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家麟)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日前於臺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表示,臺灣「北藍南綠」的政黨支持現象,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仍是藍、綠涇渭分明,各有各自論述,尚難有定論。
臺灣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於1月17日舉辦「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南部學者專家發表多篇論文,以南部的觀點期許開拓新的學術視野,並與北部學者對話,從不同的角度與面向交流彼此觀點。
中評社匯整研討會與會學者發表的相關論文內容,陸續刊登。輔英科技大學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發表「南臺灣的族群認同與投票行為研究:2012年總統選舉個案分析」論文,全文如下:
摘要
近年來臺灣選民在政黨認同的投票行為上,可以概括得出一個印象:濁水溪以北為泛藍得票高於泛綠,但濁水溪以南則泛綠得票高於泛藍,充分顯示「北藍南綠」的「南北地域」差異。對照最近2008年、2012年的總統選舉結果,也確實呈現北部泛藍得票高於泛綠,中部泛藍得票與泛綠相當,而南部則是泛綠得票高於泛藍,花東金馬澎仍為泛藍的勢力範圍。歷來政黨支持的投票群體之相關研究,族群雖只是個變數,並非完全單一因素,但確實是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認為,若以族群之角度來解釋,應可解釋這種政黨得票分布之南北差異現象。在族群認同上(臺灣人/中國人),政黨支持仍然是個分界線,泛藍較不認同臺灣人,泛綠較為認同;回歸分析發現僅政黨支持有顯著影響,顯見政黨支持在對選民在投票時的重要影響力,超越了族群認同、和平相處下之獨立同意度、攻打臺灣下之獨立同意度。本研究認為,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才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南部地區特別鮮明的「南綠」,也在於族群的在地人口組成因素,雲嘉南區、高屏澎區有近90%都是本省閩南人。在南北族群分布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的前提下,臺灣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臺灣人/中國人之爭),藍、綠仍會各有各自的盤算和論述。
壹、研究目的
2008年1月的「立委」選舉,民進黨除了北部有零星席次,勢力退縮到嘉義以南地區,呈現樸子溪以北為泛藍得票高於泛綠,以南則為泛綠得票高於泛藍之現象。近期以來,罕見地跨出傳統分隔臺灣「北南藍綠」的「政治疆界」濁水溪,一度南拓到樸子溪北岸。同年3月之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也呈現類似清晰的「政治版圖」;濁水溪以北國民黨的得票高於民進黨,但濁水溪以南卻輸給民進黨,充分顯示南北地域差異。2012年總統選舉,依然呈現「北藍南綠」的現象,這種「政黨得票區域分布結構性現象」在臺灣確實成形、存在,甚至固化。
註:臺灣內部政治版圖分界長期以來已然習慣以濁水溪為界,早期新黨的發展「難以跨越濁水溪」、2000年選舉後「北藍南綠」即已如此。到了2004年的「立委」選舉,泛綠仍無法在「國會」取得過半,在區域席次上,北部席次少於南部席次;2005年縣市長選舉,地方政府的執政權,泛藍從基隆市一路南下,止於雲林縣,泛藍濁水溪以北全數佔領,濁水溪以南僅雲林縣、嘉義縣、臺南縣、臺南市、高雄縣、屏東縣,這種以濁水溪分隔藍綠政治版圖亦復如是。2008年1月立委選舉雖然也是「北藍南綠」,民進黨除了北部有零星席次,勢力退縮到嘉義以南地區,呈現樸子溪以北為藍,以南為綠之現象;2008年3月的總統選舉,也是如此呈現清晰的政治版圖。而2009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除了宜蘭縣失去外,仍然在濁水溪以北取得地方執政優勢,而民進黨則在濁水溪以南,取得了雲林縣。該屆選舉,國民黨取得基隆、桃竹苗、彰投等濁水溪以北縣市及嘉義市,臺東、澎湖、福建省之金門縣與連江縣;而民進黨則取得宜蘭及雲林、嘉義縣、屏東等濁水溪以南縣份共4席;泛藍背景的傅昆萁勝選之臺灣省花蓮縣則是惟一由無黨籍人士取得的席次。2009年「五都」選舉,國民黨取得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民進黨則取得臺南市及高雄市。之後,2012年總統選舉,更是呈現「北藍南綠」的現象,濁水溪以北除宜蘭縣外,國民黨馬英九得到過半的選票,而南部地區(雲嘉南區、高屏澎區)則沒過半。
就上述的選舉結果而言,臺灣南北地區的民眾,究竟基於何種因素投票,導致對不同政黨在支持度上有所差異?本研究將以族群、族群認同來解釋臺灣南北區域此種政黨得票分布差異現象,探討是否代表著同樣特質的民眾,受到地區性社會脈絡的影響,使得民眾自身與周遭社會脈絡呈現了相似性?若是如此,則投票行為就不只是個體上的因素,環境因素也佔了相當大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