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肖怡星主持,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致開幕辭。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會議分為主旨發言與上下兩個半場發言。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陳奕平教授則指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華語相關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馬華學界關注的重點,他以族群政治和文化權力為核心議題,闡述了自己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範若蘭教授則以傳教士和華人移民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基督新教在華南和英屬馬來亞之間的傳播。
上半場發言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金美主持,陳奕平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安煥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謝雅卉、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洪麗芬、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與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馬來西亞籍副教授莊薏潔等五位學者,大家分別就鄭和下西洋的「軟/硬實力」「海上絲綢之路」的媽祖文化產業、從博特拉大學中文課程看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以及馬華文學與其他文學關係史等問題進入了深入積極的探討。
安煥然教授從滿剌加(馬六甲王朝)對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探析中華朝貢體制,強調軟實力需要有硬實力支持,才能發揮實質效應。韓晗副教授從「華夷風」這一概念出發,論述「馬華學」作為一個研究系統的可能性。洪麗芬教授則以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為例,對其資料進行描述和定性分析,探查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林志敏和葉秀清教授從自己師從於陸庭諭老師「馬來西亞教育史」教學出發,重新省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概念界定,進而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避免俯仰隨人的陋制,開創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新形勢。莊薏潔教授從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出發,以法國社會理論家布爾迪厄的「場域」(field)理論為視域,來觀察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具有民族寓言形式的創作之下,是如何透過族群關係的敘事來言說、詮釋與建構馬共歷史。
下半場發言由林志敏擔任主持人,範若蘭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潘碧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樹枝、韓晗,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建紅、金美以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李保康等六位學者,大家圍繞馬華作家林連玉的古體詩詞創作、「馬華學」的建構路徑、馬來西亞檳城閩粵華人的田野調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以及當地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等馬華文化研究各問題進行探討,現場氣氛活躍。
潘碧華副教授通過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林連玉先生文學創作的研究,展現出一個既堅強又溫情的知識分子形象。李樹枝助理教授透過女性、女性身體、創傷以及種族政治這四項視角辨析文學敘事並指出其背後的意涵。謝雅卉副教授探討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品牌發展模式,同時梳理了東南亞媽祖廟品牌,對內積極建立東南亞媽祖文化品牌核心內涵,對外推廣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的可行性發展方向。王建紅教授從華人社區談起,闡述了華人社區對中國原鄉故裡的宗族組織、民間神祇以及建築群落等日常生活空間的「複製」,中華習俗及其價值習得使華裔幼童華人身份獲得真實感,以及祭祀儀式、口述歷史等,促進了文化意義的再生產,讓華裔幼童華人身份認同感得到延續。金美副教授則對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漢語方言及語言習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聯繫並對比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國家語文政策,探尋具有適應性和前瞻性的相應對策。李保康先生立足自己多年來華文教學經驗,聚焦獨立華文中學的華文教學,認為加強文化傳承的力度是讓華文獨立中學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
本次會議還專設青年學者論壇,盛靜擔任主持人,韓晗擔任評議人。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馬來亞大學、武漢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蔣明、黃薇妮、陳國偉、錢杉杉、白丹妮、袁敏棻等六位同學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了與馬華文化有關的若干重要學術問題,青年學者們前沿、開闊的學術視野將這一學術領域研究向縱深推進。
韓晗宣讀優秀論文名單並進行總結髮言。他表示,語言與教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承的重要脈絡與根基,各位專家學者從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切入,充分探討了其背後的族群認同和文化多元化問題,彰顯了學者們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本次會議是一次馬華文化研究的盛會。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馬華文化研究存在著「國外比國內熱鬧」的局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典範,馬來西亞華人作為「模範移民族群」,在民俗、文學、藝術與中醫藥等文化領域都有不凡建樹,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既應當對馬來西亞華人同胞保持最真誠的敬意,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與馬華學者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國內馬華文化研究的總體水平。
姓名:代晴 胡紫純 工作單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