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30日電(記者 上官雲)「繪本是給孩子看的。但大人也好,小朋友也罷,看故事就是找回童年。」近日,繪本作家熊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不久前,熊亮在新作《遊俠小木客》中首次提出了「繪本文學」的概念,引發關注。有人稱其為創新,也有人對此概念疑惑不解。那麼,什麼是「繪本文學」?他的新書講了什麼故事?
小木客:突如其來的靈感
前不久出版的《遊俠小木客:桃花源迷蹤》和《遊俠小木客:可怕的預言》是《遊俠小木客》系列圖書的前兩部。此前,他已經好幾年沒出過新作品。
熊亮。出版方供圖
5歲的時候,熊亮有了自己的私人畫室,到現在已經畫畫39年,他創作的《京劇貓》等作品都頗具知名度,繪本《和風一起散步》還曾拿下陳伯吹兒童文學獎。他說:「算起來,我作品的所有版本,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語種,大概有150冊」。
但是,隨著年紀漸長,熊亮偶爾會感到有些迷茫,「年輕時畫畫,我每天想各種創意,證明自己永遠是有靈感的。但是你現在一拿起筆就想到『有生之年』這四個字:我還是想創作,但到底想要做什麼,什麼事值得我去做?」
他努力尋找靈感,「這是我的一個工作場景,在加拿大的一片樹林裡。我在那裡住了幾天幾夜,白天太陽照在裡面,晚上有蟲鳴」。
有一天,他嘗試著走進樹林深處,忽然感覺像是來到一個陌生的世界,地上是沒被人踩過的落葉,野豬拱過的泥塘,空氣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熊亮吹了一下口哨,許多鳥兒飛過來看著他,「我突然不害怕了,找到了童年的感覺」。
「這時有個名字出現在我腦海裡,就是『木客』,來自《太平廣記》。」熊亮終於想出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人類小姑娘,跟著小花瓣見到頑皮但充滿愛心的小木客,還有傳說中的桃花源,裡面有木客村,不同種族的森林精靈,還有山鬼女神……一系列故事就此展開。
源自中國古代文學的故事架構
乍一聽,「木客村」「山鬼女神」等稱呼有些陌生和拗口,但熊亮解釋,這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故事裡的桃花源有一個世界架構,裡邊的每一個山谷每一個人物,都來自於中國古代文學。比如,靖人是來自於《山海經》」。
《遊俠小木客》系列圖書前兩部:《遊俠小木客:桃花源迷蹤》和《遊俠小木客:可怕的預言》。出版方供圖
在木客家族中,還有木客媽媽、木客爸爸、長老髡松爺爺。熊亮說,每個人物原先都散落在古代文獻當中,像閃光的碎片一樣,「我把它們全部集合在一起,賦予物理的空間線索以及人物關係。這些故事一直在我頭腦中生長」。
「我是一個畫家,又變成一個小說家,我就思考,用什麼樣的風格去呈現故事。」考量一番,熊亮選擇使用水墨畫風格來繪製故事中的種種場景,「我們有一個團隊,大家會查各種的文獻資料、圖片資料,再動手畫草稿、互相討論,儘量把每一個場景都畫的栩栩如生」。
考慮到文字容量、繪畫藝術性等問題,熊亮在《遊俠小木客》裡採取了「像世界+文學+繪畫的故事呈現形式,並取名為「繪本文學」。
按他的解釋,所謂「繪本文學」,指一種圖文比重相當、把文學故事和圖像繪畫交織一起的創作類型。它能展現出一個完整宏大的世界景觀,「大家讀的時候就有一種沉浸式的體驗」。
看故事,就是找回童年
其實,在創作《遊俠小木客》之前,熊亮已經是圈裡比較知名的繪本作家。他回憶,自己從2002年就開始創作繪本了,「那時還有些困難,做原創很累。引進繪本會相對容易一點,因為已經經過了市場驗證」。
熊亮。出版方供圖
隨著時間流逝,情況開始一點點發生變化。熊亮慢慢感覺到,現在是原創時代,每個出版社都在做原創繪本,「現在越來越好。反而是我們要沉下心來、花更多時間去考慮,怎麼樣給孩子做故事,什麼樣的故事才是他們需要的」。
「繪本是給孩子看的。小時候,孩子們通過體驗、觀察圖像來獲得認知,在故事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符號和象徵。但我們畫畫的時候總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忘了替孩子傳達聲音。」熊亮也注意到目前國內原創繪本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但這幾乎是個必經的階段」。
熊亮認為,全世界的繪本都應該讓孩子能夠了解,「一種文化讓孩子能夠理解,它就有力量和未來。大人在現實中會遇到各種壓力,也會成長,但是有一種學不會、保持不住,那就是童心」。
「大人也好,小朋友也罷,看故事就是找回童年。」熊亮透露,創作小木客的故事就是希望人們能夠保持童心,「一個有童心的社會,人人都很開心,坦誠相待,就會充滿了創意和樂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