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華文文學的世界視野

2021-01-11 人民網

作為世界華文文學版圖中的重鎮,北美華文文學創作極為興盛。

北美華人作家隊伍,前期主要由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和移民組成,現今則以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大陸新移民為主。耕耘多年的作家,有嚴歌苓、張翎、劉荒田、張鳳、黃宗之、葉周、江嵐、薛海翔等,新生代作家如伍綺詩、二湘等,他們的創作同樣值得期待。

縱觀這些作家的創作,可以發現兩個特點:在文化內涵層面,北美華文文學通過對文化、族群和性別等問題的思考,在身份認同等議題上進行了敏銳探索;在文學性層面,他們延展舊有「中國敘事」的同時,吸納域外文學的創作思路,逐漸建立起華人敘事的世界性視野。

對文化、族群、性別議題的反思

海外華人作家,處於文化交界地帶。這一特殊的境況使他們擁有跨文化的優勢,也面臨著邊緣化的困擾。對此,華人作家有清醒的認識。

劉荒田對海外華文文學的邊緣化處境作了冷靜分析,他期望的是真正有分量的新移民文學,希望這些特殊身份的作家能夠寫出展現公民社會全景、描述移民苦難歷史、揭示文化融匯底蘊的厚重作品。

黃宗之同樣意識到新移民作家面對的歷史挑戰。他認為,文學創作上,要突破過去創作主題的瓶頸;文化交往上,應積極展開與國內外主流文化的對話;創作心理上,要從既不屬於原鄉也不屬於異鄉的窘迫疏離狀態中走出來,大踏步向融合的方向邁進。與之相近,海雲用「融入」和「包容」來描述海外華文文學的時代主題,其中包含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和融合、移民作家生命體驗的再反思等內容。

海外華人的寫作,總體上處在蓄勢開新的轉折階段。北美華人作家的思考和創作,顯示出內在的潛能和活力。在他們筆下,文化、族群和性別等議題受到特別關注。

在文化議題方面,北美華人作家著眼於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對話,建構起跨文化的身份和視角。劉荒田的散文寫作,以小品看眾生萬象,經年積累,蔚為大觀。最初,他受木心、余光中、吳魯芹、喻麗清和邵燕祥啟發,在歐美經典作家中則特別受惠於羅曼·羅蘭、紀伯倫。接觸到王鼎鈞的散文後,他在文學觀和世界觀方面成熟起來。他評價王鼎鈞:畢生奉獻於文學、自甘淡泊、有宗教情懷,實則也是對自己的勉勵。在身份認同上,劉荒田也初步完成蛻變,自稱為「亦東亦西」的「異類」。

張鳳的學術隨筆,試圖架起華文文學與西方主流學界的橋梁。她所勾勒的北美漢學家群像,從清末民初的戈鯤化、趙元任、裘開明等,到戰後的張愛玲、夏志清、葉嘉瑩、孫康宜、張光直、傅偉勳和杜維明等。通過這些知識人的跨文化生存體驗,張鳳觸及傳統文化的回歸、文化中國的追尋等論題。這些來自中國的文人學者,憑藉其在北美學界所佔據的位置,在中西文化交往中發出了學術上的強音。

在族群和性別議題方面,北美華人作家的觀察極為敏銳,觸及到不同文化境況中弱勢族群的生存難題。嚴歌苓以塑造女性形象著稱,在她筆下的一系列角色,如小漁、扶桑和王葡萄等人身上,滲透著華人女性的生命哲學。這些天真純樸又流光溢彩的女性,與西方女權主義倡導的「第二性」不同,凸顯的是東方女性的大愛和無私。嚴歌苓的寫作,由此跳出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等創作思潮對華人寫作的約束,走向原生態的、具有歷史感的廣闊天地。

年輕一代的華人作家,則以銳利的種族和性別反思,受到文壇矚目。伍綺詩於2014年出版的《無聲告白》描述了一個華裔女生的成長悲劇,穿透人生,刺痛人心,受到歐美媒體追捧,成為當年文學出版領域的一匹黑馬。該書封面銘刻著作者的人生宣言:「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但對於華人移民來說,這種自我的尋找何其艱難。成長於混血家庭的孩子莉迪亞,從一開始就不得不陷身於種族和性別造成的牢籠,並最終被外界的期盼所壓垮。莉迪亞的悲劇,乃是弱勢族群的一次生命控訴。與這些議題相關的作品,還有傅金的《今日為男》、王葦柯的《中國女孩》等。這一系列作家作品的出現,預示著北美華人文學新生代的登場。

