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2020-12-05 搜狐網

  以收藏名家的馬未都,曾經以文學為事業,在2009年出版的新書《馬未都說》中,馬未都重新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感慨頗多。

  曾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

  說起當年的文學夢,馬未都說,懷揣文學夢的青年很容易傲氣,認為塵事太俗,多數的時候眼中不揉沙子,不向世俗低頭。

最著名的文學形象就屬林黛玉了,動不動就使個小性給人看,「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馬未都坦言小自己時候酷愛文學,二十幾歲小說發表後誤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那時,我能仰視的文學泰鬥們都還健在,讀他們的作品時不精彩也覺得精彩,沒意思也覺得有意思。由於年幼無知,異常滿足自己的文學生涯。我記得那時常常與一些作者徹夜長聊,古往今來,天上地下,在文學意境中夢遊。」當時的馬未都認為,文學的傲慢僅次於哲學的傲慢。學問上哲學一定是巔峰,提綱挈領,不具備哲學思想的人辦不成大事。而文學則是視野,美不勝收,具有文學修養的人活得一定愉快。  

那時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回憶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盛況,馬未都至今唏噓。那時社會對文學的尊重,讓許多青年如同嚮往革命一樣嚮往文學,沾上文學邊的人都沾上了文學的傲慢。馬未都談起一個叫馬悅的女作者,「我去北京大學中文系找馬悅是騎車去的,騎一個半鐘頭,頂著烈日,到學校已是中午,校園內蟬聲震天,可有同學告我馬悅在睡午覺。我只好等。當睡眼惺忪的她走出校舍,我才知道這寫一手漂亮字的馬悅是個女生。懷揣文學夢的北大中文系"文革"後的第一撥女大學生,驕傲氣息逼人」。馬未都將馬悅的處女作《窗外的事情》發表在1983年的《青年文學》,上了頭條。事情已過去二十多年,小說情節馬未都已經記不清了,唯一記得的就是馬悅身上那股從骨子裡發出的文學傲慢。因為文學創作上的成就,青年工人馬未都有幸被青年出版社作為人才引進,成了當時社裡最年輕的編輯。回想起那段生涯,馬未都說,「今天仍在文壇遊走的大腕兒們,當時都是我們編輯部的常客。」  

文學的時代已經故去

  然而,正是在那個「文學最紅,社會地位高,一篇發表的作品改變人生的大有人在」的年代,馬未都對文學的看法卻在悄然發生變化。馬未都說,我做文學編輯時與各類抱有文學幻想的人打過交道。俗到極點的文學大師,雅到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青年,每個人都讓我對文學有了重新認識;我從小到大,眼看著文學的地位一天天地滑落,其他領域一天天興起;文學由人生舞臺上的壓軸大戲,淪落為流行歌曲的伴舞,有似於無。馬未都漸漸發現,其實作者中大部分很世俗,追求文學就是追求發表,印成鉛字。那時沒有網絡,不提供體會發表快感的地方,所以發表與否對作者除去能換回銀子,還能換回面子。這面子就是被人稱為作家。今天稱誰作家可能還是個玩笑,二三十年前稱作家如雷貫耳。終於有一天,馬未都忽然發現「文學是投槍是匕首的年代,隨著一代文學大師的故去一起故去了」。

  童 立 (來源:揚子晚報)

(責任編輯:黃芳)

