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2020-12-05 勝軍聊歷史

華人能否順利地保持自己的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種保持對於族群關係的發展起一種怎樣的作用。政府制定對華人的政策、主體社會對華人的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華人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華人保持自己的文化也只有遵循一定的法則才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平等應是處理族群關係的一個原則

一方面,華族與當地其他民族之間應當遵循其自然、和諧發展的規律。歷史上的「峇峇」、「土生華人」、「明香」和「華菲混血兒」等的形成即是族群之間自然融合的表徵,說明了這種和諧發展的可行性及其深遠意義。華族,要正確地看待自己,既不要自卑自賤,也不要自高自大,任何「文化沙文主義」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土著民族也要摒棄偏見,客觀、公允地評價華族對當地社會發展的貢獻,不要由於文化的或經濟的自卑而轉為對華族的歧視。在印度尼西亞,有一種觀點認為:「印尼民族現在在經濟發展中,必須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把『原住民』支那化,即教育他們改變他們的文化態度(農業、文化)……」 這裡,不乏對華人的偏見,如稱華人為支那人,但它也說明民族之間更多的是需要彼此的切近了解和吸取對方的長處,而不是盲目的排斥。

另一方面,或許更重要的是,政府應當在當地積極地創造一個有利於各民族共同繁榮與發展的環境,平等地對待境內的所有民族,無論其大小。在此,我們不贊同同化是解決華人問題唯一的也是最理想的途徑之說。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每個民族都有保存自己文化的權利;從實際來看,同化作為一種政策都帶有強迫的性質,而一旦這種同化的出發點是建立在對華人的錯誤認識之上,則同化必然具有歧視的色彩。

平等的民族政策實際上就是一個多元文化政策的問題。文化的多元有兩種情形,一是多元文化並存,誰也不統屬誰,文化也無高低之分;二是國家文化下的多元文化,即有限的多元。目前,在東南亞,不管是事實上的多元文化還是口頭標榜的多元文化,基本上都屬於後者的範圍。

新加坡的國家文化就是要塑造具有共同理想的新加坡人的形象,這種國家文化包容了華族文化、馬來族文化和印度族文化。馬來西亞的國家文化則與新加坡的國家文化不太一樣,這主要表現在,前者排斥華人文化的,它是以馬來文化為國家主體文化的,即所謂「必須以本地原有人民的文化為基礎」,並要求其他文化的服從,盡力縮小其他文化對各自族群的影響力。

1982年5月6日,馬來西亞霹靂中華大會堂向國家文化、青年及體育部提交的塑造「國家文化」《意見書》是關於「國家文化」的一份頗具典型意義的文件。該《意見書》指出:「我國是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國家,在塑造國家文化方面,應以瑞士為例,堅持多元化原則,貫徹各民族同等對待的精神,將現階段各族文化互相糅合,互相融化,形成一種融匯各民族文化優點,別具風格的國家文化。」

換言之,「現有的各族文化都是『國家文化』的組成部分」 ,即國家文化應包容華人文化的精華。馬來西亞華人這份聲明也可以說是東南亞華人(具有種族與文化上華人意識的華人)對於「國家文化」的基本態度,它反映了華人對自己文化越來越理性的認識。可以想像,如果華人文化成為「國家文化」的一部分,保持這種文化的道路也就要相對平坦多了。應當承認,華人文化的保持具有豐富當地民族或國家文化,促進民族平等與理性的發展等作用。