深度挖掘普遍性文學主題

華人文學敘事的世界性特質,包含兩方面內容:其一是從海外視角講述中國和華人故事,拓展了題材的內涵和外延;其二是關於普遍性主題的思考,在移民與流散、戰爭與災難、人性與靈性、時間與空間等議題上作深度挖掘。二者相互關聯,不可分割。

在北美華人作家中,哈金是自覺思考流散問題的一位。他的第一本評論集《在他鄉寫作》,收錄了2006年在美國萊斯大學發表的3篇演講。其中講述了俄國流散者身處文化夾縫之中的兩難處境,他們懷念故鄉,卻不得不設法在移居地生存下去。生於中國東北的哈金,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他對閾限空間的感受,與俄羅斯流散者有相通之處;同時,作為華人流散作家,他傳達出的是與俄羅斯流散者有別的觀察和體驗。在關於中國故土生活的描寫中,哈金傾向於超越政治、地域和文化的藩籬,關注普遍性的生存困境;以移民為題材的小說直面移民生活困擾,剖析了追求自由的失落、無奈及其需要付出的代價。

陳河對於戰爭題材的鐘愛,源於個人經驗。他的寫作視角、戰爭史觀,具有個性化的特徵和文明反思的深度。

張翎對戰爭的描寫,則從災難的視角切入。這與她聽力康復師的職業有很大關係。她對「災難與人性」的主題有強烈的好奇,並由此展開人性、創傷、救贖等一系列話題。

在對人性的挖掘上,如果說李彥試圖高揚人性的理想主義旗幟,那麼陳謙更願意描摹高科技時代人性的複雜。李彥的《紅浮萍》以自敘傳的形式,書寫一個家族三代女性的生命歷程。她們以其抱樸含真的品質直面蕭瑟飄零的命運,成為坎坷時代的精神象徵。延續這種精神氣質,她的非虛構作品《尺素天涯——白求恩最後的情書及其他》圍繞白求恩的感情維度重新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國際主義戰士形象。

與之不同,陳謙的《無窮鏡》感興趣的是科技與人性的關係,由此帶出作家對人生的多元理解。在她看來,人生道路往往是外部世界無數鏡像的疊加,鏡像疊加後會生成何種新鏡像令人著迷。

施瑋關於靈性問題的思考,對症現代社會的生活空洞和信仰危機。雖然靈性本身有「不及物」的嫌疑,但隱含著作家對人生的期盼,那就是在平庸的生活表層之下潛藏著鮮活的靈魂。這一寫作路徑的提出,或許更大的價值在於中西兩種文化的精神相遇。施瑋發現,在中國古代的性靈論與西方基督教的靈性話語之間,有不可言說的共通之處。在這種文化相遇、精神對話的交集中,靈性寫作找到了生長的空間。

文學是時間的藝術,華人作家在時間問題上的探索體現出小說藝術上的匠心。嚴歌苓的《芳華》,著力點是對歷史記憶的敘述。對於其中「內在時間」的嵌入,論者作了精要分析,認為打破了線性歷史敘事的局限,以多元視角共建起了敘事時間鏈。陳河的《黑白電影裡的城市》,試圖捕捉「時光流逝的美感」。他受伍爾芙《時時刻刻》《到燈塔去》啟發,把3個層面的時間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小說的時間網絡。但體現陳河小說神髓的並不在這些表層技巧,而是如何打通時光的通道。在打通的那一刻,他捕捉到了內心「模糊的光芒」。正是在這裡,小說顯現出了與歷史相區別的特質。

對海外作家來說,對空間的處理也是一個挑戰。二湘的《暗湧》以命運為主題,講述時間的流逝,凸顯精神焦慮時代「無限的空」。引人注目的是小說中的空間感。作者以職場創業為基本架構,借人物的行蹤帶出喀布爾、矽谷、上海、深圳、衣索比亞等地域,涉及三大洲兩大洋,編織出全球化的空間網絡。為這些空間注入能量的,則是作者的記憶和對城市欲望的感受。更進一步,在這些表象背後,追問的是生命的真諦和苦難的意義。這一舉重若輕的處理方式,受加拿大作家麥可·翁達傑的《英國病人》的啟發,或可稱之為全球視野下的文學空間。