相關焦點

  • 獨家|青年文學「破圈」:意義與方法
    與此相關,眾人所談及的其他三個例子有必要並置於此:回顧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地攤文學,西川認為當時也有些很「破圈」的東西。那時西川認識幾個書商,他們道出讓書賣得更好的秘密,「特別逗,他們對書簡直是非常內行」。書商說,一本200多頁的書,讀者拿起來大概率會從後往前翻,我們要算準他的手第一次停在什麼位置,比如說第120頁左右,這時候必須出現床上的描寫。
  • 名家齊聚展望大灣區文學共建之路
    40年來,中國文學緊隨時代經歷了深刻變革。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家們開始放下了筆,改用電腦,人與文字的關係、書寫與閱讀的基本形態被徹底改變,傳統的「手寫時代」迎來最後的綻放。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89藝術園區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回望手寫時代——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80年代手稿展廣州站」成為從文學角度回顧改革開放的重要見證。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許知遠:青年變革者
    許知遠、梁鴻、蔣方舟、孫頻、蒯樂昊、鄭執、孔亞雷、彭劍斌、謝丁……在這個初冬的海邊,極具創造力的作家們將抵達無界,以文學之名,開展沙龍對談與創作分享,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對自我、對文學的深度探索與追問。11月14日晚,作為"無界文學季"的首場文化沙龍,許知遠與青年歷史學者王雨的對談拉開了文學季的序幕。
  • 以「異質性」寫作建構青年文學審美範式
    種種跡象表明,青年作家目前正在經歷著自我意識與世界意識的雙重覺醒。與「青春文學」分道揚鑣,完成「自發寫作」向「自覺寫作」轉型的成人禮,基本構成了現階段青年作家的共同心聲。與前輩作家相比,他們更加渴望通過文字呈現出一個最接近真實的自我。
  • 網絡時代,「文學青年」是一個貶義詞嗎?
    「文學青年」,曾是李少紅身上的一個標籤,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人的故事。在字節跳動和人民文學出版社「書房計劃」的發布會上,導演李少紅、作家李洱、作家郝景芳,和主持人駱新作為嘉賓出席,他們一起聊了聊有關文學與創作的話題,也從創作者的視角關照著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
  • 世界文學維度下,青年作家寫什麼
    7月6日,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上海和南京兩座城市有著密切的「文學雙城」傳統。7月6日,由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上海—南京雙城文學工作坊「世界文學和青年寫作」在復旦大學舉行。
  • 八十年代文壇:人道主義的重返以及再發展
    導語:中國文壇自八十年代初期開始,人道主義以及對人性的重新發掘被再次重視,尤其是在七十年代文革之後,對壓抑人性的做法展開了大規模的批判。尤其是對人性的呼喚,以及對人的尊嚴以及權力的確認,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肯定。尤其是人道主義的提出,但是這個在八十年代盛行的人道主義與歐洲的人道主義略有不同,在其意義上遠遠超出了歐洲人道主義的內涵。
  • 傳統文學和非傳統文學,創作之路的生命之花開放!首發
    文學,它也是一樣的道理,在發展的道路上,由於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導致文學停待不前!傳統文學,它在創作過程中,遵守規則和押韻等古板和固執發展軌道,脫離了基層民心所向和自然軌道!這種問題的根源,就是在於條件太苛刻,包括文學創作之路上的作家匯聚和力量的限制!
  • 中共黨史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為何興盛?
    左翼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或稱革命文學、普羅文學。其中「普羅」是法語「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的簡稱,意思是「無產階級的」。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曾在中國文壇風靡一時。實際上,左翼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的興盛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出版環境均密切相關。本文嘗試構建一個新的解釋框架,將左翼文學的生產、消費、流通和監管等環節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尤其注重它們之間的共鳴和互動關係。其中對監管問題的揭示,或許是以往人們較少注意到的。
  • 關於「十七年文學」的評價問題
    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的幾年,有所謂「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興起。當時,有一個叫李劍的人寫了《歌德與「缺德」》這樣的文章,對揭露傷痕、反思歷史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但李劍的文章立即激起批評界和廣大讀者的滿腔義憤,批評界對之進行了集體聲討。
  • 2021年推薦書單 一波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好書推薦
