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2021-01-19 澎湃新聞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

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2017年,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平與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金理共同發起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工作坊邀請傑出的青年作家、出版人和譯者等,與上海南京雙城為主的青年批評家共同交流前沿性文學藝術問題。

世界文學是一面鏡子

今年工作坊的主題是「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召集人金理說,他對於這個主題的思考,緣自一場十年前「80後」文學研討會。當時上海譯文社的副社長趙武平談到一個現象,說在策劃國外「80後」作品集時發現國外的「80後」還在探索一些形而上的東西,表達終極關懷。

「他意思是他們寫作蠻獨立的,也推測可能是因為很多公共圖書館、基金會能夠給他們一些資助。所以他們寫作的時候不像國內青年人比較功利地要面向市場。」

這番話讓金理深受觸動,他直言世界文學是一面鏡子。「有了這面鏡子我們可以對很多方面,包括閱讀、創作、出版、文學生態等多角度進行對照,可以照出我們自身的長與短。」

在工作坊現場,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葡語系副教授範曄說起拉美文學世界的「Boom」一代和「Paf」一代。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70年代初,拉美文學的繁榮與輝煌造成了世界性的「衝擊」,以至於有人用了「Boom」(爆炸)一詞來形容當時盛況。那一時期拉美的代表作家包括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卡洛斯·富恩斯特、馬裡奧·巴爾加斯·略薩等等。

而「Paf」一代呢?「我之前在詩歌節碰到一個智利年輕詩人,85年的,比我還小。他送我一本詩集,詩集名就叫Paf,用了擬聲詞。」範曄說,「我覺得他們這一代詩人有一個特點,我稱之為無焦慮寫作,或者叫無護照寫作。」

「我們知道拉美作家一直以來,特別是馬爾克斯這些人在寫作中有非常明顯的身份焦慮。『我們的美洲』、『我是拉美人』這些東西很明顯地在他們的作品中沉浮、不斷閃現。但是現在的年輕拉美作家好像沒有身份焦慮,也不太糾結自己到底是什麼人的後代。當年對文學爆炸一代那麼重要的問題是古巴革命,今天代替古巴革命位置的是數碼革命。所以Paf一代比起Boom一代確實有很大變化。」

世界文學維度下的青年寫作

工作坊另一位召集人何平認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離開世界文學的維度無法展開。「以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學為例,幾乎所有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寫作的作家都有重回世界文學寫作的過程,比如餘華、蘇童、格非、馬原這些先鋒作家,經歷的則是面對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震驚感。後來他們回憶各自的個人寫作史,對從寫作的蒙昧時代、至暗時刻,到忽然被現代主義文學照亮記憶深刻。」

如今,青年作家成為當代文學現場中的重要力量。今年4月,《中華文學選刊》曾策劃了當代青年作家問卷調查,向目前活躍於文學期刊、網絡社區及類型文學領域的35歲以下青年作家發去問卷,共收到117位青年作家的回覆。

何平說:「我們要思考的是,在今天這個時代,青年寫作者和世界文學究竟是怎樣新的關係方式?青年作家和更早的前輩作家們有何不同?他們同時代的國外青年寫作是什麼樣子?」

群島圖書出版人彭倫長期從事外國文學的引進出版,從去年開始也代理中國作家的翻譯版權,推動中國文學「走出去」。

「出版其實是信息情報的收集和過濾。國際出版界有立體信息網,比如美國有新青年作家在《紐約客》發表了一篇很火的短篇小說,這個消息很快會在國際出版網傳播開來。當好幾家美國出版社去爭奪這位新人的版權時,世界各國出版社都會前去打聽的。」

彭倫說,但中國現在比較欠缺的是信息發布的通道,其實哪怕是《中華文學選刊》的當代青年作家問卷調查,對外國出版商也是非常好玩的信息。

「現在國家對版權輸出很重視,這方面也設立了不少資助項目。但是你很難說效果有多好。我們經常看到消息說,某個作家的書在這個那個國家翻譯出版,但到底產生了什麼影響,我們都不知道。」彭倫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我們輸出作品的版權,應該接觸世界各國有聲譽的、認真做文學的出版社,通過他們讓作品進入市場。因為他們選擇一個作家和一部作品,考慮的首先是文本質量和作品的商業潛力,而不是說,你能給我很多政府資助,我就把作品本身質量和翻譯質量扔在一邊。」

