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肖怡星主持,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致開幕辭。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會議分為主旨發言與上下兩個半場發言。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陳奕平教授則指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華語相關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馬華學界關注的重點,他以族群政治和文化權力為核心議題,闡述了自己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範若蘭教授則以傳教士和華人移民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基督新教在華南和英屬馬來亞之間的傳播。

  上半場發言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金美主持,陳奕平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安煥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謝雅卉、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洪麗芬、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與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馬來西亞籍副教授莊薏潔等五位學者,大家分別就鄭和下西洋的「軟/硬實力」「海上絲綢之路」的媽祖文化產業、從博特拉大學中文課程看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以及馬華文學與其他文學關係史等問題進入了深入積極的探討。

  安煥然教授從滿剌加(馬六甲王朝)對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探析中華朝貢體制,強調軟實力需要有硬實力支持,才能發揮實質效應。韓晗副教授從「華夷風」這一概念出發,論述「馬華學」作為一個研究系統的可能性。洪麗芬教授則以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為例,對其資料進行描述和定性分析,探查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林志敏和葉秀清教授從自己師從於陸庭諭老師「馬來西亞教育史」教學出發,重新省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概念界定,進而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避免俯仰隨人的陋制,開創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新形勢。莊薏潔教授從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出發,以法國社會理論家布爾迪厄的「場域」(field)理論為視域,來觀察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具有民族寓言形式的創作之下,是如何透過族群關係的敘事來言說、詮釋與建構馬共歷史。

  下半場發言由林志敏擔任主持人,範若蘭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潘碧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樹枝、韓晗,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建紅、金美以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李保康等六位學者,大家圍繞馬華作家林連玉的古體詩詞創作、「馬華學」的建構路徑、馬來西亞檳城閩粵華人的田野調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以及當地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等馬華文化研究各問題進行探討,現場氣氛活躍。

  潘碧華副教授通過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林連玉先生文學創作的研究,展現出一個既堅強又溫情的知識分子形象。李樹枝助理教授透過女性、女性身體、創傷以及種族政治這四項視角辨析文學敘事並指出其背後的意涵。謝雅卉副教授探討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品牌發展模式,同時梳理了東南亞媽祖廟品牌,對內積極建立東南亞媽祖文化品牌核心內涵,對外推廣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的可行性發展方向。王建紅教授從華人社區談起,闡述了華人社區對中國原鄉故裡的宗族組織、民間神祇以及建築群落等日常生活空間的「複製」,中華習俗及其價值習得使華裔幼童華人身份獲得真實感,以及祭祀儀式、口述歷史等,促進了文化意義的再生產,讓華裔幼童華人身份認同感得到延續。金美副教授則對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漢語方言及語言習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聯繫並對比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國家語文政策,探尋具有適應性和前瞻性的相應對策。李保康先生立足自己多年來華文教學經驗,聚焦獨立華文中學的華文教學,認為加強文化傳承的力度是讓華文獨立中學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

  本次會議還專設青年學者論壇,盛靜擔任主持人,韓晗擔任評議人。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馬來亞大學、武漢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蔣明、黃薇妮、陳國偉、錢杉杉、白丹妮、袁敏棻等六位同學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了與馬華文化有關的若干重要學術問題,青年學者們前沿、開闊的學術視野將這一學術領域研究向縱深推進。

  韓晗宣讀優秀論文名單並進行總結髮言。他表示,語言與教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承的重要脈絡與根基,各位專家學者從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切入,充分探討了其背後的族群認同和文化多元化問題,彰顯了學者們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本次會議是一次馬華文化研究的盛會。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馬華文化研究存在著「國外比國內熱鬧」的局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典範,馬來西亞華人作為「模範移民族群」,在民俗、文學、藝術與中醫藥等文化領域都有不凡建樹,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既應當對馬來西亞華人同胞保持最真誠的敬意,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與馬華學者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國內馬華文化研究的總體水平。

