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2021-01-21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文 吳越/供圖

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論壇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舉辦。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大眾印象中的「純文學」代表人物,如作家金宇澄(代表作《繁花》)、《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也有網絡文學「大神」作家貓膩(代表著《慶餘年》《間客》)、懸疑作家蔡駿(代表作《謀殺似水年華》)、諜戰作家海飛(代表作《麻雀》)、編劇常江(代表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沒藥花園」自媒體號創始人何襪皮等類型文學作家。

作為主持人,文學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說:「之所以推動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各部落的文學論壇,是因為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科幻文學、網絡文學、影視文學、傳統期刊文學各圈層,沉溺於自己的小圈子,『圈地自萌』,缺少對話。」

文學的邊界存在嗎?

很多人會覺得純文學和類型文學、網絡文學之間有邊界感。

貓膩說,有一次網絡文學評獎,他看到金宇澄的《繁花》和一群網絡作家的作品一起待評,「被嚇到了」。金宇澄是大家印象裡的純文學陣地《上海文學》的老編輯,他的《繁花》是在「弄堂網」更貼發表的。入選了「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但小說寫法和內容是純文學的範式,更獲得了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貓膩與金宇澄互動

復旦大學教授嚴鋒提到,他曾應《收穫》之邀,請《三體》作者劉慈欣作文。

「他說第一我不再寫了,第二我寫了也不給他們。為什麼?劉慈欣是很誠實的人,他說我寫的是類型文學,《收穫》是純文學,他們來找我是不對的,是『自墮身份』。」

何襪皮從自己的寫作經驗出發,覺得文學的邊界其實很模糊,更像左右滑動的光亮調節器,而不是非暗即明的電燈開關。

「當我們定義網絡文學和純文學,就已經帶有刻板印象。比如認為網絡文學對文字不講究,立意不深,有一定的商業人群指向;而純文學講究文字,立意更深,讀者是全人類。但事實是,網絡文學中也有文字很好的作品,所謂的純文學也有口水文。」

何襪皮發言

作家陳村是早期網絡文學的領頭者,1999年曾兼職榕樹下網站藝術總監。他稱自己是一個觀察者,「網絡文學因為受到關注了,有了編輯介入、政府組織也介入、批評家也介入,從自身序列的狀態就變成了進入主流的狀態。」

評論家程德培玩笑說,網絡技術對他這樣不會用電腦的人才是邊界,以玄幻等題材網絡小說為例,其實是類型文學,「所有類型文學的基因都在神話裡,實際上是一家子,沒有邊界的。」

從讀者角度看,上海市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馬文運說:「我上班的時候我在看《收穫》《上海文學》等,下班在地鐵裡看網絡文學,有的時候網上在追劇,從普通的讀者來講,其實人是綜合性的,什麼口味都有。」

內卷與突圍:文學的焦慮

對文學的發展和文學邊界的討論的同時,與會者也表達了一定的憂慮。

編劇常江提出了影視文學的「內卷」。

「影視受制於平臺,安全是第一位的,因此大家越來越同質化。網上有個很流行的詞叫『內卷』,影視也在內捲化。大家一窩蜂做甜寵劇,摻工業糖精,後來出了個《慶餘年》,大家覺得很新鮮,但很多人做不出這樣的東西,千千萬萬的編劇為了求穩求安全,被摁著頭寫自己不喜歡、不相信的東西。」

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們也很焦慮,好像影視圈離文學性越來越遠,質量越來越差。再加上抖音、遊戲對我們的衝擊也很大——同樣是情緒消費,抖音一首《追夢赤子心》就能把情緒拉起來,人家為什麼要看你40多集的電視劇呢?」常江說。

作家小白也有類似擔憂:「大家都寫了差不多的東西,這種文學可能在未來20、30年裡面是會被人工智慧淘汰的。」

小白髮言

評論家、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提到近期公布的一個圖書零售數據,2020年同比大概少了5%。

