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2020-12-0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成果選介 >> 學科成果 >> 政治學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潮國外政治學學科發展新特點》成果簡介

  2011年05月15日16:33  

  天津師範大學常士誾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潮,國外政治學學科發展新特點》(批准號為03BZZ010),最終成果為《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研究:民族與國家關係視閾》。課題組成員有:佟德志、龐金友、劉訓練、柴寶勇、李麗紅、劉嬋琪、祁晉文。

  多元文化主義是上世紀70年代初由加拿大發起並在西方得到廣泛響應的一種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的政策,此後,西方學者進一步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文化與政治理論。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當代西方有的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認為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有的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認為文化已經碎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群體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強調在西方憲政框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共存。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係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多元文化主義是隨著全球化的浪潮發展起來的,隨著西方內部原住民族和後來民族之間關係交往加深,隨著資本主義和現代化發展對少數民族文化及其生存基礎威脅的加劇,以及隨著外來移民群體越來越多地加入到西方社會而帶來的對西方傳統的一元價值觀和傳統的同化主義政的矛盾加深,多元文化主義越來越成為繼西方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群主義之後出現的新的政治思潮。這一思潮產生了諸多的思想家,如加拿大多元文化主義思想家金裡卡、泰勒、美國的多元文化主義者瑪麗·楊、英國的帕瑞克等,也產生了不同的多元文化主義政治思想流派,其中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保守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激進的多元文化主義構成了當代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思想流派。

  多元文化主義有不同的思想流派與學說主張,但總體上看,多元文化主義圍繞族群與國家關係提出一系列自己的政治主張。

  首先,多元文化主義把維護族群的集體權利作為了政治主張的基礎。在他們看來,所謂的集體一是國家以少數民族權利的名義,對不同少數民族文化採取特別的措施,給予他們以「特殊地位」,以「保護文化共同體免受不必要的解體。」另一方面,依照「集體權利」的許多定義,只有當一種措施明確規定了某一社群自身可以行使確定的某些權力時,才可以把它視為一項集體權利。

  多元文化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個人本位政治觀。多元文化主義代表人物瑪麗·楊認為,自由主義的平等公民觀是一種同化論理想。它將社會成員當成同質性社會成員,以相同的標準、原則和規定對待每一個人。自由主義的公民觀只看到了個人和國家這兩極。實際上,公民和國家之間還存在著一個中間地帶,它是由各種不同的群體,其中包括種族、民族、性別、年齡、宗教、文化等構成的特殊團體。個人是通過他所歸屬的群體,特別是族群而和國家發生關係的。因此,在社會中,個人首先面對的是族群而不是國家。因此,國家應該首先承認的是族群的地位,維護它們的權利。從這種立場出發,多元文化主義者提出了差異公民的概念,也就是主張自由主義政府不但基於個人立場保障每一個公民平等權利,而且為了承認和包容少數族群和團體的特殊認同和需求,賦予這些族群和文化以少數人權利。

  其次,多元文化主義強調了族群認同的重要地位。多元文化主義代表人物格雷澤指出,作為一定的少數人族群的集體身份首先來源於具有共同的生物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族群的性質或特徵,產生了對語言、文化、經濟利益上的認同,以及「共同的身份」。作為族群中的成員通過這種身份,不僅分享著來自族群的共同的觀點與情感,而且通過對族群文化與價值的接受,獲得了解釋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在這裡,一定族群所形成的文化結構構成了成員對生活意義的理解,也構成了成員思想價值的局限。以此為基礎,族群成員在長期的族群文化影響中,形成了對族群身份的認同。在這一過程中,成員與自己所屬的族群相同一,有效了保證了族群的團結;同時這種認同又構成了一種所謂「拒斥的認同」,以它作為一種「集體的抵抗力量以對抗無法承受的壓迫。」當著民族群體受到來自社會與政府的不公正對待時,這種集體的認同「起到了動員個體在一般的社會情景中活動的作用,幫助設定了我們的需求、欲望以及實現它們的途徑,形成了突出表現在自我表現認同的強烈的情感依附。

  再次,多元文化主義主張加強族群教育。由於多元文化主義主張集體身份和認同,並試圖以此獲得國家政治生活的起碼尊重與承認。為了有效地維護這種認同,族群政治的維護者主張加強民族教育。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民族教育,使兒童從小就接受民族的文化價值,民族所需要的人性以及對人生意義的理解。在民族的教育中,民族的語言、民族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民族的歷史將是最好的教材。他通過學校的教育潛移默化地深入到兒童的內心世界,使之逐漸成為民族成員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部分。族群政治維護者也主張開辦民族語言學校,「在公共場所使用自己的語言,擁有合適的媒體渠道,希望能夠在他們協力建立的社會課程與敘事中得到認識與肯定」。他們反對單語制,要求建立雙語或多語制,從制度上和法律上為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運用上提供一個合法空間,使少數族群的語言權利和多數群體的語言權利平起平坐。

