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

  近代學科意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始於20世紀初期,這一時期的相關論著注重借鑑西方思想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但因深受傳統學術的影響,研究的重心仍然是中國學術思想史。胡適1919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按近代學科體系研究哲學思想,開創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範式。「五四」運動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開啟了運用唯物史觀、從社會生產關係角度切入研究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的新路徑。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一種嶄新的歷史哲學,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社會進行考察,從事實出發,歷史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從經濟上認識歷史的發展變化,突破了傳統史學的政治史框架,形成了「以『社會形態』為研究對象的新的史學範式」,代表了現代歷史發展的方向,「實為史學界開一新紀元」,從而被廣泛運用到歷史學的各個領域。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家李大釗、郭沫若、侯外廬、郭湛波、嵇文甫、呂振羽、杜國庠、趙紀彬、張岱年、蔡尚思等人依靠唯物史觀的指導,探索社會歷史對於社會思想的基礎性作用,力圖在歷史的演進中揭示出思想變化的規律,同時通過對歷史上中國思想事實的闡明,驗證唯物史觀的普遍真理價值,中國思想史的研究從此別開生面。20世紀三四十年代,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的撰著就已成為一股重要潮流,唯物史觀被運用於思想史研究的各個領域。蔡尚思在他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論著《中國思想研究法》中指出,自己接觸的各種思想,「最廣大精微者,卻只有辯證法唯物論和唯物史觀」。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最具典型意義,他強調以「科學的方法」「科學的論斷」闡釋歷史思想,用新的觀點清理貫串數千年的思想史,這種「方法」「論斷」「新觀點」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系統學習和一系列的思想改造,唯物史觀被廣大學者所接受。這一時期,蘇聯學者的觀點、方法得到普遍借鑑,蘇聯哲學權威日丹諾夫將科學的哲學史解釋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對中國哲學史、思想史上唯物主義傳統的發掘以及對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鬥爭規律的探討成為哲學與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著力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任繼愈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侯外廬主編的《中國哲學簡史》是這個時期重要的思想史成果。侯外廬等主編的《中國思想通史》是包括哲學思想、邏輯思想、社會思想等在內的迄今最完整的中國思想通史著作,基本奠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的研究範式,並由此逐漸形成「侯外廬學派」。

  改革開放前,我國思想史研究取得的最大成績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成為思想史研究的主流,產生了一批重要成果,中國思想史研究確定了以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鬥爭為主線,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為方法論的原則。在實踐過程中,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也產生了某些教條主義、機械唯物主義、過度政治化等問題,留下了許多經驗教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所引發的思想解放,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思想史研究的一個大的歷史背景。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倡導,中外學術交流也不斷深入,極大地擴展了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空間。馮友蘭、張岱年、任繼愈等中國哲學史研究工作者重新研究和探索中國哲學思想的發展進程和規律,他們對哲學史研究方法論的認識更加豐富、完善,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尊重歷史內容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克服研究方法的單一性、片面性與庸俗化傾向,使哲學史、思想史研究重新回到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軌道上來。

  隨著回歸學術的呼聲越來越高,學術界開始注重發掘傳統思想智慧的精神特質及其現代意義,深刻影響到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的成就之一可以稱為學術史的回歸,侯外廬主編的《宋明理學史》、盧鍾鋒的《中國傳統學術史》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著作。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學家通過對學術思想史的研究,在以往思想史研究領域內,不斷注入關於社會思潮、文化變遷方面的內容,不斷拓展中國思想史馬克思主義學派的視角、方法、對象和範圍,從而使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思想史研究日益豐滿。在中國宗教史研究領域,以任繼愈為代表的學者以馬克思主義認識宗教現象、宗教問題,開創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宗教史研究的新領域。

  進入21世紀,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新的機遇,在這一時代大背景下,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包括思想史研究在內的中國學術,進一步向著枝繁葉茂的繁盛局面邁進。中國思想史研究繁榮發展的重要表徵之一,是對於歷代思想家的專項研究呈現前所未有的全面推進態勢,匡亞明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是這一態勢的集中體現。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思想學說史》在侯外廬與其他前輩的著作上繼續前進,不僅繼承了前人重視社會經濟分析的科學方法,同時擴大了觀察視野,注意當時社會經濟以外的社會生活領域,揭示各個歷史時期思想觀念在文化形式中的滲透與表現,取得了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進展。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國社科院啟動了《中華思想通史》項目,貫通上下五千年,涉及各民族文化,著重勾勒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思想發展變革,集成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優秀思想和文化傳統。項目啟動伊始,就將構建中華思想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學派作為重要目標。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史研究領域異彩紛呈、碩果纍纍。在曲折而輝煌的發展歷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貫徹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理論,運用階級分析理論及方法,彰顯出馬克思主義思想史研究的人民性。其間形成的理論與方法為我們在新的時代開拓中國思想史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唯物史觀的思想觀念源於現實生活過程的原理,為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

  如學術界所判斷,21世紀中國史學的發展,將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進行創造性研究,突破認識的局限,開闢新的領域,攀登新的高峰。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思想史研究,將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闡明各種思想文化現象的本質,揭示其發展演進的歷史規律,探尋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內在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不負於歷史和時代的思想文化貢獻。

