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2020-12-05 小曉帶你看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出版的關於印度歷史文化的書籍很多。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

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

金克木先生的《印度文化論集》出版於183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書中收有先生多年來所寫論文15篇。內容涉及哲學、文學、繪畫、翻譯學、語法學、文獻學等。在許多問題上,先生都提出了前人沒有過的新看法。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出版於1984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這實際上是一部斷代史,描述並分析了印度獨立運動前及其過程中,印度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變遷。

劉欣如先生的《印度古代社會史》出版於199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全書11章,從印度河文明寫到莫臥兒王朝尤其是在第三、第四、第六章,體現了作者的新觀點。

崔連仲先生的《從佛陀到阿育王》出版於191年(遼寧大學出版社)全書除《引論》和《結語》外,分為4章,另附相關論文3篇。此書是先生研究印度古代史的代表作。書中對公元前6至3世紀的歷史做了全面研究,資料翔實。尤其是在印度列國時代和阿育王時代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研究方面,成就突出。

範鐵城先生的《東方的復興中印經濟現代化對比觀照》出版於1991年(湖南出版社)。書中討論了近代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一些共性與個性問題,如殖民勢力的入侵、對外貿易、民族資本的形成和發展、近代經濟思想等。唐文權先生的《東方的覺醒一近代中印民族運動定位觀照》出版於1991年(湖南出版社)。書中就近代中國和印度在西方殖民主義徵服過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進行了討論分析,如民族大起義、西學東漸、改良運動、民族主義思想與民族獨立運動等。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近現代史》出版於1995年(北京大學出版社)這是先生繼《印度民族運動的興起》一書後又一部著作。全書39章,並附有12篇資料。此書從17世紀初寫到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書中的資料非常豐富,作者站在客觀的立場,敘述了這期間重要事實發生的背景、原因、過程和後果,分析了事件的性質和意義。這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寫的一部內容最翔實、分析最透徹的印度近現代史。

黃思駿先生的《印度土地制度研究》出版於99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該書是先生多年從事印度歷史研究的成果。全書15章,從公元前1000年寫起,直至公元20世紀90年代。書中對印度土地制度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不同表現形式做了細緻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這對於深入進行印度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尚會鵬先生的《印度文化史》出版於198年(臺灣亞太圖書出版社)全書13章,全面介紹了印度古代的文化,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是一部十分有益的著作。

朱明忠先生的《尼赫魯》出版於1999年臺灣東大圖書公司)該書分為9章,先介紹尼赫魯的生平與家世,然後重點討論尼赫魯的思想,如其哲學觀、科學觀、文化觀、民主觀、社會主義觀世俗主義觀,最後對其歷史地位及影響作了深入討論。這是我國尼赫魯研究的重要著作。尚勸餘先生的《尼赫魯研究》和《尼赫魯與甘地的歷史交往》均出版於199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前者分5章,分別研究尼赫魯的生平、思想、實踐和對中國的關係。後者分上下篇,分析印度現代史上兩位巨人在各個時間段、不同政治運動中的關係,視角獨特,頗有新意。

林承節先生的《印度古代史綱》出版於2000年(光明日報出版社)該書10章,從印度河文明寫到莫臥兒前期。該書與先生的《印度近現代史》相銜接。此後,先生又陸續出版了幾部印度史學著作,使他的印度史學研究形成一個龐大的系列。這個成就在中國研究印度史學的學者中是獨一無二的。3.文學藝術先介紹幾部文學著作。劉安武先生的《印度印地語文學史》出版於198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這是先生自50年代留學印度後,長期從事印地語文學研究的重大成果。書中,清晰地描繪出印地語文學從產生到發展的全過程。

先生閱讀過大量第一手資料,在一些主要作品的分析上,沒有囿於前人的成說,而是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可以說,這是中國人寫的第一部印地語文學史,也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唯一一部印地語文學史,在很長一個時期不會有人超過。

