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2009年中國國民黨第十八次「全代會」上,接任黨主席的馬英九(右)從原黨主席吳伯雄(左)那裡接下印信。卸任的吳伯雄隨後多次奔波兩岸。如今他們的授信互動再一次成為島內關注的焦點。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定於6月12日至14日率團訪問北京,將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進行一場「習吳會」。臺灣媒體透露,國共雙方將「觸及敏感的兩岸政策基調」。國民黨中央定調這是黨對黨的正式高層對話,不僅馬英九行前親自接見訪問團,前「行政院長」劉兆玄一度位列訪問團名單內,引發諸多想像空間。甚至有臺灣媒體大膽預測,吳伯雄北京行或為政治議題談判做準備。
政治對話能否破題?
島內媒體分析,「習吳會」將採取何種表述來進一步鞏固國共兩黨的政治互信,是推進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指標。2005年4月「胡連會」曾達成國共兩黨60年來的正式和解。此後國共對話平臺成型,並發揮了臺海穩定器的作用。
島內「中央日報網路報」7日刊發文章說,日前馬英九鄭重強調,「不推動臺灣獨立、不推動一中一臺、不推動兩個中國」。他以黨主席身份委託吳伯雄會見習近平時,這「三不」將會是兩黨除了重申「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之外,增強政治互信的又一明確宣示。
對於「習吳會」是否觸及兩岸政治對話,相關人士不願多談。島內有專家坦言,國共透過高層對話,就是要釐清雙方的立場與底線,先為兩岸政策定調,相關技術問題再交由「國共論壇」討論。
臺灣《中國時報》分析稱,從馬英九近期談話看出,臺當局不急於進入兩岸政治對話,希望藉由採取堆積木策略,逐一架構兩岸關係。而大陸近期則不斷拋出兩岸政治對話的風向球。
繼續堅守「先經後政」?
也有觀察家認為,這次吳伯雄率領的訪問團若能得到充分的信任和授權,某種程度上就代表馬當局開始替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條件」;倘若只是黨內大佬參訪團,則不難看出堅守「先經後政」底線的痕跡。這從劉兆玄退出訪問團可看出端倪。
有的評論觀點似乎更為務實,認為現在囿於臺灣藍綠惡鬥的政治生態,吳伯雄的訪問團可能會商討到兩岸長期和平架構的問題,但不會有突破性的東西。總之,吳伯雄無法在此行中敲定兩岸就此展開政治軍事對話,但可展示已開始啟動這方面的工作。
對馬英九來說,這一步走得實在太慢,顯得舉步維艱。有國民黨負責兩岸事務的人士提到,黨內面對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已經感受到「深入思考與認真規劃」的主客觀環境的壓力。臺灣《聯合報》分析稱,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無可避免地從「淺水區」朝著「深水區」方向發展。馬英九如果繼續沿用過去站在「岸邊」或「淺水區」的方式,處理「深水區」的議題,已行不通。
分廣義狹義兩步走?
有細心人士注意到,這次「習吳會」沒有按照慣例放到今年8月底才舉行的年度「國共論壇」期間,而是專門為雙方會晤而設。當中可能有一定的特殊含意,或許包括討論如何對待所謂的「廣義政治對話」。
馬英九近日有言,有關兩岸政治協商早就已經展開,目前海基會、海協會所商討的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議題,就是政治協商的開端。若從「廣義政治對話」來考量,這種表態或許意味著當局的兩岸政策正在「悄悄調整」。但能否促使其成為既成事實,就看國共雙方能否及時、精準地把握住機會,並設法避免、消解有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幹擾,因勢利導地將馬英九所形容的「廣義政治對話」,引導並延擴為實質性的「狹義政治對話」。
國民黨和馬當局下一步是選擇接受與大陸政治對話,抑或是迂迴繞進,堅守「先經後政」的談判時程?有評論就此認為,國共平臺此刻能發揮摸底功能,至少透過高層對話減少誤判機會。(記者 任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