「你會很好奇一個事,讀者到底在增長還是在減少,如果他在減少,讀者去哪了?」

「貓膩是網絡文學最早的一批領軍人物,這批作者相對來講還有一個共通性,就是對文字有發自內心的熱愛,所以我們還能夠寫作的過程當中追逐文學性這個東西。」

「現代的網絡文學已經不是《慶餘年》《擇天記》的寫法了,也不是《大江大河》的寫法了。」如果再過五年十年,我們還能聚在一起談文學嗎?他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越界與樂觀:近20年,文學正在發生變化

嚴鋒在總結中,他表示自己是樂觀、對文學充滿信心。

「我理解的越界並不是我越界我要成為你,而是我要理解你,而且我越界之後再回頭過看我,我能有新的認識,而且有了新的意義,我永遠不能成為你,甚至我看了你的文學之後,回來對我的文學更有信念和信心,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越界、無界。」

主持人何平在開場時說:「在場作家大部分都有期刊寫作和發表的經歷,而且現在幾乎都不是我們所謂的期刊作者,或多或少都有跨界,涉足編劇、影視、自媒體號等。」傳統文學期刊有五四以來的傳統,有自己的一套文學的生產、傳播、評價的系統。

何平說,文學期刊也在拓展邊界。以《收穫》為例,比如早期對於先鋒文學的容納等。

何平認為:「隨著90年代文學的商品屬性被確認,新世紀前後媒體的革命使全民寫作成為了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本、讀者、市場都可以定義文學。」

程永新也表示,原本要來論壇、因故沒來成的馬伯庸,他的《長安的荔枝》也將在《收穫》上刊登。馬伯庸代表的類型文學以及各種類型寫作方式,都在被《收穫》接納。在場的作家,貓膩也在寫中短篇;馮華寫犯罪小說,《收穫》也發過她的長篇;蔡駿的新作近期出版的《春夜》,也大大異於過往的懸疑作品,金宇澄跨界到話劇去了。

蔡駿發言

「自從有了網絡以後,特別是到了新世紀以後,文學的界限不應該存在,這個界限其實是人為設置的。我希望《收穫》是大海,有包容性、開放性,只要是文字好的,有想像力的,故事講的好的都應該容納、包括進來。」程永新說。

從這一點上,嚴鋒表示很樂觀:「如果把眼界擴大一點,我們會發現文學現在不得了。包括現在網絡文學的發展,甚至影視、遊戲,我是欣然把這些東西都納入文學的軌道。如果把這些都納入的話,你會覺得文學從來沒有達到像今天這樣的廣度,甚至是多樣性、質量。」