工作坊現場。 主辦方供圖

「青年寫作」與「成熟寫作」

對於「青年寫作」這樣的提法,《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思考是否可以換為「成熟寫作」?也就是不刻意區分年齡,按照作品的成熟度進行評價。

「我們一直鼓勵青年的姿態會造成一個問題,就是帶來矯揉造作的作風,因為它不一樣。而一個成熟的寫作會有意地收斂作風。這些年我們對青年的刻意推舉太多了,也就容易造成寫作沒有障礙、緩慢進步、思考不深入,而是按照雜誌路數發表,最後變成我們參與了我們自己都非常討厭的同質化。我們一直說要反對同質化,但我們一直在用鼓勵求新求變的方式來鼓勵這種事。」

「我們現在看年輕寫作者有點樣子的,很快就會消失。因此不要給他們不應該得到的虛榮,這樣會把人帶入火坑。因為不停地會有新的年輕人出現,一旦社會關注點降低了,他會覺得時代對不起他,他會焦躁、憂鬱、生活不踏實,這是不好的。」黃德海希望,當人們在推青年寫作的時候,那是成熟的寫作。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作家黃昱寧看來,國外作家的成熟周期「不像國內那麼急」。「比如新概念一結束就必須出好多書。他們不是這樣,整體的多樣性還是比較好的。」

她提及目前引起歐美主流文壇極大關注的愛爾蘭「90後」作家薩莉·魯尼(Sally Rooney)。薩莉·魯尼的第二部作品《普通人》就獲得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說獎,從而成為這一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

「最近我們在推魯尼的《聊天記錄》。」黃昱寧說,世界文壇對於純文學如何與網際網路世界對話也有焦慮。「魯尼的語言看上去非常時髦。她有一個主要的主題——戳破消費社會的真相,有一種文本對階層衝突的敏感。很令人驚訝,實際上反倒『80後』、『70後』不那麼關心、不那麼強調的問題,她又抓起來了,而這是一個19世紀的問題。」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主流文壇對這個人那樣有興趣,會那麼關注她後面的走向。我們既看到了她與這個時代接通的東西,又看到了與小說發展史一直有密切關係的這一條脈絡。」

如何發掘寫作新的可能性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教授黃葒也認為作家不要分「老中青」,分「好作家」和「不好的作家」就夠了。

「法國是文學生產大國,文學傳統一直有很好的承繼和發展。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是國別文學的疆界被打破,『法國文學』的概念越來越被外延更寬廣的『法語文學』所替代。」黃葒以貝爾納韋爾貝爾(Bernard Werber)為例,談到法語文學的一些新氣象。

從中學會考結束,17歲的韋爾貝爾就開始寫「螞蟻」,歷時12年終於在1991年發表了《螞蟻》,之後繼續推出以螞蟻為題材的「地球內部居民」系列小說《螞蟻時代》和《螞蟻革命》。螞蟻三部曲跟通常動不動就是火箭、機器人和外星人亂飛的科幻小說不太一樣:通過描繪地球上另一物種的生活來反思人類,探討人類在鋼筋水泥森林裡生存的其他可能性。

「螞蟻系列」之後,韋爾貝爾又寫了「天使系列」、「諸神系列」、「科學探險系列」、「第三人類系列」。在寫系列長篇的間隙,他也寫了像《大樹》這樣的充滿奇思怪想和預言意味的短篇故事集。

「某種程度上《大樹》(法語書名叫《可能之樹》)有點像21世紀的新世說新語,裡面有很多科幻情節的架構,又不乏哲學和倫理道德上轉念一想的荒誕和警醒,這也是為什麼他用『哲幻小說』來定義自己的創作類型。」

「韋爾貝爾說《大樹》中小故事的靈感常常來源於一次散步,一次和朋友聊天,一個夢境……為了保持快速虛構故事的能力,讓他從白天大部頭小說的寫作中解脫出來,放飛一下自我,探索存在和寫作的可能性。」黃葒說,「我覺得這給我們年輕作家一個啟示,當你埋頭寫長篇時,你其實可以在間隙寫一些能解放自我的小東西,給想像力鬆綁。」