相關焦點

  • 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題: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化建設成就述評新華社記者周瑋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鍊、崢嶸歲月的磨礪、偉大實踐的鍛造,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 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最具典型意義,他強調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論斷」闡釋歷史思想,用新的觀點清理貫串數千年的思想史,這種「方法」「論斷」「新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系統學習和一系列的思想改造,唯物史觀被廣大學者所接受。
  • 新中國70年文化建設的成就及經驗
    觀點提示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值此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 「歷史文化語義學」:理論與實踐
    馮氏《新語探源・導論》認為:「中外歷史上產生的術語,是學術發展的核心成果,人類在科學及技術領域的每一項進步,都以術語形式在各種自然語言中記載下來,一個專業的知識框架,有賴結構化的術語系加以構築。因而,術語,尤其是術語系,成為科學知識和技術知識的寶庫,是精密思維得以運作、學科研究得以展開的必要前提。」
  • 林梅村:黃金藝術所見中外文化交流
    黑海西岸的瓦爾納寶藏中國與歐亞草原的文化交流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流最初是從歐亞草原開始的。此外,安德羅諾沃文化還南下印度河流域,摧毀印度河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開創了印度史上的雅利安時代。新疆塔什庫爾幹縣下坂近年發現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墓地,就與雅利安人南下印度河流域密切相關。就在這個時期,安德羅諾沃文化向東方發展。近年,在阿爾泰山南麓的託裡、伊犁河流域的尼勒克、特克斯,以及天山北麓的烏魯木齊,相繼發現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
  • 馮天瑜:我為何倡導研究「歷史文化語義學」
    故探討概念的古今演繹與中外對接,尋覓釐定概念的正途,是諸學科健康成長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關於近代新名詞、新術語生成的研究,長期受到多國學者的關注,迄今成果豐碩。其中,術語的語義學研究與歷史學、文化學研究的融合,雖已為部分學者所注意,但深度結合仍顯不足。鑑於此,我們提出並嘗試一種新的研究範式——「歷史文化語義學」。
  • 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共同話語研究
    沙特文化部還設立了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王儲文化合作獎,支持中國高校學生的優秀研究成果,鼓勵阿拉伯語和漢語書籍互譯,支持藝術、文學和知識方面的創新作品,以推動中國和沙特兩國間文化交流互鑑。    人文交流具有人文性、長期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對促進中外民心相通和中國擴大對外開放事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歷史文化學院 - 魯東大學
    自1958年建校以來,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中國近代思想與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史、簡牘學與科舉學、美國史、區域歷史文化、世界宗教史等6個穩定的研究方向。現有專門史、歷史文獻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學科教學(歷史)等5個碩士點,已涵蓋8個二級學科中的4個。有歷史學、人文教育2個本科專業。  本學院有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學科研隊伍。
  • 讓世界更多了解中國文化
    獲獎者涵蓋美國、英國、緬甸、印度尼西亞、奈及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秘魯、澳大利亞等五大洲40餘個國家和地區。  12年間,「貢獻獎」獲獎者涉及國家日益多元、領域逐漸豐富、評選機制更公平客觀科學。第一屆「貢獻獎」2005年舉辦,共獎勵7名中外人士。第三屆開始,該獎項只頒給在此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外國人(含加入外國籍的華人)。第五屆開始,更加注重候選人員的高品質和獲獎領域多樣性。
  • ...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
    今年10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慶祝北京世婦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的講話上,高度讚揚了中國婦女在抗疫中的貢獻,主張讓性別平等落在實處,此次學術研討會對我國未來性別平等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特殊意義。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10月,是一個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機構。
  • 西安歸元玄奘文化促進會成立 慈光法師當選會長
    玄奘大師被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使者」,是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位世界級偉人。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韓國等東南亞國家以至全世界。玄奘大師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已成為文明互鑑、和睦包容的重要象徵。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關於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是研究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們深入理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熱點問題。這不僅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歷史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問題。
  • 北京中外名人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傳承民族精髓 打造文化精品
    在公益活動方面:中外名人先後策劃和主辦了有關學術研究、藝術文化、品牌推廣及反映時代精神的大型活動。如:主辦《中外名人首屆健康廣告文化研討會》、《紀念紅軍長徵勝利60周年金秋名人書畫系列活動》、《中外名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文藝晚會》、「向天安門廣場國旗護衛隊贈送《中國精神》圖書」等大型活動;在城市推廣方面,中外名人先後策劃和執行了《北京數字娛樂消費節》、《首屆三亞國際視覺藝術節》、《澄邁縣世界長壽之鄉宣傳推廣》、《中國江西國際麻紡博覽會》等利於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大型活動;在藝術文化宣傳上,
  • DIY古代鋪首中外小朋友迷上中國文化
    (原標題:DIY古代鋪首中外小朋友迷上中國文化)
  • 張國才: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隋唐歷史氣象恢弘 涼州文化豐富多彩 ——《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果綜述張國才《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了2019年9月在武威舉行的「交流與融合:隋唐河西文化與絲路文明學術
  • 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文化包容產生過幾次?
    文化包容在歷史上也叫文化大融合,是由重要的歷史事件或新的文學理念產生的。這裡單說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幾次文化大融合。第一次是春秋戰國,春秋戰國在我國歷史文化時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文化繁榮,百家爭鳴,諸子百說,可以說是聖人混戰的年代。
  • 我國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顧與展望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拉美史的研究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拉美研究成果大量湧現。但是,中國拉美史的研究與世界研究水平和中拉關係快速發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快速提升中國拉美史研究的水平,是中國學術界的努力方向。
  • 「歷史上的危機與女性」婦女/性別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
    本網記者 陳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1月15日,由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與女性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上的危機與女性」婦女/性別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
  • 會議|佛教中國化研究的歷史與展望(上)
    我們在座的青年學者大概每一位都有留學或者出國交流的經驗,大家對國際學術界的歷史與現狀都比較熟悉,平時對國外的學術動態也很敏感,所以大家對如何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研究學派,或者我們換個說法,如何把中國的佛教研究在世界上的地位進一步搞上去,肯定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也不妨就這方面也聊一聊。我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全當是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