線,先為兩岸政策定調,相關技術問題再交由「國共論壇」討論。
-
蘇嘉宏:臺灣族群認同 藍綠涇渭分明
(記者 趙家麟)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日前於臺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表示,臺灣「北藍南綠」的政黨支持現象,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仍是藍、綠涇渭分明,各有各自論述,尚難有定論。
-
「投手」吳伯雄棒球場寄語:兩岸關係不會「暴投」
「投手」吳伯雄棒球場寄語:兩岸關係不會「暴投」2008-05-28 11:41 來源:中國臺灣網 編輯:李徽 吳伯雄當天心情大好,主動走下坐席與現場媒體交流(攝影 李徽) 中國臺灣網5月28日北京消息 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一行28日上午來到北京五棵松棒球場進行參訪。
-
臺灣族群對立:「國家認同」取代民主主題
「臺獨」訴求的基本思路:獨立優先民主 現代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以政治民主化為核心。民主作為多數權力的體現,朝野政黨競爭主要體現在公共政策和施政層面上,爭取多數民眾的支持,有時涉及對外政策,但不可能涉及國家認同之爭。不太可能冒著社會分裂和對立的風險,倡導分離意識。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差異是界分族群的地平線,「人類因彼此的差異而分人我,各自緊緊抓住或依附著族群的特徵」。差異對於政治權力的主客體而言,並非全然是消極的,有時候它反而成為弱勢群體塑造族群意識可資利用的資源。用來強化差異其實也是用來強化族群認同和族群身份的工具往往是一些自然屬性或非人為特徵,比如地域、語言、名字、歷史與起源。
-
兩岸青年共創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
最近,中國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副秘書長辛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闡述了民族主義話題的由來,以及兩岸青年的責任,呼籲兩岸青年應該攜手創造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文化創新、共同的文化認同、共同的民族認同,並最終達成嶄新的政治認同,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以及文明發展模式,創造中國自己特有的、和平穩定發展的、整合統一的、光明的未來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但支持川普的很多人卻認為恰恰相反,華人群體是美國民主黨、自由派和左翼勢力長期以來偏袒其他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性在種族意義上的犧牲品。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
——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增訂本)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一方面,該認同之網上存在著按文化圈、文化層的歷史性規律而發展、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同階段和層次序列,其中的不同認同類型,是自族群和地域內部傳承向跨地域、族群、文化傳播的方向,前後依序,順著時針,由小漸大,由點到面,滾雪球般地自然增長,最後形成一張認同階序之網。比如,由族群認同、區域認同、信仰認同到國族認同,就是一個規模大小不一,文化同質程度有異,帶有歷史形成和層次區分特徵的認同階序。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但是當地的部分貴族或政治群體,卻期望維持本地原有的族群與國家體系(也是一種資源競爭與分配體系),以確保本群體(統治貴族群體)的優越地位。由於這些因素,加上華夏的政治控制力難及於此,於是朝鮮歷史上 各邦國貴族多處於華夏認同圈之外或邊緣。漢代的青海河湟羌人,是另一種無法成為華夏的例子。在當地特殊環境中,資源競爭存在於許多分枝性結構關係中的遊牧群體之間。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生活政治智慧的主要表現面還是在國內諸族群關係的協調與團結。對於同處於中國的不同地域而言,不同族群的國家認同不言而喻,在這個意義上,承認國家民族(國族)對於諸族群認同的集聚理所當然。不過,從生活政治智慧的視域看,諸族群對於國家民族的認同,並非是理性化的,而是感性的和多樣性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從傳統之流的舒緩從容的生成。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在當今世界,「族群認同」(ethnicidentity)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社會政治困境。在這種大一統的政治秩序中,族群之間的差異就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而相對於帝國這一最高和終極的認同,包括族群在內的低層次認同也不具有多少緊迫性。但是,在現代社會,族群認同不僅變成了一個獨立自在的問題,甚至變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這首先是因為,構成現代社會的政治實體不再是帝國,而是民族國家(nation-state)。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這樣的社會也更難塑造有效的國家認同或身份認同。從這個邏輯看,高度的族群-宗教分化和潛在的族群-宗教衝突往往不利於現代國家構建。反過來說,如果這些社會的國家構建比較成功,國家能力較強,族群-宗教政治分歧與族群-宗教衝突就更容易得到控制。現有研究文獻認為,成功實現現代國家構建、國家認同程度較高、國家能力較強的社會,族群政治的衝突程度與暴力程度往往更低。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近世以來,基本上有兩種回答這一問題的思路:一種是打造「文化國家」——努力讓國家裡的不同人群具有同一認同,另外一種打造「政治國家」——設計一套政治制度讓不同人群可以妥協共存。前一種思路打的是「化夷為夏」或「大熔爐」的主意,在實踐上利用教育、傳媒傳播或其他政治、社會機制來「化眾為一」,往往強調的是同一歷史、同一命運和相同的文化符號,其追求的是「同心」。
-
對促進兩岸中國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從美國社會認同危機談起
但是,從美國近年來的重要選舉來看,從美國社會的文化變遷來看,從美國認同的蛻變歷程來看,政治的確會影響文化認同,進而塑造新的民族、新的文化和新的社會認同。這一點值得我們警惕。「臺獨」分裂勢力在島內長期執政,處心積慮割裂兩岸國家民族認同,實行「臺獨」和「去中國化」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改造,長此以往,必將根本衝擊臺灣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
-
「新」兩岸論述將使...
6月23日,在現任黨主席邀請幾位前主席參加的宴會上,連戰、馬英九、吳敦義都因對「新」兩岸論述有意見而未出席。洪秀柱、朱立倫雖短暫出席,但也提出個人的不同意見。即便是一直出席撐場面的前主席吳伯雄,在席間也表示國民黨的改革應該抓住重點,而不應隨波逐流。每次選舉大敗時,國民黨都會有改革的聲音出現。遠如2000年首次丟掉執政權,近如2016年再次敗選。
-
杜洪濤 | 「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群認同
從客觀效果上看,這場社會運動對於消除部分華夏族群的胡化現象,撫平南北華夏族群由長期的政治分裂與一度被區隔為『漢人』、『南人』兩個不同族群造成的裂痕,強化華夏族群的內部認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他說:『在元廷所採行的族群等級制度之下,蒙古、色目、漢人、南人等四大族群不僅具有不同的歷史與文化背景,而且各族群的政治、社會身份之高低,權利義務之大小,頗有軒輊。』 蕭啟慶進一步指出,雖然主體成分同屬漢族,但由於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族群,『漢人』與『南人』對華夏的認同感產生了差異。他說:『漢人、南人歷史經驗不同,族群意識的強弱因而不同。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開幕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主題進行了演講,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支平以《淺談客家學研究中的二元價值》為題,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董建輝以《高山族、南島民族與壯侗語族:多學科的視野》為題,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莊初升以《論閩、粵、客方言的保護傳承問題》為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家研究所所長嚴修鴻以《方言,族群認同的標誌》為題,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院教授鍾俊昆以《客家文化元素與旅遊紀念品的設計開發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編者按:《華夏邊緣》是著名學者王明珂討論中華民族族群認同與歷史發展的重磅研究,為回答「什麼是中國人」提供了全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