相關焦點

  • 馬戎:「文化化」族群關係
    費孝通教授亦特別指出,「在看到漢族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時,不應忽視漢族也不斷給其他民族輸出新的血液。從生物基礎,或所謂『血統』上講,可以說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經常在發生混合、交雜的作用,沒有哪一個民族在血統上可以說是『純種』」。
  • 當代西方多元文化主義思想中的族群與國家關係理論研究
    什麼是多元文化主義,當代西方有的從國際政治的角度解釋,認為世界上的不同文化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有的從後現代主義的角度解釋,認為文化已經碎片化,不同的文化價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不同的價值群體應該是平等的,共存的;不過嚴格意義上的多元文化主義主要強調在西方憲政框架內不同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共存。因此,族群與國家的關係構成了這種多元文化主義研究的交點。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當今時代,沒有一個主權國家否認自己是民族國家,或者否認民族主義原則在提供認同力量和統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畢竟「只有民族主義才能對外確定國家的邊界,對內尋求對國家的認同」,⑤對於國家與公民的關係來說,民族主義可以幫助說服公眾對國家忠誠和為國犧牲。
  • 稀土廢水處理應遵循的原則
    【學員問題】稀土廢水處理應遵循的原則?  【解答】  稀土廢水處理應遵循以下原則:  ①選擇的處理方法,其工藝技術穩定可靠,先進合理,處理效果好,作業方便,技術指標高。  ②選用的各種設備簡單合理,製造容易,維修方便。  ③最終排放的廢水要確保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的要求。
  • 民法典物權編:物權平等保護原則
    專欄《民法典(物權編)》第2章 物權平等保護原則《民法典》第207條 【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平等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一、物權平等保護原則分析民事活動中,所有民事主體地位平等,那麼物的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既物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都受到法律平等保護,他人或組織不得侵犯。
  • 海外族群衝突 | 文化國家還是政治國家?
    如何理解那些在制度上、行動中失敗或成功的海外族群政治案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思想市場欄目特別邀請了上海政法學院族群政治研究小組研究員鄭非為我們撰文講述「海外族群衝突」。        當一個國家是由多元成分組成(或由內部衍生,或由徵服、合併而來)時,對該國政府來說,如何處理這些異己成分,始終是一個政治難題。
  • 審視東南亞民族關係
    當今世界愈見凸顯的民族問題對冷戰後的國際關係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在有著約5億人口的東南亞11國中,生活著約300個民族。東南亞各國間及國家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導致該地區成為世界民族矛盾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 民法典小課堂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是什麼?
    民法典小課堂 |《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是什麼?、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和綠色原則等基本原則。《民法典》中的平等原則是什麼?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第十四條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
  • 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
    馬戎 熊文釗|文  編者按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馬戎,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前任系主任、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前任所長,在民族社會學、區域發展及民族關係方面有著深入研究。本文為3月13日作者在北京大學人大與議會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法學社等主辦的《轉型時期的族群關係》講座上的發言,題目為編者所加。  馬戎:中國民族政策應做重大調整
  • 「人人生而平等」是誰的平等?
    [摘要]從《獨立宣言》的意圖和文本來看,「人人生而平等」指的都不應是個人的平等。同時,早期移民中有不少是與英國貿易公司籤訂了契約而來,是一種商業性移民,因而居民與殖民地之間有著類似於股東與股份公司的關係,那麼一人一票的政治平等(主要體現在市鎮議會中)也是自然而然的結果了。因而,在託克維爾這樣的歐洲貴族看來,北美是一個平等的世界。殖民地人民當然也會意識到這一點,他們對平等沒有很迫切的訴求。但是,獨立運動引發了平等的意識。
  • 海峽兩岸均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 今年11月,是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問題達成共識8周年。8月27日,海協負責人發表談話,指出這份「結論」確認「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明確這一點,對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表明,在事務性商談中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已成為海峽兩岸的共識」;同時,針對臺「國統會」的「結論」中祖國大陸方面不同意的內容,海協負責人也明確表示:「我會不同意臺灣有關方面對『一個中國』涵義的理解。
  • 族群性的文化內涵——民族關係研究的重要方面
    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民族關係委員會所採用的族群定義是族群性理論引起社會科學家的注意,是在上世紀60年代。它突出了多民族地區國家構建問題。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於分析族群性問題有著獨特的貢獻,在當前研究的問題中,分析族群性的文化內涵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研究族群性的文化內涵非常重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它可能是明晰族群性和社會分層二者相互關係的最好方法。
  • 21世紀的族群政治:議題、理論與制度
    現有研究文獻還認為,除了族群分化指數,不同族群集團的聚居結構或混居結構、較平等的關係或較不平等的關係、歷史上的合作模式或衝突模式等,都會影響到今天的族群政治或族群衝突爆發的可能性。比如,尼爾斯·B.魏德曼(Nils B.
  • 中華民族族群實踐中的生活政治智慧
    溫和的生活政治智慧蘊含著一種普遍化的人道主義及其生命關懷,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其設定了一種不同族群在原則上均可以溝通的價值。事實上,不同的文明傳統得以傳承,其背後均存在著一種普遍的人性設定,基於如此設定,一個群族應當在可能的交往活動中與任何其他的族群溝通。
  • 夫妻平等的真正含義是什麼?99%的人說不出來
    夫妻平等是對夫妻在家庭中的地位的規定。夫妻我國《婚姻法》中規定的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的原則,從以下3個方面理解:1、規定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是作為夫妻關係總的原則,是確定夫妻各項權利義務的基礎,不是夫妻在家庭中具體權利義務的規定
  • 吳增定 | 現代民族國家的內在矛盾與族群認同
    通過對宗教問題的處理,現代民族國家確立了它的基本原則,即國家與社會(或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分離。從效果上看,這一原則似乎並非完全沒有成功和可取之處,至少它在表面上緩和了當時歐洲世界的宗教衝突。隨著現代啟蒙運動的興起,宗教歧視、宗教迫害和宗教衝突更是大大地減少。
  • 許川:臺灣人的族群認同及其異化邏輯
    族群意識「為人我之別的感情因素提供價值基礎,並在與別人接觸的過程中形成相當程度的冷酷與暴力」,其導生於族群之間的差異乃至區隔,是由其群體記憶和群體文化等所形塑出來的社會認知特別是政治認知。美國著名政治學家派伊就曾指出:「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家,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家。」某種程度上,族群意識的異質性是社會對立甚至撕裂的根源。
  • 蘭克的世界史理念及實踐
    從1736年起,英國史學界推出了60多卷本以各民族史為單位的世界史巨著,徹底改變了歐洲學術界以往受《聖經》影響的狹隘的世界史觀念。德國學者紛紛效仿,並試圖超越這部巨著。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便是,英國史學界的世界史著作雖然幾乎涉及世界各民族的歷史,但缺乏內在的聯繫性與系統性,只能算是一部各民族歷史的彙編,而從康德到費希特再到黑格爾,德國哲學家都提出自己的世界史體系。
  • 李立新丨獨立與平等:婚姻家庭立法對女性發展的平衡支撐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具化夫妻共同財產平等處理權《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17條對婚姻法第17條關於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的平等處理權作了解釋,強調夫妻在處理共同財產上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處理夫妻共同財產的,任何一方均有權決定,雙方應平等協商,取得一致意見。他人有理由相信其為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為由對抗善意第三人。
  • 「民族」「族群」概念下的東南亞「苗人」問題
    「民族與族群」關係在東南亞各國「苗人」群體的呈現  在西方語境下,關於「民族」的概念,其本身的敘述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即人——種族——民族——族群。民族指稱的人類共同體往往同時包含著人口及其傳統居住地,即「人和地域」這兩種因素。這兩種要素如果加上政府,就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