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族群的邊界與民族的發明
作者=鄭非一當我讀完蒂莫西·施奈德的新書,我覺得書名絕對有誤,與其說是《民族的重建》,不如說是「民族的發明」更為妥當。如此以上種種,都能顯示出這些現代民族之間交互交錯的親緣關係。二看這本書的時候,無時無刻不讓我聯想起弗裡德裡克·巴斯的「族群邊界論」。這個可能需要解釋一下:在過去,人們一般認為族群有一些客觀實在的基礎,但是到了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後,這種客觀實在論就受到了多方的批評。
-
衣索比亞又起戰火,優待少數民族權利與艱難的族群聯邦制度
一、族群聯邦制度表達了對衣索比亞各個族群的尊重及其文化的保護首先,憲法的序言以「我們,衣索比亞各種族、各民族全體人民,莊嚴宣布」作為開篇句,明確表達了對各族群主人翁地位的承認。衣索比亞憲法承認的族群80多個,人口最多的是奧羅莫族,人口有幾千萬,而最小的族群只有幾十人。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歷史地看,種族和族群動員被認為是前現代共同體中作為共同紐帶的原始情感的結果,族群民族主義在民族國家框架中代表的是一種基於情感與文化聯繫的族群紐帶,它也常常突破現有的國家領土和制度框架的約束而獨立發展。公民民族主義則可稱為民族國家的民族主義,體現了一種基於利益和政治聯繫的共同紐帶,民族在此意義上被設定為與國家的制度性和領土性框架聯繫在一起的國族概念。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民族與族群」關係在東南亞各國「苗人」群體的呈現 在西方語境下,關於「民族」的概念,其本身的敘述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即人——種族——民族——族群。民族指稱的人類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因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加上政府,就是國家。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民族國家的核心當然不是國家,而是民族(nation)。儘管在中文語境中,「民族」的含義同族群(ethnos)非常相近(正是這種表面的相近導致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誤解和混淆),但實際上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因為族群是自然形成的共同體,而民族則是人為的和理性建構的產物。用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那句流行的行話說,民族是一種「想像的共同體」。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是否應該把ethnic group 譯做族群? 族群這個概念究竟是比民族大還是比民族小?「族群」是否僅是次於「民族」的族體, 或是否只是一個民族內部的支系?是否應該把ethnic group 譯做民族, 或是否應該把我國的「56 個民族」改稱為「56 個族群」?等等一系列相牽連的問題。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此次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分論壇的設立主要是出於兩點考慮。第一,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充滿了各種矛盾與衝突,其中許多國際與地區衝突都與宗教、民族-族群密切相關。目前,國際上的族群衝突和宗教衝突到達了一個新的階段,學者理應對此進行新的反思。
-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 文化邊界 族群認同——— 《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對彝族支系他留人聚落的歷史人類學考察》簡介楊曉雯 一、內容摘要 本文對生活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六德鄉的彝族支系他留人的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的關係進行了考察。
-
族群流動與社會平衡:馬鬃山在河西走廊多民族分布中的意義
這些區域在其遷入前是蒙古族、藏族、裕固族的遊牧區和漢回兩族的農耕區,哈薩克族的嵌入打破了河西地區原有的民族居住格局和這種民族居住格局中各民族的互動模式」。大量的哈薩克民眾進入河西走廊之後沒有屬於自己的草場,只能在其他民族的草場進行放牧,不同民族之間難免出現紛爭與衝突。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吉登斯明確將生活政治與解放政治區別開來,強調生活政治的微觀性質,強調其晚期現代性的屬性。吉登斯認為:「生活政治是一種由反思調動起來的秩序,這就是晚期現代性的系統,它在個體和集體的層面上都已經極端地改變了社會生活的存在性參量。」①「生活政治並不主要關涉為了使我們做出選擇而使我們獲得自由的那些條件;這只是一種選擇的政治。解放政治是一種生活機遇的政治,而生活政治便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政治。」
-
公方彬:國慶彰顯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人民網北京10月1日電 (萬鵬)國務院30日晚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慶招待會,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國務院發表重要講話。
-
跨界族群音樂文化研究與身份認同
①作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體系的子項之一,中國少數民族暨跨界族群音樂文化亦呈現為一張文化身份認同之網,並且攜帶著自己的編碼程序和表述方式。關於民族,「許多學者認為『民族』(nation)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構建的,是在政治權力的推動和保障下構建的。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國家就沒有民族。③可見,在跨界族群音樂的文化認同研究裡,「國家建構」「民族建構」和「族群」(ethnic group)「宗教」「區域」等,是涉及基本分析思維和身份認同階序的幾個比較重要的概念。「民族」與「族群」是兩個有必要加以明確區分和加強認識的重要概念。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另一方面,依照「集體權利」的許多定義,只有當一種措施明確規定了某一社群自身可以行使確定的某些權力時,才可以把它視為一項集體權利。 多元文化主義反對自由主義個人本位政治觀。多元文化主義代表人物瑪麗·楊認為,自由主義的平等公民觀是一種同化論理想。它將社會成員當成同質性社會成員,以相同的標準、原則和規定對待每一個人。自由主義的公民觀只看到了個人和國家這兩極。
-
這3大星座女,同時和多個男生曖昧,就是不明確表態
說起感情這件事情,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應該認真對待,畢竟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每個人都要好好珍惜那個對的人,不僅如此,選擇一個合適的人選就一定要好好把握機會,好好珍惜,認真對待這段感情,但是大家不難發現我們生活當中,有這麼幾大星座女對待感情含糊不清,和多個男人同時搞曖昧,就是不給人一個明確的答覆,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郝亞明:國家認同中的族群不對稱研究述評 2019年07月12日 09:10 來源:《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 作者:郝亞明 字號 關鍵詞: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族群不對稱;社會支配論;民族平等
-
溯源研究與邊緣理論,哪個能更好的解釋族群的發展
「溯源研究」並不能解答民族的本質:首先,共同的體質、語言、文化特徵等既不是族群或民族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有許多民族說同一種語言、也有同一民族說多種語言,用同一種陶器的可能屬於不同族群、同一族群的分支也不一定能找到同樣的考古材料,因此不能以客觀的語言、體質、物質文化等特徵追溯民族的源頭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日前,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在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舉行了專題研討會,將審視的目光聚焦於東南亞民族關係。 參加此次研討的專家學者常稱東南亞為「世界民族實驗室」。生態環境、族源、跨界民族、宗教信仰、經濟發展、毒品生產、冷戰陰影及大國影響等因素都在盤根錯節地影響著這一地區的民族關係。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族群自然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
-
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
馬戎 熊文釗|文 編者按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在民族社會學、區域發展及民族關係方面有著深入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是法治政府與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非常深刻的研究。本文為3月13日作者在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社等主辦的《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講座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 馬戎:中國民族政策應做重大調整
-
何故為敵:差異性必然引發族群衝突嗎?
儘管我們已經不會再公然宣稱「某個民族必然比其他民族文明(或野蠻)」之類的種族主義觀點,但也仍然經常可以從大眾媒體中獲得這樣的信息:某某地區的民族(族群)衝突是因為各民族間語言、信仰、習俗不同,加之一定的歷史性原因,所以民族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當「文明衝突論」被意識形態簡單化之後,就更讓人們覺得文化的差異必然導致衝突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