(責編:劉穎穎、丁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焦點

  • 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原標題: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中國經濟網2月27日訊 2月21日,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在舊金山華埠舉辦羊年春節聯歡會,來自舊金山灣區各地的70多位作家、畫家、書法藝術家、歌唱家、舞蹈家與會。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我們希望這個專題儘量開放、包容,既可以看到對新世紀20年文學的宏觀掃描、理論剖析,也可以看到以「關鍵詞」方式呈現的現象或事件梳理;既有對文學現場的整體描述,也深入具體研究領域;既可以一窺20年來文學作品內部質素的生成、更迭與確立,也可辨析文化思潮、市場媒介等外部因素與文學的交互共生;既自我梳理,也觀照他者,從中國當代文學延展至海外華文文學和世界文學,呈現全球化加速的時代,世界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與異同
  • 第三屆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詩情雅意與時代擔當
    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王偉表示:「我們之所以持續舉辦這個論壇,是基於海外華文文學繁榮發展的現實,是基於上海這座城市與海外華文文學特殊的淵源,是基於為上海文學的發展汲取更多啟迪和借鑑,也是基於推動中國文學日益走向世界的需要。」11月17日,由上海作家協會主辦,華語文學網和復旦大學華人文化文學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在上海作協開幕。
  • 北美華人文學論壇舊金山開幕 論跨語言創作
    (美國《僑報》/吳卓明 攝)   中國僑網5月1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由美國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會及南開大學主辦,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紅杉林雜誌社、北美洛杉磯作家協會、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和加拿大文化歷史學會聯辦的「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5月11日在舊金山總圖書館大禮堂舉行
  • 「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中國經濟網舊金山5月18日訊 為進一步促進東西方跨文化交流,專家學者作家海內外交流,2015年5月11日,在舊金山市立總圖書館舉辦了「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來自海內外包括中國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西安、吉林、廈門、廣州與韓國等地的專家學者,與北美華人作家等逾百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5月16日、18日在洛杉磯及溫哥華三地舉辦系列活動。
  • 少君:早期的華文網絡文學史
    這時各種各樣的中文作業系統湧現出來,我們可以直接在網絡上輸入和閱讀漢字了,華文電子刊物如雨後春筍,只要有中國留學生的高校、機構、甚至社區都創辦了自己的華文網絡雜誌,比如《新語絲》、《花招》、《楓華園》、《橄欖樹》、《威斯康星大學通訊》、《布法羅人》、《未名》……多得難以計數,那時的創作很活躍,佳作頻出,可以說是北美華文網絡文學的黃金時代。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
  • 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原標題:科幻文學:基於現實的未來視野  科幻作家立足於當前社會的發展、科技水平,推導出未來社會的某種呈現狀態,並就人類的現存問題提出解決之道。科幻作家走在時代的前面,照亮未知、提出假設——甚至在若干年後會變成現實。
  • 紀錄片推薦:關於文學、數學等學科的紀錄片,拓寬孩子視野必備
    有人說,視野能決定人的成就,因為視野能掌握人看問題的大小,從而決定一個人的格局。怎麼才能拓寬孩子的視野呢,只能多接觸全方面的知識。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部紀錄片,包括多種學科的知識,不僅能讓孩子看到更神奇的世界,還能拓寬孩子的視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 新知華文書局根植加德滿都六年 成為尼泊爾傳播中國文化的使者
    2014年11月29日,中國「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新知集團來到尼泊爾加德滿都開設了華文書局。此後的六年中,新知集團華文書局根植在尼泊爾加德滿都,開始文化書籍的出口和傳播之旅。據尼泊爾新知書店負責人項平勇先生介紹,加德滿都華文書局位於卡瑪蒂區庫爾拉特納路31號,經營面積700平方米,圖書涉及教育、外文、文學、少兒等11個類別,品種容量3萬種,是尼泊爾目前最大的華文書局。
  • 張大春:莫言得獎實至名歸 見證文學內強悍的政治態度
