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2020-12-0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吉林大學文學院劉中樹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於1996年立項,2003年6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多重對話: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和《在世界文化中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關於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理解》等論文。課題組主要成員有:陳方競、張福貴 。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重點是針對「眾聲喧譁」的「五四」,辨析出陳獨秀及其創辦的《新青年》與蔡元培及其開創的北京大學在變革取向上的「同」與「異」,剝離出在五四話語中心存在著「S會館」與「一校一刊」相結合的北大存在著相對峙與抗衡的一面;進一步又提出「S會館」本身即是三角張力,存在著魯迅與錢玄同、周作人之間

  的異中之「同」,特別是同中之「異」,這「異」又是一種根本之「異」——由此在五四眾聲喧譁中展示出不同層面的多重對話,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就是在這多重對話中發生的。

一、在世界文化中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

  從二十世紀初始至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都處在現代化的轉型過程中,伴隨著歷史進程,不乏理論思潮的論爭和實踐的探索。總結一個世紀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任務。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各種西方文藝思潮都湧入中國,對中國文化和文學產生著不同的影響;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化雖然唱響的主旋律是時代的最強音,然而,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也使文化結構呈現出多元交織並存的格局。各種文化思潮相互衝突、融匯,從不同角度劃分出不同的文化取向,縱橫交錯。無論是二、三十年代還是八、九十年代,各種文化思潮的發生與發展都有其存在的客觀性,各種文化態勢以及他們之間的交鋒,都可以找出其話語的文化語境和社會土壤,都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必然產物,也都自然地牽涉到中國社會文化轉型的關鍵性問題,即怎樣建構中國現代文化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即傳統文化本位論(本土化)與西方文化本位論(西方化)。這是近代中國啟動現代化工程以來一直沒有解決卻又無法迴避的老問題。我們認為,無論是傳統文化本位論還是西方文化本位論都是偏激的,是對全球化的單一化理解,都不可能為中國現代民族文化建設提供科學的建設性意見。我們必須堅持文化的同一性與特殊性、多元化和民族化相結合的原則,尊重傳統,而不為傳統所束縛,吸收西方文化而不是西方化。中國文化要完成現代化轉型,必須把自己融入世界,但是融入世界又不等於喪失自我,而是要在世界文化中按照「三個代表」思想所提出的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來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也就是既吸收了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優秀成份,又超越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二、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深入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關鍵問題是:中外文化與清末明初文學變革;《青年雜誌》的誕生與《新青年》發動批孔和文學革命;蔡元培的中西文化觀及其對北京大學學術化氛圍的開創;章門弟子,主要是魯迅、周作人對章太炎學術思想的承續與發展;中外文化與五四新文學的發生及源流;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中心在道德主義、世界主義、科學主義、語體變革等問題上的多重對話。

  1、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是在外部與內部雙重因素的推動下發生並實現的。外部是不可缺少的條件,內部則是根本。只有在外部世界的強烈刺激下產生了亡國滅種的民族生存危機,已經感受到外部文明示範的國內地方勢力和民間知識精英才起而要求中國社會變革。較之具有現代化取向的地方勢力,民間知識精英佔有更多的現代化資源,因而具有更為強烈的變革意向。辛亥革命後,正是一批來自民間的知識精英為推動社會轉型發動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運動。因而清末民初的文學變革一開始就與民族獨立自強運動有著內在的聯繫,並影響與制約文學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內容、特點及歷史進程。歷史造就了近代北京在中國社會及思想文化包括文學變革中的核心地位;新興現代都市上海成為孕育文學變革的溫床。中國知識階層在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從民間傳統士紳階層中分化出來,他們與文學有天然聯繫而多富於浪漫氣質和烏託邦理想,他們又是近代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受西學影響最深,對現實感覺最敏銳的群體,因而具有強烈的社會和思想文化變革願望,成為推動近代中國社會轉型和文化文學變革的主導力量。