  最後,多元文化主義提出了比例代表制思想。當代自由主義者曾把一人一票作為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則,在民主政治生活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主張。對此,族群政治的維護者金利卡認為,近代民主政治通過人們的政治競爭,獲得多數決定而形成最終決策,然而,這樣一種機制並不能實現民主政治的合法性。因為,它所產生的結果只能是贏者說話算數,少數人或少數民族被排除在制度之外。族群權利的維護者贊成採取團體代表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通過提供公共資助、保障政治團體中的代表地位,賦予其在涉及一個組織的利益上投票的權利。也即是通過給予那些處於邊緣和被壓迫地位的組織提供制度措施,使其獲得更多的政治參與機會,幫助那些在政治上處於不利地位或處於被壓迫地位的組織或集團都能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以實現政治上的整合。

  多元文化主義以族群權利為基礎,圍繞族群與國家關係提出的政治主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在實踐上,多元文化主義促進了西方國家由以同化主義為導向的民族文化政策向承認並保護多元文化為導向的政策的轉變;促進了公民制度的變革和民主政治的發展;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衝突,促進了社會與文化的和睦發展。從理論上看,多元文化主義促進了協商民主理論的產生,豐富了公民權利理論,促進了對國家的重新認識,彰顯了族際政治與跨民族政治研究的重要性,暴露了西方自由與民主思想的局限。它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與理論,如認同、承認的政治、族群權利等在當代政治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大大開闊了政治學研究的領域。

  但多元文化主義本身也存在著某種局限,多元文化主義是建立在多差異權利追求基礎上的。在這種理論中,對「分」與「多元」的強調,所採取的先「分」而後「合」的社會整合思路,以及依靠政治多元和形式上的平等整合不同族群的制度性措施,都極易導致族群的封閉和排外,對社會與政治整合帶來不利的影響。

  由於多元文化主義具有上述的局限,決定了多元文化主義並非像某些學者提出的,具有「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價值」。在當代中國民族政治的建設上,既要承認不同民族與文化存在的差異性,同時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引導;在處理民族文化與國家認同上不僅要尊重差異,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包容多樣性,而且要把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繫、彼此依賴、互助共贏等實質性問題作為政治整合的重要內容,也就是在多民族國家中,不僅要發展不同民族之間形式上的交互關係,而且也要發展不同民族之間實質上的相互依存關係,這是實現文化多元政治一體的關鍵。

(責任編輯:陳葉軍)