本次論壇由《收穫》文學雜誌社、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上海延芳收穫文學專項基金主辦。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網友都在我微博上熱烈留言說,敏叔你真是老當益壯,臭不要臉(笑)。」一種好玩又不尷尬的自嘲自黑時常在彭敏身上、彭敏的微博上、彭敏的微信公眾號上出現,有趣的靈魂真是萬裡挑一!作為轉述者,我應該完成馬小淘的敘述:馬小淘青年作家、《人民文學》編輯部副主任「我跟他坐地鐵,有人認出他說你是彭敏嗎?彭敏一副名人的樣子說我是。
  • 作家居住地:地理的中心就是文學的中心嗎
    馬原說,自己一生中要朝拜兩個文學偶像,一個是託爾斯泰,一個是《好兵帥克》的作者哈謝克——布拉格居住地幫他完成了後者。在布拉格的國家圖書館做關於哈謝克的演講時,一個工作人員對他說,「哈謝克代表不了我們捷克」,馬原聽了表示不接受,「那就是我的文學偶像」。    有時候,對遠方的夢會傳染,自己做了,也想讓別人做一做。
  • 聚焦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助力南京「文學之都」建設
    市文聯供圖 大熱電視劇《羋月傳》《燕雲臺》原著作者蔣勝男、《山海經密碼》作者阿菩、《網絡英雄傳Ⅰ——艾爾斯巨巖之約》作者郭羽、《我在火星上》作者天瑞說符……百位網文大神齊聚南京!11月24日—26日,由中國作協網絡文學中心、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京市文學之都促進會承辦的「全國知名網絡作家創作研討班暨全國百名網絡作家文都行」活動在寧舉行。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中新網杭州2月3日電(見習記者 高怡)叱吒風雲加勒比,南洋巨賈是作家。在朋友們的眼中,劉廣元便是這樣一位集政治、經濟、文學三方面成就於一體,又頗具氣質和情懷的成功人士。  劉廣元將自己的成就淡然歸因於勤於思考生活所衍生出的立意和格局:「我覺得還是要找出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寫出自己的觀察角度。」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每年的五一、八一、十一自然不在話下,抗美援朝、『三反五反』、毛澤東發表《實踐論》、《人民日報》號召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沒有一次《人民文學》不召集作家寫文章呼應的。」 《人民文學十七年》作者李紅強對本刊記者介紹說。  在內容選擇方面,以「不僅要反映世界還要改變世界」雄心自居的《人民文學》,更是要照顧到每一個題材的平衡。
  • 法語文學翻譯家談文學與城市:現代都市是作家的鏡子
    餘中先:都市在作家的眼裡形象是分化的記者:上海作為超級大都市逐漸面臨文化多元體驗的問題,如何書寫成熟的大都市也被文學界所關注,近兩年法國當代文學在這方面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餘中先:法國文學在書寫城市方面歷史很悠久,像《巴黎聖母院》這樣的經典之作不必再說。在當代文學中,首先它們是不以戰爭、工業、農村等題材來劃分小說的,但以城市為背景的小說有很多。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2017年,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與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傑出的青年作家、出版人和譯者等,與上海南京雙城為主的青年批評家共同交流前沿性文學藝術問題。世界文學是一面鏡子今年工作坊的主題是「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召集人金理說,他對於這個主題的思考,緣自一場十年前「80後」文學研討會。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很多經濟系、計算機系、體育系的人都在寫詩寫小說,開口都是文學,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談幾部小說。那是一個特殊的時代。」作家李洱說。如今,「文青」失去了光環。而作家李洱認為,這種現象恰恰是表明:社會的發展和渠道的多元,褪去了強加在文學身上的多餘功能,讓文學回歸到了自己原本的狀態。
  • 啟示錄|來自皮村的文學「新聲」
    1月20日,「皮村文學小組」獲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新聲獎」,這些在北京東五環外熱愛文學、喜歡創作的普通勞動者,以「文學」的方式讓人們看到和聽到他們的聲音。皮村文學小組的成員大多來自皮村附近,有的就在皮村打工,也有的在城裡工作,晚上回到皮村居住。2014年秋天,他們聚集在一起,每周末討論文學經典、彼此分享各自的作品。
  • 諾貝爾提名作家殘雪,被稱為中國的卡夫卡,自稱文學的「異類」
    殘雪,因為最近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事情,讓一個作家的名字出現在各大新聞的頭條板塊。在此之前,我們似乎從未聽過殘雪這個名字,對她的作品也不甚了解。她善於用獨特的手法去營造一個荒誕,抑鬱的世界。可能我們在初讀她的文章的時候,有些晦澀難懂,有的甚至需要我們有一些歲月的閱歷才能夠懂。
  • 狂歡到逃離:網絡文學裡的一千萬內卷大軍
    許多網絡文學作者像小宜和小卡一樣,在面對平臺這種遊戲規則的時候,採取無抵抗行為,同意平臺的做法,在平臺制定的規則內進行「人氣遊戲」,獲取自身利益。一些網絡作者也與小卡一樣會在玩好「人氣遊戲」的前提下,尋找各種途徑來給自己解壓,比如繪畫、聽歌、擼串甚至看經典文學作品等等,來調試因為「作家」與「寫手」不同實踐帶來的角色衝突。(3)狂歡狂歡是巴赫金提出的一種不同力量之間的對話的結果,是對話中的語言的復調和眾生喧譁。