  2、為突破清末民初社會思想文化的原有格局,確立新的變革起點,1915年9月陳獨秀等皖籍新型知識分子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月刊。《青年雜誌》創辦的主要意義是對清末民初的思想文化變革的承續和超越。《青年雜誌》本著思想啟蒙宗旨,在兩個方面突破了清末民初思想文化格局:其一是對個體與群體關係的認識,充分肯定將「個體」置於「群體」(國家、民族、家族)之上的個性主義思想;其二是對東西方思想文化關係的認識,將東西方文化截然對立,以西方為人類文化的中心,批判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這種「矯枉過正」的思潮,也體現了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要「從新作過」的主導意向。1916年9月1日,《青年雜誌》更名為《新青年》復刊出版,適應形勢發展和推進思想啟蒙的需要,開始由上海向政治中心北京尋求發展,發動批孔並提倡文學革命,從而切入並主導了民初思想文化變革主潮。

  3、蔡元培與上海新興都市文化有深刻聯繫,較早產生直接面向歐美的文化取向。他自身廣博的中西學修養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的中西學主體建構,形成他的中西文化觀和教育觀。他對康德美學觀的普遍性、必然性內涵的借鑑與廣泛性運用,在相當程度上使他提倡的思想文化變革主要是在學術領域,並得到學理性支撐,開創了北京大學學術化氛圍,推動了北京大學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文化資源的產生,成為近代中國社會思想文化變革的重要動力

  4、清末民初執學術思想文化變革之牛耳的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具有與宋明理學相悖的非主流性質和背離主導意識形態的民間化特徵,體現了從清代「邊緣化」的江南文化衍變與崩潰中游離出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學術化取向。「S會館」的魯迅、周作人、錢玄同等章門弟子的變革取向是對章氏學說的「承續性發展與超越」,他們介入「一校一刊」的北大,在五四時期以特有的文學方式推動了為蔡元培和陳獨秀難以推動的思想文化變革不斷深化並以其文學實踐標誌著中國新文學的發生,說明章太炎與魯迅的承續性出現,在中國近現代之交歷史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價值和作用。

  5、魯迅一方面與背離宋明理學的浙東學術及江南知識階層學術化取向主要是章太炎學術思想有承續性聯繫,並在自我生存的困境中不斷深化;另一方面,魯迅著眼於「人」的問題,汲取了西方生物進化論主要是其自然人性論,提出對本於「誠」與「愛」的人的「天性」的追尋以改造國民性,呈現出與西方對近代文明的質疑與否定而產生的現代主義先驅者的同步思考。魯迅等「S會館」中人對文學變革的理論認識和文學實踐,也介入了在變革中心「眾聲喧譁」中的不同層面的深層次多重對話,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正是在這種對話中發生並不斷發展的。

  6、在中外文化的背景下,論析新文化和新文學倡導者在中外文化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的歷史行為,深化對魯迅早期、前期思想和創作的認識,深化對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周作人的認識;論析直接促成「五四」新文學發生的三種主要成分:承續並發展章太炎學術思想並較早進入北京大學的章門弟子的文學觀構成新文學發生的「內源性」成分;陳獨秀和胡適的文學觀作為兩種不同因素,構成新文學發生的「外源性」介入成分;此外,最早進入北京大學的嚴復(包括林紓)的思想及文學觀,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成分,從正反兩個方面作用於新文學。

  7、通過五四新文化與新文學倡導者在道德主義、世界主義、科學主義、語體變革諸問題的多重對話,辨析他們之間的異中之「同」、同中之「異」,深化對「五四」新文學的發生、源流與中外文化的關係的認識。

三、該項成果的主要建樹與創新

  改變了對中國新文學發生的既有認識框架,突出了從章太炎到魯迅的思想發展線索,而確立了「S會館」主要是魯迅在五四話語中心所起的獨立作用,從而建構了兩個相承續並體現逐步深入的認識框架:一是「S會館」與「校」與「刊」在五四話語中心呈「三足鼎立」;二是「S會館」本身又呈「三角張力」。這種整體認識框架的變化深化了對五四新文化和五四新文學倡導者的認識,也深化了對整體問題的認識,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一些簡單化的認識,從發生學角度揭示了在多重背景下的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在研究範式上形成生存境遇、文化意蘊、審美機制三者的結合,以「生存境遇」為前提和內核,注重了「生存境遇」這一根本性因素,因而在對「中國新文學發生」的描述中突出了「中國主體」的作用和意義。

