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信息來源: 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
編輯:悠然 | 責編:山石2020年11月14日,「記憶、傳承和發展: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暨紀念北京世婦會2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法學院凱原樓召開。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全國婦聯名譽主席、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彭珮雲,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原主任鄭必俊教授、原副主任陶潔教授分別為本次會議發來賀詞。全國婦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及從事婦女工作領域等數十位研究者、實踐者參與會議。與會學者們圍繞「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等議題展開研討。本次會議由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亞太研究院主辦。
彭珮雲、鄭必俊、陶潔為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的題詞
2020年是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也是1995年北京世婦會召開25周年,還是北京大學招收女生100周年。今年10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大會慶祝北京世婦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的講話上,高度讚揚了中國婦女在抗疫中的貢獻,主張讓性別平等落在實處,此次學術研討會對我國未來性別平等研究和實踐工作具有特殊意義。
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於1990年10月,是一個跨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機構。30年來,婦女中心圍繞「推進既有學科中的女性研究,組織跨學科的女性研究」這一初心和主線,從初創期到建設期、再到發展期,一步步探索前行,初步形成了建設多層次的女性研究課程,培養跨學科的女性學專業人才。與會學者就婦女中心的發展歷程和未來進行了積極熱烈的討論。
在「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歷程回顧及展望」議題中,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葉靜漪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從100年前率先開啟男女同校的高等教育先河,至今一直都走在中國婦女解放與發展的第一梯隊,培養了以屠呦呦、樊錦詩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女性;她回顧了北大婦女中心成立30年來,團結來自各個院系熱心婦女事業發展的學者們,發揚「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學術傳統,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國內外學術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紮實推進北京大學女性研究和女性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在全國高校中發揮了輻射作用。她認為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應在認真總結30年來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跨學科優勢、立足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整合社會資源、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繼續開展前瞻性、引領性女性學研究,進一步促進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增強全球婦女事業的合作。
葉靜漪致辭
全國婦聯原副主席、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譚琳基於多年來與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的合作與交流,提出4點值得記憶和傳承的經驗,即歷史視角、國際視野、學術態度和社會責任。她稱讚中心秉承歷史和國際視野,既能將中國當代婦女問題植入中國歷史,又積極搭建各類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在分享國際婦女經驗的同時講述中國婦女發展的故事,在婦女研究領域的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示範作用,取得了令人讚嘆的豐碩成果。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袁明教授從「優秀品格」出發,向與會學者分享了北京大學培養優秀學生的故事,她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喬傑院士今年初代表國家醫療隊奔赴武漢參加抗疫鬥爭的實例,講述了優秀女性的責任、擔當和貢獻。她還舉例講述燕京學堂學生在參加抗疫鬥爭中受到的教育和成長,提出大學的教育功能在於養成人才的優秀品格。她希望研究中心能夠在未來繼續造就更多具有優秀品格的學生。
北京大學黨委原副書記、研究中心原主任嶽素蘭教授以「在回顧中反思,在展望中發力」為題,從領導重視、四位一體、女性研究培訓基地的意義和北大女性學學科的三個特點等方面回顧了研究中心的發展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大學出版了女性學著作和教材50多部,承擔女性研究課題61項。其中較為重要的幾項課題分別是2011年由彭珮雲擔任組長的全國婦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理論初探課題、2012年與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合作承擔委託課題和2013年首都高校性別平等意識專題等。
在「經驗研究和理論研究共助性別平等主流化」議題中,參會學者從自身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出發,揭示了婦女和性別研究經歷了從婦聯主導、女性學研究到當前智庫研究的歷程,未來將堅持以性別研究為切口,推進我國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中國女醫師協會會長喬傑教授從自身參與抗疫經歷,講述了女性醫護人員的付出與貢獻。在4.6萬名醫護人員當中,女性醫護人員佔2.8萬,女性力量體現在既有作為全科醫生的精湛醫術,也有在種種艱苦的環境中,女性運用細膩生活的體驗激活各方力量,助力調整醫治病人的精神和情緒、調動和提升病人的免疫力,提高整體醫療效果和醫療科研水平。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所長杜潔研究員回顧了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的進展。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首次將保障婦女合法權益寫入黨代會報告,2016年後印發了一系列保障平等就業的指導意見,我國已經形成並逐步完善了促進男女平等和婦女全方面發展的制度體系。其次,性別研究促進性別平等納入決策主流的工作,經歷了婦聯工作、婦女學到智庫研究的歷程,如孕產婦政策保障和社會服務、女科技工作者培養和支持等一系列的政策議題。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康沛竹教授介紹了李大釗同志的婦女解放思想和實踐。李大釗作為中國第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婦女解放問題的學者,他的倡導婦女經濟獨立、婦女參政權、教育平等和階級聯合等思想始終能為今日婦女解放工作提供思想源泉。北京大學中文系賀桂梅教授指出,中國的性別文化研究面臨的研究問題是如何處理西方當代女性主義理論與20世紀中國婦女解放歷史實踐經驗的關係,未來應在全球視野下探索21世紀的中國婦女解放理論的意義與貢獻。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陸傑華教授提出了當前我國性別紅利潛力的釋放受到了諸如治理體系、職業性別隔離、社會性別觀念和人力資本投入等一系列制約因素影響,可以從政策環境、經濟賦權、生育支持、健康促進和教育公平五大方面建立釋放性別紅利的制度框架。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劉雲杉教授回顧了北京大學百年的女生史,討論了學科專業的性別分化、入學通道和學習風格的異同。
在「女性研究的傳承和發展」議題中,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社會學系佟新教授介紹了2001—2020期間婦女中心和社會學系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情況,展示了56篇女性學碩士論文。這些論文選題紮根於中國社會,追求將婦女/性別的經驗上升為概念與理論。選題最多的是對婦女就業、打工妹、下崗和職業女性的發展等公共空間的議題展開;其次是有關女性與婚姻家庭、家庭暴力、女性的日常生活經驗的選題;同時,還有不少的論文選題涉及話語的性別分析等議題。這些論文記錄、反思中國婦女在社會變遷的經歷、作用和貢獻,展示了有關性別知識研究發展和創新的蓬勃力量。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臧健教授回顧了1990—1994年婦女中心成立初期的歷史。1992年,通過舉辦第一次學術研討會,婦女中心與學術界及其他高校學者建立了廣泛聯繫。中心初創四年間,在「無編制、無固定辦公地點和無經費」的條件下,各位老師齊心合力,為婦女中心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的基礎,為女性研究提供了傳承力量。來自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的馬冬玲老師,是北京大學女性學專業1999級畢業生,她感謝當年婦女中心和社會學系跨學科培養碩士,為自己提供了學習機會,在女性學的學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自覺和歷史意識,為未來在婦聯從事研究工作提供了知識來源,中心對人才品格的培養激勵著她不斷探求中國婦女史的經驗和各種政策研究。
慶祝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與會學者集體合影
葉靜漪在總結講話中指出,學者們的思想理論和情感融合是中心發展的基礎。歷史積澱、文化傳承、學科使命和時代潮流讓婦女中心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婦女中心必須再接再厲、再創輝煌,為北大女性學學科發展、性別研究、人才培養注入新的內涵,為北大婦女/性別研究工作和中心管理工作增添新的氣象。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建成「情感上溫馨互助,學術上百花齊放,組織上高效團結」的北京大學中外婦女問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