    麥田發行人塗玉雲指出,從作品的成熟、題材的豐富多變,到作家本身的知名度與讀者的廣度,莫言堪稱華文文壇第一人。作家張大春特別指出,莫言的寫作形式與題材「不依附時潮」、其縱橫變化「超過時髦論述」,「見證文學內在真正強悍的政治態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與臺灣作家黃春明、張大春都有一段文學情緣。「他得獎實至名歸!」
  • 新視點:暢談新思交換新知 華文傳媒共譜和諧音
    中新社成都九月一日電 題:華文傳媒共譜和諧音  中新社記者 魏晞  兩年一屆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將在九月二日迎來第四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論壇首次在世界華文傳媒領域大聲倡導「和諧」,所談將圍繞「華文傳媒與和諧世界」主題,希望此後華文媒體表達的不僅是華人聲音,更是和諧之聲。  此前,已有各家選送的七十多篇、三十七萬字論文集結成冊,為論壇預熱。如何構建「和諧僑社」、「和諧社會」,如何實現「和而不同,美美與共」,論文集中不乏新思維。在今天報到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華文傳媒人,亦表達了相似的見解。
  • 論壇直達車:星光閃耀 共謀華文傳媒的美好未來
    中新社成都九月三日電(記者 楊傑)十位華媒領軍人物今天下午在第四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大會上登臺演講,就華媒關心的話題暢所欲言,交流新知,共謀華文傳媒的美好未來。  今天下午舉行的論壇大會,群賢畢至。日本《中文導報》總編輯楊文凱、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朝陽、美國格律媒體集團總裁謝一寧、加拿大多倫多《世界日報》原社長丁侃、亞洲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石惠敏、《澳門日報》總編輯陸波、羅馬尼亞《歐橋傳媒》董事長高進、紐西蘭《中文先驅報》主編文揚、西班牙《歐華報》董事長王紹基、美國天羿傳媒文化公司總監孫曉光等十位登臺發言。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1991年4月5日,北美留學生創辦第一份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少君的《奮鬥與平等》成為最早的網絡首發小說,他們為發軔時期的中國網絡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此後20多年間,網絡文學發展迅速,陸續催生了一大批境外文學翻譯類網站,這些平臺對網絡文學翻譯內容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廣作用。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本次文學文化圓桌會邀請到了國際比較文學領域頂級學者與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育藝術及文化界知名人士,就有關文學發展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度交流,旨在探討文學特別是中國文學,在當下世界文化交融互通中的生存發展狀態,如何更好地促使文學傳播為當今世界發展以及人類文化共同發展貢獻智慧。
  • 「勁仔」小魚上市 華文食品前景可期
    前幾日一條「又一家被吃上市的企業」的消息被推上微博熱搜,這家被「吃上市」的企業正是來自湖南岳陽的華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文食品)。華文食品於9月14日成功登陸深證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為「魚類零食第一股」。
  • 165家華文媒體齊聚杭州 傳播新時代華媒正能量
    來自美洲的「加拿大中華傳媒集團」、歐洲的《歐洲時報》、非洲的《非洲華僑周報》、亞洲的《世界日報》、大洋洲的「澳中傳媒集團」……本屆論壇,匯聚了來自五大洲的165家海外華文媒體和機構,凝聚和容納了全球主要海外華文媒體力量。   「海外華文新媒體論壇,讓海外華文媒體人,能夠充分理解中國的政策和藍圖。」
  • 網絡文學平臺有了更多「洋」寫手
    這一中國特色和國際視野兼具的網絡文學盛會,展現了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最新成果。來自各國的網絡文學作家、編輯、譯者和產業合作夥伴等與會,就網絡文學出海成果、IP生態發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主題,展開探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海外的網絡文學原創作家們。他們日復一日在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上寫作,為中國的網絡文學平臺增添了更多國際元素以及中外文化融合發展的文學案例。
  •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中國丹霞地貌》開課
    (圖片來源: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中國僑網9月16日電 據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微信公眾號消息,9月13日,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實景課堂《中國丹霞地貌》開課,來自28個國家60294個登錄點的師生跟隨鏡頭前往素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稱的甘肅張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