相關焦點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離岸流」還是「外省書」?
    文 | 劉俊 「新世紀海外華文文學」這一概念,實際包含了時、空兩方面的含義:時間(新世紀)是指自新世紀以來——也有二十年了;空間(海外)則涵蓋了除中國(包括臺港澳)以外的所有國家和地區——可謂無遠弗屆。除了時、空意味,這一概念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華文文學」——用中文/漢語/華文書寫的文學。
  • 中共黨史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為何興盛?
    左翼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或稱革命文學、普羅文學。其中「普羅」是法語「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的簡稱,意思是「無產階級的」。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曾在中國文壇風靡一時。關於其興盛原因,中國現代文學史著述大多歸結為三點:一是新的鬥爭形勢要求無產階級在文學上提出明確口號,宣傳自己的文藝主張;二是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運動對中國革命作家產生了影響;三是大革命失敗後,大批革命知識分子在上海匯合。不難看出,這些分析皆圍繞左翼文學的創作者展開。近年來,一些學者擴大視野,開始從政治文化、商業文化等角度切入,側重闡釋讀者的閱讀心理和出版機構的商業考量,給人不少啟發。
  • 世界英語短篇小說大會首登亞洲 中外作家推文化碰撞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亦表示,相信這次會議將促進中外作家的交流,推動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華東師範大學是本屆大會的承辦方,該校外語學院院長袁筱一接受採訪時說,華東師範大學非常重視舉辦這次會議,外語學院將藉此搭建中外作家和評論家交流、學習的平臺,未來將把學術研究和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為上海的文學研究和文化活動國際化做出貢獻,本屆大會「大腕兒雲集」。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都深深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近現代以來,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對西方文化進一步推崇,表現在文學上,就是許多西方流派及理論在日本的繁榮。日本文學善於借鑑外來文化,融合性強,但又不失其獨立特質。
  • 格力地產無界文學季╳許知遠:青年變革者
    自開業以來,格力地產無界文化便一直在致敬文學,致敬藝術,致敬美好生活的可能。在這裡,我們閱讀、思考、看展、發呆、歌唱,在這裡,我們遇見豐富和充盈的靈魂,追逐美與自由的彼岸,一次次,逃離生活的庸常。這座海邊城市的精神之海從此有了註腳。
  • 王佐良《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與抗戰英文宣傳冊(下)
    在《趨向》中我們看到,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這種形式,為中國的比較文學又添了「新」的篇章。二十世紀初的中國,特別是在新文學運動剛開始的階段,比較翻譯、模仿借鑑和文學創作往往是三位一體的。一部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史,就是不斷翻譯、借鑑、創新的歷史。翻譯是進行創作的一個必要條件,對外國各種新文學流派的翻譯介紹促進了中國各類新作品的出現。
  • 北京中外名人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傳承民族精髓 打造文化精品
    北京中外名人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外名人」)始創於1992年,秉承「傳承民族精髓 打造文化精品」之立業宗旨,依託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的公共關係資源和央視傳媒廣告資源的獨特優勢,歷經二十餘年精心鍛造,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娛樂傳媒領域的領銜企業。
  • 生態文學的文化建構意義
    國外生態文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範疇:生態文學的思潮、思想內涵的宏觀性研究;對於古代、近代生態思想的清理與研究;有關生態文學發展歷程的研究;對於各國各地區具體作家、具體文本的研究。大致看來,中國生態思潮的真正興起要比西方晚20年到30年。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文學界才開始有了較為清醒的、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生態主義及其文學。
  • 葉兆言:外國文學這個月亮,確實要比中國的圓
    在中外文學交流上,始終存在不對等,一個外國作家對中國文學毫無了解理所當然,一個中國作家,他要是說自己不看外國小說,沒有受到過外國文學的影響,那一定是在騙人。我們都生活在外國文學的陰影下,外國文學這個月亮不一定真的是大,可是它始終掛在中國作家的心中,始終在中國文學的天空上閃爍。
