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2021-01-11 光明網新聞中心

2019年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執委會會議暨國際比較文學高峰論壇的序幕專場「文學與世界——高端學術圓桌會」日前在素有深圳「文化藝術地標」之稱的雅昌藝術中心如期舉行。本次文學文化圓桌會邀請到了國際比較文學領域頂級學者與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育藝術及文化界知名人士,就有關文學發展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度交流,旨在探討文學特別是中國文學,在當下世界文化交融互通中的生存發展狀態,如何更好地促使文學傳播為當今世界發展以及人類文化共同發展貢獻智慧。專家學者圍繞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區別、翻譯與文學作品的關係、影響中國文學海外傳播與接受的因素、以及文學創作與文學研究如何更好地與世界對話等議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文學翻譯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圓桌會從「翻譯」作為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的一個重要的區別談起,從歷史的角度梳理了翻譯與世界文學發展密不可分的關係,並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分別探討了中國以及世界文學翻譯當下面臨的困境及應對之策。

在談到文學翻譯的重要性時,國際比較文學學會主席、香港城市大學講席教授張隆溪指出,對於文學流通而言,翻譯是非常重要的。過分強調翻譯過程的不可譯性,要求翻譯在兩種語言間做到完全一致的轉換,這種想法本身就是荒謬的。翻譯、文學翻譯從來都是「可能的」,翻譯的目的不是複製原文,而文學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優秀的翻譯作品應當做到在「歸化」「異化」之間自如切換,靈活結合。而好的翻譯作品要求譯者具備紮實深厚的多語言文學修養,而不能僅限於一般意義上的『會』外語。」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資深教授王寧認為,文學翻譯分兩種,好的翻譯可以使原本好的作品變得更好,而壞的翻譯則會破壞原作品。譯作與原作的關係是一種透明式的、隔行相望的關係。真正優秀的翻譯一定是一種再創造,能夠延續原作品在新的語言文化環境中的生命力。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副秘書長、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曉紅結合譯者身份與翻譯實踐經驗提出,所謂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通約性」與「不通約性」,實際是一個偽命題。我們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到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手段,重要的是翻譯的交流目的與交流效果。翻譯活動是必要且十分重要的連接不同文化的橋梁和情感紐帶,它在異域文化間不斷地傳輸著多元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價值。推進「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急需用國際社會聽得懂、願意聽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外譯作為一種文化交流和傳播手段的重要性越發突顯。應該在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的宏觀指導下,建立一個規範而又靈活的工作機制,組織遴選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特色強的示範基地,並著力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開放多元的中外學術交流環境。

與此同時,文學翻譯對於中國文學走出去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與會嘉賓的熱烈討論。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候任主席、普林斯頓大學惠特曼學院院長桑德拉·伯曼結合自身地執教經驗談到,當下世界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她說,在普林斯頓大學,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學習漢語,他們對漢語與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迫切地想要了解中國,了解優秀的中國文學與中國作家。因此我認為將更多的中文著作翻譯成英文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比較文學研究》主編、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託馬斯·比比在會後的補充採訪中指出,現當代的文學譯介通常會受到經濟及政治因素的影響,比如政府對作家、作品扶持政策等等。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提供了可參考的做法,比如日本政府發起的翻譯計劃項目,政府出資贊助計劃內譯著的翻譯及出版工作,巴西政府也有類似的著作翻譯資助項目。他還從文學起源的視角剖析了文學與翻譯彼此交融促進的密切關係,文學乃至文化的發展就是不斷被翻譯闡釋的過程,我們現在能讀到的以拉丁文寫就的古羅馬文學大量地借用了古希臘語,而柏拉圖的戲劇作品都是被翻譯改寫後的版本。因此古羅馬戲劇的起源,實際是基於翻譯的。