作者簡介

姓名:代晴 胡紫純 工作單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相關焦點

  • 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
    12月14日,「跨學科視域下傳統族群文化的現代傳承與文化認同」學術研討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客家文學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大學城校區B2-335召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已將「共建人文灣區」、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等列入重要舉措;他認為此次會議是研討地域文化與族群文化傳承的學術盛會,對堅定中華民族自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促進嶺南文化創新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1.起源、歷史及規模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一樣,起源於華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以及讓華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願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過近200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澱下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當遷移者追求融入寄居國主流文化並願意為此放棄母國文化認同時,我們稱之為同化(assimilation);當遷移者不願被寄居國主流文化所同化,而保持著較高的母國文化認同與生活習慣時,我們稱之為分隔(separation);當遷移者對兩國文化認同都較高時,我們稱之為融合(integration);當遷移者在文化衝突中迷失了自我,對兩國文化都不能很好地認同時,我們稱之為邊緣化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但支持川普的很多人卻認為恰恰相反,華人群體是美國民主黨、自由派和左翼勢力長期以來偏袒其他少數族裔的政治正確性在種族意義上的犧牲品。在我看來,這場爭論產生了一個意外的延伸效應,就是對華人族群整體的種族觀念的注意。廣義而言,這也是一個在有關中國民族主義、國族認同和海外華人問題上長期被忽略的話題。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縱觀這些作家的創作,可以發現兩個特點:在文化內涵層面,北美華文文學通過對文化、族群和性別等問題的思考,在身份認同等議題上進行了敏銳探索;在文學性層面,他們延展舊有「中國敘事」的同時,吸納域外文學的創作思路,逐漸建立起華人敘事的世界性視野。 對文化、族群、性別議題的反思 海外華人作家,處於文化交界地帶。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界,跨界族群音樂比較研究和音樂與身份認同之間關係的研究,都是已經在學界醞釀了很長時間,但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的學術話題。如今,兩個學術話題在自身範圍內都已經有了不少初步的課題和成果積累,並且進入到必須深化學術議題和展開進一步的學科「跨界」研究新階段。
  • 國家認同、民族認同與多元一體中華文化建設
    強化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有效抵禦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思想的滲透、影響,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努力構建各族人民一體多元文化格局,築牢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和諧的思想文化根基,是維護國家統一、安全和民族團結的治本之策和長久之計,而且是更為緊迫和現實的戰略任務。認同感是聯結一個團隊、一個群體和一個族群的重要精神紐帶,對其行為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 新視點:暢談新思交換新知 華文傳媒共譜和諧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論壇首次在世界華文傳媒領域大聲倡導「和諧」,所談將圍繞「華文傳媒與和諧世界」主題,希望此後華文媒體表達的不僅是華人聲音,更是和諧之聲。  此前,已有各家選送的七十多篇、三十七萬字論文集結成冊,為論壇預熱。如何構建「和諧僑社」、「和諧社會」,如何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論文集中不乏新思維。在今天報到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傳媒人,亦表達了相似的見解。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當代西方有的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認為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有的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認為文化已經碎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群體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強調在西方憲政框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共存。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係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 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原標題: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中國經濟網2月27日訊 2月21日,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在舊金山華埠舉辦羊年春節聯歡會,來自舊金山灣區各地的70多位作家、畫家、書法藝術家、歌唱家、舞蹈家與會。
  • 世界史: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華人能否順利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保持對於族群關係的發展起一種怎樣的作用。政府制定對華人的政策、主體社會對華人的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也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則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 蘇嘉宏:臺灣族群認同 藍綠涇渭分明
    (記者 趙家麟)臺灣輔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蘇嘉宏日前於臺灣成功大學舉辦的「南臺灣與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論文表示,臺灣「北藍南綠」的政黨支持現象,南北區域的在地族群結構是重點,族群影響著民眾對政黨的支持與族群的認同;未來兩岸族群認同問題,仍是藍、綠涇渭分明,各有各自論述,尚難有定論。
  •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基地落戶溫大
    溫都訊 11月28日,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揭牌儀式在溫州大學舉行,推動溫大服務浙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溫州大學)基地於2020年8月由中國僑聯發文獲批成立,是在全國高校、科研機構裡設立的第一個研究基地,屬於省部級重點研究平臺。基地在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的指導下,以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華僑華人發展為目標,以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中的前沿問題為導向,重點開展僑鄉歷史文化、跨境移民、華文教育和僑務法等領域的研究。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王明珂: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華夏,這個人口龐大、文化多元、歷史久遠的族群,在人類歷史上無疑是一個罕有的族群現象。不僅對於許多研究者而言,華夏是個難以理解的「民族」,對於現代許多自稱或被稱為中國人的華夏而言,究竟什麼是中國人(或華夏)也經常是個困惑或有爭論的問題。在本書中,我由一個新的角度——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歷史記憶——來詮釋這種族群現象。
  • 《猴杯》:隱蔽在雨林下的人性真相,對南洋華人命運的反省和思索
    《猴杯》是他的生涯代表作,講述了一個持續家族四代的愛恨情仇故事,「雉」因為「誤嫖」自己的學生,被開除教職,他被迫從臺灣回到故鄉馬來西亞「砂拉越」。雉因著要尋找失蹤的變得似獸的妹妹,在達雅克人的帶領下,遊歷一座座長屋,切身體會雨林與原住民文化。在這過程中牽引出家族的隱秘史,以及華人與當地族群的矛盾衝突,血腥陰暗、攝人心魄的恩怨情仇逐漸浮現。
  • 《語言戰略研究》| 方小兵:「語言認同」研究熱度不減
    對不同語言的不同心理距離決定了其對不同語言的不同言語態度和不同言語行為,而其在地域認同和文化認同上的表現反過來強化了語言認同差異。劉慧(2016)以少數族群的語言景觀為研究視角,考察印尼華族集聚區華語標牌與族群認同之間的互動關係,發現其族群認同、語言能力、語言使用等存在較高的一致性,已形成華人言語社區。判斷少數族群的言語社區是否形成,其公共空間的語言景觀應成為重要的參照指標。
  • 中國:從文化認同,到民族認同,再到國家認同
    所謂認同(identity)問題,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歸屬於哪個群體的問題。這是人類的基本特性之一。人首先有血緣族群的身份,這是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是基礎性的和首要的。例如,你既是父親的兒子,又是兒子的父親,還是妻子的丈夫。人的認同,歷來就是多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