「此外螞蟻是韋爾貝爾從小的愛好,後來他也去過塞內加爾跟蹤非洲黑蟻做過科學研究,為了創作甚至在家也養了一窩螞蟻,正因為觀察研究得細緻,創作的時候有如泉湧。我想中國年輕作家從自身和現實出發,深入挖掘,然後找到一個超越日常和現實的『跳板』,可能會發掘某一類寫作新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這十個人登上了中國青年作家最高講壇
    來自全國各地的316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學工作者代表齊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討,共話青年文學之使命與未來。據悉,這是建國以來舉辦的第八次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 這是一個商業的世紀嗎?這是一個遊戲的世紀嗎?這是一個「網紅」的世紀嗎?
  • 「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
    中國作家網公號將陸續推送相關專題,敬請關注。「當代文學批評工作坊」 第一期鄉土經驗對「70後」作家意味著什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程暘發言的題目是《大運河的氣質和詩意》,他認為徐則臣與汪曾祺、畢飛宇等作家相似,在作品中表現出了大運河的氣質和詩意,而徐則臣的獨特性在於他把北京作為大都市的史詩轉化到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文學視野的全局性。這種史詩性不僅賦予了作品文學價值,更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史料價值:「不單是寫青年北上奮鬥的小說,而是移動中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與前輩作家相比,他們更加渴望通過文字呈現出一個最接近真實的自我。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馬小淘有點懷疑:在「怎麼破」之前,得先看看青年作家在不在「圈」裡。「你根本沒有什麼固定的粉絲,你的書在噹噹和京東上點評數是4,你談什麼破圈?你幹了啥、你擅長啥,你自己以為你在的那個圈其他人都不知道,你在談論破圈?你還是先考慮進圈吧。」對於年輕作家來說,現在儼然也沒有到一個在寫作的「圈」裡很舒適的地步,所以也沒有很著急非得要出去的願望。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書寫新時代的青春華章: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發言摘登
    8月28日,廣東省作家協會、共青團廣東省委聯合在廣州召開廣東省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傳達貫徹全國青年作家創作會議和全省文藝精品創作推進會精神,加強全省青年作家創作交流,部署今後一個時期全省青年作家文學創作,倡議塑造時代新人,攀登文學高峰,推動廣東文學異軍突起、繁榮發展、走在前列。
  • 兒童文學作家湯素蘭:對我們而言,文學到底有什麼用
    其實這個故事就是告訴我們,文學可以塑造我們的文化,文學可以塑造我們自己。  觀察就是「眼睛的採訪」  我想說說文學的「七種力量」。  文學的第一種力量,是讓我們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有這樣一句耳熟能詳的話:「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文學作品正是作家用自己的眼睛發現這個世界,然後再把這些發現寫出來。
  • 作家劉廣元:文學是世界的語言 人性是文學的氣質
    今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浙江旅外作家劉廣元表示,時代變,潮流變,人性的本質和感受是一樣的:「無論當年乘坐馬車還是今天的寶馬,當年的綾羅綢緞和今天的名牌,只要發現不同時代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知與感受,完善人性,讓人們思考自己的生活與意義,無論什麼人都可以寫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以收藏名家的馬未都,曾經以文學為事業,在2009年出版的新書《馬未都說》中,馬未都重新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感慨頗多。  曾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  說起當年的文學夢,馬未都說,懷揣文學夢的青年很容易傲氣,認為塵事太俗,多數的時候眼中不揉沙子,不向世俗低頭。
  • 新的文學力量正在悄然成長
    而就在半個月前,中國作家網與《作品》雜誌舉行了一場「90後:正在成長的文學力量」研討會,十位90後作家集體亮相。幾乎與此同時,本月剛剛推出的《收穫》雜誌第四期推出了年度「青年作家小說專輯」,9位年輕作家集體登上這個在中國文壇上極具影響力的文學期刊,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8歲,一半為90後。