   (作者:楊豔秋,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相關焦點

  • 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拓荒者——李達哲學思想研究
    李達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乃至整個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少有的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在哲學、經濟學、政治學、史學、法學、社會學、教育學等眾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最早探索者和奠基性人物,他的《現代社會學》《社會學大綱》《經濟學大綱》《社會進化史》《貨幣學概論》《法理學大綱》《〈實踐論〉解說》《〈矛盾論〉
  • 第五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舉行
    9月25日—26日,由《中華思想通史》編委會和天津市濱海新區中華思想研究院主辦的第五屆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論壇在濱海新區舉行。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中國社科院原院長、學部委員王偉光作主題報告。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浙閩致辭,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出席。
  • 唯物史觀的當代命運探究
    【關鍵詞】唯物史觀 挑戰 現代創新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實質和核心所在,同時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它的誕生「實現了在哲學世界觀的變革」①。其理論指導了人類實踐活動,並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吳曉明: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中國特色...
    恩格斯是唯物史觀的創立者之一,也是唯物史觀的科學運用者和不懈推進者。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深入研究其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貢獻,進一步闡釋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及其時代意義,堅持以唯物史觀引領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哲學基礎。
  • 恩格斯晚年重申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性質
    在歷史發展中,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最終起決定作用是唯物史觀最基本的觀點。以往的歷史理論,包括舊唯物主義的歷史理論,僅僅憑藉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因素去解說歷史,否定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廓清昔日唯物史觀造成的思想混亂,就要把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到社會歷史中去,揭開社會歷史發展的最一般規律,即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社會歷史發展的緣由在於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
  • 「四史」學習教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是什麼關係?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提出,「要把學習貫徹黨的創新理論作為思想武裝的重中之重,同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貫通起來,同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結合起來。」那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四史」是什麼關係?
  • 趙磊:「發展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嗎?
    這種分歧的集中表現,就是如何解讀「決定論與能動論之間的張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問題」。對於這個所謂的「根本問題」,筆者另有專文分析。這裡關注的命題,是如何理解唯物史觀的「唯物」性質。圍繞這個命題,我將分別討論與此相關的五個困惑:(1)「發展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嗎?(2)唯心主義者能否接受唯物史觀?(3)唯物主義者為何要祈求於觀念的幫助?(4)唯物史觀究竟是世界觀還是歷史觀?
  • 大家手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新發展
    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性。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動這一思想不斷發展,並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科學思想武器。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一正確的命題,是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中國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提出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而為當時一切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人們所贊成的。」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的新發展
    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的科學性。   中國共產黨始終注重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思想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推動這一思想不斷發展,並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科學思想武器。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這一正確的命題,是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中國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提出了的。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提出,而為當時一切參加反帝反封建鬥爭的人們所贊成的。」
  • 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在中華日本哲學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和《日本學刊》編輯部聯合舉辦的「日本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學者圍繞「日本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國的日本馬克思哲學研究」以及「日本的馬克思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議題各抒己見,並達成了一些共識: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在學術研究和社會發展領域都是如此;日本的馬克思哲學研究發生了轉向,更加重視文本研究;日本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具有特殊意義,諸多議題值得關注
  •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世界...
    馬克思創建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規律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趨勢,為人類指明了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科學路徑。歷史是最好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創立170年以來的世界風雲變幻,反覆證明了馬克思對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洞察。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為人類實現自身的解放指明了正確的道路。習主席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
  • 為國家寫史 為人民立傳
    一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理論武裝 國史研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至關重要。我們黨的世界觀、歷史觀根源於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和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黨領導人民創造的新中國歷史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歷史。
  • 注重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
    原標題:注重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各級領導幹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看家本領,也是廣大黨員幹部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
  • 徐秀麗: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然而,新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已經具有二十多年局部執政經驗,尤其重要的是,經過長期爭論和著力建構,它已擁有相當成熟的意識形態。此時,對於中國歷史,尤其是對於中國近代史,革命領袖有綱領性論述,黨內史學家也已經初步建立了嶄新的敘述框架。新中國成立之後,歷史學界面臨的首要任務,是對「舊史家」進行思想改造,把歷史認識統一到唯物史觀上來,與此同時,儘快完善中國近代史體系,並貫穿於教育和研究工作。
  • 周書俊:唯物史觀是學習「四史」的關鍵
    唯物史觀是學習理解「四史」的根本方法。在人們的認識過程中,尤其是對歷史事件的認識過程中,往往需要人們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這對馬克思主義來說是無可厚非的,並且是必須堅持的。但是,問題並不是那麼簡單和單純。單純的單個孤立的歷史事件往往並不能正確反映歷史事實,更不能正確反映歷史規律。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以一系列原創性戰略性重大思想觀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今天我們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用以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
  • 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緒論部分,開宗明義地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理論貢獻,強調這一思想「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旗幟,是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根本指針,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一、 單項選擇題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偉大貢獻是()  A 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 B 創立了唯物史觀  C 確立了辯證法的科學地位 D 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  A 從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
  • 在哲學社會科學中彰顯馬克思主義的力量
    具體到歷史研究,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宋月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人類生產、生活和思維的根本哲學基礎。它在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文明的基礎上,徹底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徹底否定、顛覆了唯心史觀對人類思想的束縛,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道路和前景。
  • 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
    他從六七歲到十四五歲,除了兩年上小學外,大部分時間都在秀才出身的父親指導下學習中國古代經史典籍。直到他18歲上高中時,才補上全部現代教育課程。高中畢業時,他的各科成績尤其是理科成績在全年級名列前茅。所以,上大學時,他最初學的不是哲學,而是物理學。那麼,是什麼動因促使他走上哲學研究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