    新年到,諸多出版機構的新年好書已在計劃之路上「奔跑」。在2021年第一個周末到來之際,澎湃新聞記者特按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分別整理了新年書單,以饗讀者。按年代劃分為「六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五輯,收錄詩人各時期重要作品近150首。其涉及的主題和內容與大地、農村曠野和動物的宿命相關。該詩選即將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首次引進大陸出版。《成為波伏瓦》  [英] 凱特·柯克派屈克著  劉海平譯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
  • 梁平寄語文學「後浪」:祝願你們寫出更多更好,無愧於時代的作品
    作為華語青年作家獎的終評委,梁平見證了這項文學大獎的一路成長。他說:「今天,我們以文學之名,把2019年度優秀青年作家集結於成都,共同見證第五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頒獎盛典。」這本雜誌是成都市重要的文學陣地,創刊於1981年,文學巨匠巴金先生專門為《青年作家》撰寫了創刊詞,並諄諄教誨,題詞「把心交給讀者」。該雜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其青春蓬勃的面貌、新銳開放的文風,引領文壇風騷,被譽為文壇「四小花旦」之一。
  • 葉兆言:外國文學這個月亮,確實要比中國的圓
    名著就是名著,尤其是外國文學名著,不能頂禮膜拜,就得敬而遠之。我告訴德國同行,歌德小說在中國的影響遠比所能想像的還要大,告訴他們曾經有過多少種譯本,有過多麼大的發行量,這些都是我在出國前做過的功課。歌德作品譯本之多和發行量之巨大,曾經讓我目瞪口呆,現在,把這些數字說給德國人聽的時候,他們也只能和我一樣地驚呆了。僅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少年維特之煩惱》就在中國印了一百多萬冊,前後譯本卻不下二十種。
  • 舉辦趙樹理文學藝術回顧展 讓市民徜徉藝術海洋
    12月2日,太原市杏花嶺區趙樹理舊居陳列館裡人頭攢動,市民們參觀由杏花嶺區主辦的趙樹理文學藝術回顧展時看著眼前的趙樹理文學藝術作品不禁感慨。 趙樹理舊居陳列館相關負責人介紹,趙樹理的文學作品,始終關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迫切期望解決的問題,書寫人民群眾的實踐精神
  • 七八十年代躁動的紐約!|弗蘭克·霍瓦特|珍妮特·德萊尼|亨利·查...
    圖片來自梅裡爾·梅斯勒no.5 Matt Weber圖片來自馬特·韋伯,《前計程車司機拍攝紐約街頭三十年》前計程車司機馬特·韋伯(Matt Weber)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拍攝這座城市,花三十年時間完成了《城中的囚犯》(The Urban Prisoner)系列。
  • 圓桌|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學術共同體與工作倫理
    近日,來自海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共聚長沙,舉辦了一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青年學者漫談會。與會學者圍繞「經典作家、中國革命、世界視野」、「史料與理論」、「現代文學研究範式」、「中國經驗」和「學術共同體」等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以下是此次漫談會記錄稿的第三部分。
  • 臺北文學森林:沒有中斷現代文學書寫的城市
    王文興的小說《家變》堪稱現代漢語的《尤利西斯》,乾脆將主場景設在這五十方榻榻米大小的空間裡,一個困守於此的青年為家國身份的裂變而苦惱。如今原址重修的「紀州庵」離屋(另有主屋尚在修葺),從屋背後探出的椰樹英挺的枝幹與當年「帝國大學」(現臺灣大學)中所種的行道木屬同種,反諷地見證著日本人以臺灣為東南亞典範殖民地的野心凋敝。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各種西方文藝思潮都湧入中國,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產生著不同的影響;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化雖然唱響的主旋律是時代的最強音,然而,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使文化結構呈現出多元交織並存的格局。各種文化思潮相互衝突、融匯,從不同角度劃分出不同的文化取向,縱橫交錯。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2、「八事」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他倡導語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他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著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
  •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從《人民文學》看「十七年」文學政治圖譜  「這就像沈從文說的,以前是『思的年代』,現在是『信的年代』。」  「《人民文學》是中國文學第一刊,在『十七年』時期(1949-1966),它既是文學創作的一個演示臺,也是文學運動的晴雨表。在這個意義上,它幾乎就是整個當代文學的縮影。」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文學評論家白燁說。  2009年底,《人民文學十七年》一書面市,通過梳理《人民文學》在「十七年」時期的發展歷程,探討了當時發生在該刊物上的一系列文學事件對整個文學發展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