  • 李昂: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
    在其作家姐姐施淑、施叔青的薰陶下,喜愛寫作。高一即以處女作「花季」 發表報刊而登上文壇。小說主題大多環繞著現代人的情愛和性愛問題上,對於青年男女在社會轉型期所碰到的性心理問題和道德問題多所著墨。筆名「李昂」便是借用母親的姓氏「李」,「昂」則是希望可以昂首挺胸的意思。李昂14歲初二的時候,即開始創作第一篇小說。
  • 論書|《旅行中的文學課》:文學旅行的史學維度
    近年來頗受國內各大好書榜單關注的書籍當中,類似北大歷史系羅新老師的《從大都到上都》、媒體人出身的作家劉子超的《失落的衛星》、自由撰稿人胡成的《隴關道》等,都是屬於這類題材的優秀作品。 跟上述作品往往側重於歷史文化維度的寫作取向相比,廣西師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學者盧楨老師的《旅行中的文學課》一書,則以文學史層面的問題意識貫穿始終,其獨特的寫作路徑與相對差異化的出版定位,值得旅行遊記類書籍的讀者和關注人士探究。
  • 作家居住地:地理的中心就是文學的中心嗎
    她想,在這樣的環境產生《格林童話》一點也不奇怪,「孩子就是孩子,不要給他們灌輸什麼精神,只要理解善良本性這一種品質就夠了」。她當即就想回去寫一本童話,於是就有了《耗子大爺起晚了》。    馬原說,自己一生中要朝拜兩個文學偶像,一個是託爾斯泰,一個是《好兵帥克》的作者哈謝克——布拉格居住地幫他完成了後者。
  • 文學「內卷」了嗎?來自不同文學圈層的作家說:文學的天空從未像...
    參與討論的嘉賓有大眾印象中的「純文學」代表人物,如作家金宇澄(代表作《繁花》)、《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也有網絡文學「大神」作家貓膩(代表著《慶餘年》《間客》)、懸疑作家蔡駿(代表作《謀殺似水年華》)、諜戰作家海飛(代表作《麻雀》)、編劇常江(代表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沒藥花園」自媒體號創始人何襪皮等類型文學作家。
  • 張莉:一個作家的重生——蕭紅與中國當代文學
    她看自己就象看他們,看他們也象看自己,——蕭紅可以從個人苦難中抽離出來,寫自己,如同寫他人:窗子在牆壁中央,天空似的,我從窗口升了出去……高空的風吹破我的頭髮,飄蕩起我的衣襟。市街和一張煩煩雜雜顏色不清晰的地圖掛在我的眼前。樓頂和樹梢都掛住一層稀薄的白霜,整個城市在陽光下閃閃灼灼撒了一層銀片,我的衣襟被風拍著作響,我冷了,我孤孤獨獨的好象站在無人的山頂。
  • 這11位作家,要用AI寫科幻小說了
    有人決定試一試,讓AI來輔助人類,寫科幻小說。在這個項目上,從現在起直到12月,11位作家將藉助「AI科幻世界」這個工具,創作不一樣的科幻文學作品。一是自由創作模式,可以選擇特定作家的語言風格,設定好故事背景和角色,之後寫一句開頭,後面就可以由AI來生成文本。
  • 餘華對話澳大利亞作家弗蘭納根:文學,生生不息
    此次活動是第十一屆澳大利亞文學周系列活動之一。理察·弗蘭納根是澳大利亞著名作家,其作品曾獲英文小說界最高獎項「布克獎」,代表作有《深入北方的小路》《一個巴掌能拍響》等。而餘華的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上世紀90年代最具影響的十部作品。  《深入北方的小路》好在哪兒?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許知遠:青年變革者
    自11月至2021年1月,格力地產無界文化重磅推出"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邀請作家、學者、音樂人赴會,通過沙龍對談、創作分享、電影展映、詩歌吟唱、文學之夜等不同形式,打造一場面朝大海的藝文盛宴。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學術共同體與工作倫理
    近日,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共聚長沙,舉辦了一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會。與會學者圍繞「經典作家、中國革命、世界視野」、「史料與理論」、「現代文學研究範式」、「中國經驗」和「學術共同體」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以下是此次漫談會記錄稿的第三部分。
  • 京東文學盛典阿來直播 盛讚年輕一代科幻文學寫作
    這次京東文學盛典關於科幻文學的閱讀讓他很驚豔,沒想到冒出了這麼多有潛質且成熟的青年作家。「這和他們受到的科學訓練、思維訓練有非常大的關係」。當晚的直播嘉賓組成頗有科幻特色。其中有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作為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和科幻淵源深厚,曾擔任過《科幻世界》雜誌主編;其他幾位嘉賓,董仁威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榮譽理事,韓松是科幻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