  • 張莉:一個作家的重生——蕭紅與中國當代文學
    這兩位作家講述祖孫之情時的語氣也很相似:嬌憨、生動、一往情深,日常生活經由她們的文字變得溫暖、恍惚而令人心生惆悵。其實她們說的也不過是家常話,講的也都是自然平實之事,但是,卻自有一股魔力,那是一種天然的書寫本領。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所以說當我讀到和我有類似背景的威廉·福克納的作品的時候,我發現原來我也可以像他一樣描述我的生活。我在讀威廉·福克納的作品時有一個感受,他描寫人物內心的活動,人物語言對白的時候,能讀出一種詩歌的韻律感,而他那個詩歌的韻律感又寫得不那麼刻意,和我們生活中,現實中的語言也有很多的共通之處。  餘華:我在看他的不同的作品讀法不一樣的。
  • 作家提出「繪本文學」概念 繪本也能這樣創作?
    近日,繪本作家熊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不久前,熊亮在新作《遊俠小木客》中首次提出了「繪本文學」的概念,引發關注。有人稱其為創新,也有人對此概念疑惑不解。那麼,什麼是「繪本文學」?他的新書講了什麼故事?他說:「算起來,我作品的所有版本,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語種,大概有150冊」。但是,隨著年紀漸長,熊亮偶爾會感到有些迷茫,「年輕時畫畫,我每天想各種創意,證明自己永遠是有靈感的。但是你現在一拿起筆就想到『有生之年』這四個字:我還是想創作,但到底想要做什麼,什麼事值得我去做?」
  • 關於「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問題
    在「先鋒文學」遭遇不少人的反感、質疑時,陳曉明一篇接一篇地發表著長文,從不同角度闡釋「先鋒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先鋒文學」之後,有所謂「晚生代」登場。「先鋒批評家」中的一些人,又順理成章地成為「晚生代」的頌揚者和闡釋者。  批評界肯定「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理由,是這些作品具有著難能可貴的品質。對個人命運的關注,以及作家主體性的顯現,是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可貴品質之一種。
  • 白人作家壟斷英語經典文學?出版巨頭開始關注邊緣作家
    儘管出版業仍舊偏向白人男性,特別是在文學小說領域,但仍有許多偉大的作家和出版社致力於讚美來自邊緣的聲音。2017年,在小說和詩歌界外圍徘徊多年,亞裔美國作家成為了焦點。阮越清、珍妮·張等二代移民作家將自己的經歷轉化為寫作,東亞和東南亞文學形成了一股浪潮。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本屆活動還首次邀請來自英國、義大利、波蘭、新加坡、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的作者、譯者,以及韓國、泰國網絡文學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堪稱一場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和創新性的行業盛會。  從輸出到聯動 中國網絡文學出海促進世界文化交流  當下,中國網絡文學出海正經歷從內容到模式、從區域到全球、從輸出到聯動的不斷升級。
  • 文學專業考研文學理論名詞解釋
    文藝學:研究文學的科學統稱,包括文學發展史、文學批評、文學理論。文學理論:以社會歷史現實為研究對象,以哲學方法論為總指導,研究和闡明文學性質、特點和一般規律的科學。文學觀念:對文學的看法,「什麼是文學」,變化中的,因民族、時代、群體、人而不同。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來自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的學者們就「當代文學的總體性與差異性」「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與區域文學發展」「文學批評:世界、中國與地方」「文學產業時代的文學發展與前景」等話題暢所欲言。而當代作家的原初語言是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原初語言意味著不同的語言資源,不同的方言與普通話之間也有著不同的關係,這影響著創作的難易,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作品思想的深廣度,影響著作品的文學品格。以上海為例,王彬彬說,被稱作「上海作家」的群體並非每個人都以上海方言為原初語言。
  •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對我們而言,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還會有那麼多人願意去閱讀文學作品,還會有那麼多作家願意從事寫作的原因。  文學為什麼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因為作家是會講故事的人。故事像麵包一樣,我們吃了麵包會長身體,而我們「吃」了故事則會增長智慧。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聽故事,並沉浸其中,是故事哺育了我們,讓我們弄懂了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