西方文化中的中國形象與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

在談到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現狀時,《歐洲評論》主編、比利時魯汶大學榮休教授西奧·德漢對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的發展前景充滿樂觀。他談到,縱觀歷史我們便不難預測中國文學作為世界文學發展的光明前景。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與經濟實力不斷提升,漢語文學與中國文化將必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成果以及中國在各個方面的取得的成績,中國文化將在世界越來越多的注視目光下成為主流。雖然還需假以時日,但中國文學、中國文化的發展未來可期。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家、復旦大學教授王安憶則認為對於中國文學的國際化傳播現狀,我們不能盲目地保持樂觀,要清楚正確地認識到文學目前遭受著的邊緣化狀態以及中國文學國際化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及阻礙。她說,中國文學首要的服務對象始終是中國讀者。中國作家應當珍惜當下的創作環境,我們處於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好的創作時期。中國當代小說在上世紀末期因多種原因曾受到歐洲的關注與熱議,而如今當代文學在國際市場上遭受到一定程度的邊緣化境遇。就現有的狀況而言,外國讀者通常難以真正了解並理解中國作家創作的文化語境與創作背景,因此,我們需要正視中國文學海外傳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教授金冰談到,西方文化語境中的中國形象乃至亞裔形象經歷了從單調刻板到立體多元的過程。隨著中國的日益崛起以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西方文學、影視及傳媒等各個領域的中國元素與日俱增,西方文化視域中的「中國情結」也成為近年比較文學研究的重要議題,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文化想像中的「中國形象」從本質上而言依然是一種對「文化他者」的建構,而在某些亞裔乃至國內藝術家的創作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或明顯或隱在的「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傾向,缺少對身份認同的自我反思與文化自覺。以去年暑期在北美熱映的浪漫愛情喜劇片《瘋狂的亞洲富人》(又譯《摘金奇緣》Crazy Rich Asians) 為例,該片因其全亞裔陣容及其掀起的「華人旋風」引發持續熱議。許多評論將之視為對亞裔形象的突破,體現了亞洲勢力的崛起及「亞洲賦權」(Asian Empowerment),《紐約時報》甚至將其稱為「電影界的哈雷彗星」,代表了亞裔群體對於在美國主流文化中獲得更大話語權的渴望。但同時,來自亞洲尤其是電影拍攝地新加坡的媒體及觀眾對這部影片卻大多抱以批評態度,在他們看來,這部影片不過是亞洲版的《欲望都市》或者美國版的《小時代》,其對亞裔形象的刻畫強化了亞洲人「拜金」及「炫耀消費」的刻板印象,同時,影片所反映的不過是只佔極少比例的超級富豪的奢華生活,其主題並非所謂的「亞洲賦權」,而是「資本賦權」。在中國文學、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我們更應明辨這種所謂的「流行」陷阱,推出能夠真正體現文化自覺意識的好作品,重新建構富於主體性的中國形象。

  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學與中國文化

深圳大學黨委書記、饒宗頤文化研究院院長劉洪一認為,就跨文化交流、文化走出去等議題而言,語言技能、翻譯技能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其關鍵還在於思想內涵、價值觀上的交流,這也是一個典型的「界」的問題。中國文化走出去最忌「雞同鴨講」、「自說自話」。思想話語體系的傳播需要依賴好的媒介和有效的表達,以世界文明的共通性為基礎,將中國文化貫穿融通於世界文化體系之中,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劉洪一創造性地提出普惠文明的理念,他指出,普惠文明的理想是在尊重文明差異化的前提下,努力消融不同文明間的精神藩籬和相互牴牾,尋求最大文明公約數,建構使全人類共同受益的文明體系,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本路向和目標。在這裡,開放的文化心態是建構普惠文明的重要要求。構建普惠文明的關鍵路徑在於思想通約,即超越既有文明體系尤其是思想體系的慣性制約、盲目模仿和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溝通和互鑑全人類的思想智慧,在不同文明迥然有異的形貌、規制中,發現、融匯和建立相通性的認知思維和形上精神,以此作為人類共同應對危機、指引未來的思想理念。

通過總結中國文學的發展現狀,王寧指出,我們會得出兩點啟示:首先,中國文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離不開優秀的文學翻譯。低劣的翻譯會掩蓋原本優秀的作品,而優秀的翻譯則可以彌補原作的不足,使之能在外文的傳播語境下獲得更持續的生命力;其次,文學批評與跨文化闡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沒有批評家和媒體對於優秀作品的關注與深入挖掘,很多當下的優秀作品不會被大眾所熟知。當下中國文學與外國文學的交流現狀,實際是非常不平衡的。被引入我國的外國翻譯作品數量遠遠超於我國文學作品被外譯的總量。特別是中美對比看來,在美國市場上,幾乎很難找到中國文學的英文翻譯版。所以我一直在呼籲,當下的中國文學翻譯應該有所轉向,應當將更多的關注投入到中國文學的外譯當中。而王寧教授近些年作為國際學術期刊責編,也多次組織專欄探討中國文學及文化相關議題,希望以此傳播中國文學的優秀作品,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經說過,我們在文學中尋找世界的樣子,也在文字和形象的世界中,尋找某種配得上我們時代的精神力量,此次圓桌會談便是一次這樣的尋找與嘗試,文學連通世界。(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博超通訊員周杉)