相關焦點

  • 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當代西方的理論效應及其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與價值性的關係問題,是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反覆探討卻又沒法科學解決的理論問題。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不僅重視對馬克思哲學本質和功能的探討,而且也注重從哲學本體論的維度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及其對實現當代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影響。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蔡拓 汪家銳:全球世界主義秩序理論:吉登斯的世界主義思想探析
    一、對現代性理論的反思與重構現代性是吉登斯持續關注的話題,在其學術思想發展中居於核心地位,而他對古典現代性理論的反思則起到一種基礎性作用。 鑑於現代性思想在吉登斯世界主義思想構建中的重要性,再加上他深刻認識到古典社會理論思想家所言之現代社會就是民族國家, 因而回顧其對古典現代性理論的反思顯然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世界主義思想。
  • 跨文化詩學:族群混雜與身份跨界的理論圖式
    跨文化詩學聚焦於文化、族群和身份的混雜性, 關注邊界、荒界與跨界問題, 開啟了特殊的學術空間, 豐富了後殖民批評、女性主義和帝國研究的思想視野, 尤其對族群混雜、身份跨界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 關凱:超越文明衝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如果沒有一種新的思想資源以緩解這種潛在的文明衝突格局,人類世界前景堪憂,而這種新的思想資源需要包含對啟蒙思想中的西方中心主義的反思和批判,特別是其中的"一神論影子"。"跨文化"視角雖然最初只是一些歐洲知識分子建立多元文化社會的思想見解,但它無疑是一種具有深邃潛力的理論工具,可以擺脫各種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超越"一神論"思維模式,服務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各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者也都在調查、研究、討論人口遷移後對社會的衝擊,不同宗教之間如何和平共處,不同的種族-族群關係應當如何協調,而且從「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族群」與「多元主義」的角度來探討當前和未來多族群國家應當如何引導族群關係和不同宗教群體和諧相處的思路、制度與政策。
  • 民粹主義還是保守主義:論西方知識界解釋川普現象的誤區
    民粹主義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學術界在對民粹主義的研究中,大體形成了關於民粹主義基本內涵的共識,直到20世紀90年代,這方面並沒有原則性的分歧。但是,當西方學者將川普現象納入民粹主義範疇的時候,就不得不一方面對川普的思想進行曲解,另一方面對民粹主義內涵進行修改。他們所做的,實際上是削足適履,為川普量身定做了民粹主義概念。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主義的衝擊下,美國白人至上主義、歐洲極右翼民粹主義將種族性民族主義推向高潮,2017年美國夏洛茨維爾市發生的種族主義騷亂既是美國始終未解的種族衝突的延續,也是全球化衍生的經濟焦慮與文化焦慮共同作用的結果,「長期困擾歐洲國家的難民危機也使得歐洲本土白人族群訴諸種族主義話語,以表達他們對多元文化主義移民政策的不滿情緒。」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一些學者試圖從民族學的視野審視東南亞華人族群,分析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共同特點,體察東南亞華人族群的內部差異,進而比較東南亞華人族群與歐美華人族群的異同,並探討形成其差異的原因。  在分析東南亞一些國家民族矛盾突出的同時,學者們也在探討實現民族和睦的成功之道。有學者認為,新加坡便是在多元包容中繁榮發展的範例。
  • 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西方民族-國家建構的過程遠未完成
    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郝時遠表示,20世紀中葉以來,多元文化主義在西方發達國家蔚然成風,並廣泛地影響到眾多發展中國家,成為政治開明、社會包容、人權保障的重要標誌。郝時遠說,21世紀以來,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批評之聲,伴隨著移民、宗教、種族、民族問題而攀升,引發了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政治實踐的種種悖論,開放的多元文化主義理念與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在西方發達國家展開了新一輪的較量。
  • 麻國慶:明確的民族與曖昧的族群
    隨著西學東漸,當基於西方社會經驗建構的「民族」概念及相關理論與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發生對照乃至衝突時,中國人對「民族」及其相關理論涵義的理解、詮釋與實踐本身又成了一套複雜的社會思潮和歷史事實,令漢語學術界更加難以把握對「民族」的研究。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而國家的統一併非當然之事,國家內部的衝突與分裂往往也不僅是少數別有用心之人興風作浪的結果。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大體說來,西式民族國家是通過訴諸強力以及資本擴張而不斷形成和鞏固的國家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支配性的政治思想資源是圍繞啟蒙而展開的對抗性的和解放的政治思想,為應對當代日益嚴峻的族群問題及其社會政治問題,晚近以來西方一些社會政治理論家如吉登斯、哈貝馬斯等,提出了回復或重構生活政治概念。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摘要:20世紀90年代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出現的重大變革對西方邊界研究造成了巨大衝擊,由此興起的批判邊界研究在「流動」概念的基礎上發展出「生命政治邊界」的理論取向,開創了全球化時代邊界研究的新路徑,繼而確立了民族志在邊界研究中的方法論地位。
  • 國家認同的規範之維
    這種認同性危機既可以是直接指向共同體的、體現族群關係的、文化先賦予性的認同危機;也可以是針對國家權力安排的、作為公民個體的、政治選擇性的認同危機。不管是何種維度的認同性危機,都無法使國家免於失序、混亂甚至分裂之憂。也正因為這樣,派伊指出認同性危機是現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危機」[5]。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摘要】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圍繞幾個基礎理論問題,出現「三重回歸」現象,即辯證唯物主義回歸、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回歸、新共產主義理想回歸。我們應及時、準確並系統地觀察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向,這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他將對社會結構與文化的思考延伸至族群研究領域,認為社會的邊界並不一定總和文化的邊界相一致,擁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並不意味著它們必然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社會體系;諸如語言、服飾和儀式這些文化特徵可能只是某個範圍廣泛的結構體系中不同部分的符號標籤。在其經典著作《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對克欽社會結構的一項研究》中,利奇以動態平衡的「鐘擺模式」挑戰了以往族群研究中認為族群是某種客觀靜態之文化現象的陳舊理論。
  • 全球國際關係學與中國國際關係理論
    儘管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並非完全不存在,但是由於西方已經佔據了學科話語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其他地區或是其他文化中產生的理論不是被壓制就是被視為非理論。其三,需要鼓勵非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並展開和西方主流理論之間的對話。該項目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呼應和反映世界範圍的全球化要求,才能產生尊重多元實踐和不同歷史與文化的國際關係理論。
  • 戴維·米勒多元社會正義思想研究
    【關鍵詞】社會正義 多元正義 需要 應得 平等【中圖分類號】B506         【文獻標識碼】A自文明社會以來,人類對正義思想的探求及追尋從未停止,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嚮往提供了這種追尋的強大動力,社會正義問題構成了當代政治哲學最核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