  • 康德對二十世紀中國當代美學的主要影響 張政文
    有中國特色的當代美學是在中國古代美學思想與西方美學理論雙向參照中根據20世紀中國文化、理論、文藝的實際需要建構、發展的。西方美學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對20世紀中國美學意義巨大,對此的研究始終是中國美學界的重要話題。不過,在研究中人們似乎更重視黑格爾,而康德的影響未能充分確認。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默默無聞,勤能補拙的耕耘者莫言很快就成為中外文壇的佼佼者。在世界文學的舞臺上,莫言成了代表中國的文學者,於國內,更是無數的人認為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舉彌補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範圍的漏洞。讀者在恭賀的同時,也將莫言搬到了中國文壇的頂尖位置。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當然網友們也發出了疑問;莫言是中國文學的代表,那麼魯迅先生呢?
  • 中國科幻文學:現實比科幻更「科幻」
    儘管科幻小說在晚清曾怒放一時,但它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幾乎為人們視而不見——美國衛斯理學院教授、復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訪問學者宋明煒說,之後僅在冷戰時期的香港、1970到80年代的臺灣,以及改革開放早期的中國大陸,科幻小說才有過短暫的繁榮期。2010年起,中國科幻小說新浪潮開始吸引文學批評界的注意。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
  • 翕兮·陳傳席專欄|談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趨勢
    中國山水畫從明末至二十世紀初,無甚改變,雖然其間也出現過一批大家,但未能形成主流。直至黃賓虹、傅抱石、李可染、賴少其等有成就的山水畫家出現,又各自帶動一大批,最終形成了二十世紀中國山水畫的主流陣勢,這正反映了山水畫由「物種進化」到「變種進化」之過程。 「物種進化」和「變種進化」是達爾文學說中兩個重要觀點。「物種進化」指在自然狀態中引起的物種進化的過程。
  • 有稿費,中國日報社旗下《21世紀英語教育》雜誌徵稿啟事
    21世紀英語教育傳媒(簡稱「21世紀」)是中國日報社旗下教育產業,包含報紙、網站、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號、電子報等十餘種媒介平臺,擁有《21世紀英文報》《21世紀英語教育報》「21世紀杯」「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致經典」等眾多知名子品牌。
  • 發掘「十七年」文學理論的價值
    關鍵詞:文學理論;十七年;文學創作;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教材;文藝創作;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作者簡介:   中國當代文學理論建設需要歷史和現實文化資源的支持,沒有本土文化資源的滋養,也就沒有中國精神、中國話語的內在底蘊。
  • 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以莫言的中國評價話語為例
    2019年5月24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及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出版社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雜誌協辦的「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系列講座」第五十八講在中文系舉行。此次講座由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宋炳輝主講,中文系張輝老師主持,題目為「中國當代文學如何面對『世界』?
  • 2019年國比論壇「文學與世界」專場聚焦中國文學走出去
    本次文學文化圓桌會邀請到了國際比較文學領域頂級學者與國內著名作家、評論家、教育藝術及文化界知名人士,就有關文學發展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度交流,旨在探討文學特別是中國文學,在當下世界文化交融互通中的生存發展狀態,如何更好地促使文學傳播為當今世界發展以及人類文化共同發展貢獻智慧。
  •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與時代、世界和文化趨勢合拍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不僅是文學,不止於文學。網絡文學用獨特的中國表達、中國風格傳播中國文化,傳遞中國聲音,孕育了共有的價值追求,實現「讓世界擁有中國,讓中國擁有世界」的美好願望。「起點國際」開創性實現以中英文雙語版在海內外同時發布、同步連載網絡文學作品,縮短中外讀者的「閱讀時差」。2017年,中文在線在美國推出「視覺小說平臺」Chapters,目前用戶數量超過1500萬,年增長率20%,月活躍用戶500萬,成為全球排名前二、中國最大的視覺小說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