 

[ 責編:王宏澤 ]

相關焦點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A  聚焦精品創作,網絡文學亟待質量提升《2019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網絡文學作品達2590.1萬部,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01.7億元,網絡文學海外輸出作品數量達3452部。網絡文學已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或缺的存在,發展網絡文學已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12月12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五屆「中國當代文學·揚子江論壇」在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當代文學總體性下的區域文學發展」為主題,也是「長三角文學發展聯盟」的重要活動之一。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學者們就「當代文學的總體性與差異性」「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區域文學發展」「文學批評:世界、中國與地方」「文學產業時代的文學發展與前景」等話題暢所欲言。
  • 南京跨年詩會 | 許鈞:產生共鳴,翻譯家助力中國文學「走出去」
    在很多國家,他的作品深入人心,法國人經常會把莫言的作品跟法國最偉大的作家拉伯雷去相比,在法國人的眼裡,莫言善於講故事,他的故事具有歷史的維度、社會的廣度和文學的深度。  我覺得莫言非常的幸運,因為他在英語世界遇到了葛浩文,在法語世界他遇到了杜特萊,在瑞典語世界他遇到了陳安娜,這些一流的翻譯家透過語言的差異,把莫言作品真正的靈魂和精神風貌再現出來。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在中國當代文學歷史中,1949 年至 1978 年的 30 年文學階段,是一個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學時期。其中大體可以分為「十七年文學」和「文革」時期的兩個階段。推薦圖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何明星 著ISBN:978-7-5166-1828-8新華出版社 2018年12月當代文學·文學研究內容簡介:本書聚焦中國當代文學10部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按照語種譯本、傳播範圍(館藏數據)、主流讀者評價(研究者數據)三個層面,梳理了10部作品的世界影響力數據
  • 2019年網絡文學:內力深厚 別有洞天
    這一爭論持續了整個 2019 年。各方爭論的焦點在於「免費模式是否可持續」以及「免費模式對付費模式的衝擊有多大」。其中,閱文集團CEO吳文輝的意見是對未來趨勢最有洞察力的。「本章說」對讀者的充分賦權使作者和讀者的互動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越出了印刷時代文學創作和閱讀能抵達的邊界,甚至超越了口頭文學時代說書人和聽書人的同盟,說書人也無法想像自己可以得到數以千計的聽眾的即時反饋。與此同時,網絡文學發生了一次從人物設定、世界設定到文學資源和代表作家的整體性換代。
  • 2018愛奇藝網絡文學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文學第一力架構新場域
    5月18日下午,2018愛奇藝世界·大會分論壇之一的愛奇藝網絡文學高峰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 北美華人文學論壇舊金山開幕 論跨語言創作
    (美國《僑報》/吳卓明 攝)   中國僑網5月12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由美國加大伯克利分校、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中國世界華文文學會及南開大學主辦,由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紅杉林雜誌社、北美洛杉磯作家協會、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和加拿大文化歷史學會聯辦的「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5月11日在舊金山總圖書館大禮堂舉行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聚焦科研|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項目 《中國「抗倭文學」與日本...
    《中國「抗倭文學」與日本「倭寇文學」》 獲批天津市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青年項目立項。  02  項目介紹  本課題屬於中日文學比較研究,主要以中國「抗倭文學」(包括明清小說戲曲、中國現當代文藝中涉及倭寇的作品)與日本「倭寇文學」(日本當代文學中描寫倭寇的作品)為比較研究的對象,也涉及與倭寇相關的原始史料和中日關於倭寇的史學研究論著。
  • 第三屆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詩情雅意與時代擔當
    11月17日,由上海作家協會主辦,華語文學網和復旦大學華人文化文學研究中心承辦的第三屆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在上海作協開幕。今年論壇主題為「詩情雅意與時代擔當」,共組織十二組作家與評論家對話。海外華文文學上海論壇今年已是第三次舉辦了。上海作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王偉表示:「我們之所以持續舉辦這個論壇,是基於海外華文文學繁榮發展的現實,是基於上海這座城市與海外華文文學特殊的淵源,是基於為上海文學的發展汲取更多啟迪和借鑑,也是基於推動中國文學日益走向世界的需要。」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下周開啟,「中國故事」加快出海
    論壇活動精彩紛呈,現場發布《2020網絡文學出海發展白皮書》上海是網絡文學的集聚地,亦是其發展的引領者。歷經20餘年的發展,以網絡文學為源頭的IP改編產業鏈逐漸豐滿和完善,網絡文學正迎來其發展的黃金時期。澎湃新聞記者了解到,儘管受到疫情影響,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依舊如期舉辦,將邀請來自五湖四海的網絡文學作家、編輯、翻譯人員與國內作家、讀者開展文化交流,舉辦各類論壇及活動,探索中國網文的國際化之路。
  • 聚焦:全國網絡文學的「路橋現象」
    市網絡作協主席、資深女作家王寒的《無鮮勿落飯》一書由閱文集團重點推出,中國國家圖書集團把它做為中國優秀圖書之一向北美亞馬遜「中國書店」推薦,半年之內四次加印,成為市場暢銷書,並在臺灣出版發行,是台州第一本進入臺灣市場的地域文化作品集,被評為當當網生活類好書,登上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浙版好書月薦榜」,入選百道網2015中國好書榜生活類年榜。
  • 「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在美國舊金山召開
    中國經濟網舊金山5月18日訊 為進一步促進東西方跨文化交流,專家學者作家海內外交流,2015年5月11日,在舊金山市立總圖書館舉辦了「跨越太平洋——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來自海內外包括中國北京、天津、上海、武漢、西安、吉林、廈門、廣州與韓國等地的專家學者,與北美華人作家等逾百位代表齊聚一堂,共襄盛舉。5月16日、18日在洛杉磯及溫哥華三地舉辦系列活動。
  • 《中國現代文學文庫》(英文版)出版始末
    三卷本的老舍作品集出版後,由於主客觀多重原因,《中國現代文學文庫》整個項目就擱淺了。……三十年前的這次「走出去」實踐,應該說難言成功。三十年後的今天,出版「走出去」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客觀冷靜地看,這中間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境。中國的文學作品要介紹到國外去,沒有外國人的參與幾乎是不可能的。
  • 網絡文學生態出海
    昨天,在上海舉行的2020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式上,以筆名JKSManga寫作的英國作者傑克·舍溫在接過「最受歡迎原創作品」獎時如是說。近年來,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經翻譯走出國門,中國網文在海外的影響不斷擴大,正在實現國內外同步「圈粉」。其中,雲集閱文集團等頭部企業的上海是網絡文學重鎮,立足於上海開放的國際化土壤,成為網文「出海」主要推手之一。
  • 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原標題: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將舉辦北美華人文學國際論壇  中國經濟網2月27日訊 2月21日,美國華文文藝界協會在舊金山華埠舉辦羊年春節聯歡會,來自舊金山灣區各地的70多位作家、畫家、書法藝術家、歌唱家、舞蹈家與會。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文 吳越/供圖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論壇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舉辦。作為主持人,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說:「之所以推動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各部落的文學論壇,是因為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各圈層,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缺少對話。」文學的邊界存在嗎?很多人會覺得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網絡文學之間有邊界感。
  • 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啟動 業界代表獻策把脈
    ▲主辦方領導啟動「網絡文學+」大會   8月9日上午,第三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開幕式暨高峰論壇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主題發言   單霽翔等嘉賓上臺   結合自身領域提新思路   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著名網絡文學作家知白,完美世界CEO蕭泓,閱文集團聯席CEO梁曉東,愛奇藝首席內容官兼專業內容業務群總裁王曉暉以及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等人分別結合自身研究領域作主題發言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2003年,起點中文網「VIP」收費制度創建,標誌著網絡文學商業模式確立,中國網絡文學得以飛躍式發展。2010年以來,實體版權輸出仍然領先這一時期的出海之路。2011年,晉江文學城籤訂第一份越南文版權合同,言情網絡小說開始大量走出國門。之後出現「花千骨現象」以及《步步驚心》《家園》《鬥破蒼穹》《鬥羅大陸》等成百上千部網絡小說版權成功輸出。2015年成為網絡文學IP元年。
  • 《上海文學》創刊65周年 首次推出英文版特刊
    中新網上海12月27日電 (王笈)由巴金創刊於1953年的《上海文學》雜誌,27日在上海市作家協會舉辦創刊65周年慶典暨《上海文學》英文版首發式。《上海文學》雜誌社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合作推出一期《上海文學》英文版特刊,這也是目前上海唯一一種推介中國當代文學的外文版文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