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趙磊向察網的獨家投稿】
【作者按:晚近以來,在實踐唯物主義的語境下,人們對唯物史觀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對唯物史觀的「唯物」性質,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分歧。這種分歧的集中表現,就是如何解讀「決定論與能動論之間的張力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問題」。對於這個所謂的「根本問題」,筆者另有專文分析。這裡關注的命題,是如何理解唯物史觀的「唯物」性質。圍繞這個命題,我將分別討論與此相關的五個困惑:(1)「發展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嗎?(2)唯心主義者能否接受唯物史觀?(3)唯物主義者為何要祈求於觀念的幫助?(4)唯物史觀究竟是世界觀還是歷史觀?(5)什麼是「事實」?順便說明:其一,該博文是《唯物史觀何以「唯物」》的第一部分內容,全文已經發表在《社會科學研究》2019年第6期。其二,博文中的注釋和引文出處均已略去,需要核對出處的讀者,請登錄「中國知網「查閱原文。】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可以概括地表述為「唯物辯證法與唯物史觀」。不論是辯證法還是歷史觀,在本體論的意義上,「唯物」這個前置定語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然而有一種觀點卻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特質不在於其「唯物」的性質,而在於其「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比如有學者認為:
【「唯物史觀的核心是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結構的變化,這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一個超越」。】
「發展的觀點」固然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特徵,然而把「發展的觀點」看作唯物史觀的核心,我認為值得商榷。
其實,「發展的觀點」並不是唯物史觀的專利。比如,黑格爾的辯證法、演化經濟學的達爾文主義哲學基礎以及對時間因素的強調,就有著鮮明的「發展觀點」。甚至西方經濟學中的「動態分析」,也因其引入了「時間因素」而具有某種程度的「發展觀點」。當然,西方經濟學方法論中的「發展觀點」與唯物史觀的「發展觀點」不可同日而語。在西方經濟學的方法論中,「發展的觀點」有一個底線思維:不論怎樣引入「時間因素」,不論怎樣對經濟行為和經濟制度做「動態分析」,資本主義制度以及「經濟人假定」這個前提都是絕不能動搖的。正是這個底線思維導致了西方經濟學從唯物的自然觀出發,最終卻走向了唯心史觀的不歸路。
那麼,唯物史觀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呢?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如果把具有「發展觀點」的其它理論與唯物史觀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唯物史觀與其它理論的根本區別在於:唯物史觀是用「社會存在」來解釋「社會意識」(簡稱「存在決定意識」),也就是用「唯物」的邏輯去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其它理論則有一個共同特徵:用「社會意識」來解釋「社會存在」。
比如,西方經濟學用心理來解釋人的行為就是「意識決定存在」的典型。即使非常強調「發展觀點」的演化經濟學也仍然是在「意識決定存在」的邏輯中轉圈圈:演化經濟學把創新看作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創新的動因則取決於天才的思想和主觀的意識。雖然演化經濟學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唯物主義」思想,比如承認環境對人性的制約,但其分析框架仍然遵循「意識決定存在」的基本邏輯。
由此可見,唯心史觀的基本邏輯是「意識決定存在」,而唯物史觀的基本邏輯是「存在決定意識」。既然「存在決定意識」是唯物史觀的基本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理論內核就必須用「唯物」的性質來加以定位。
在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唯物」的性質在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中的核心地位。眾所周知,黑格爾的辯證法具有鮮明的「發展觀點」。雖然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但是,在談到辯證法的性質與唯物辯證法的性質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很多精闢的論述。首先,我們來看馬克思對辯證法性質的論述:
【「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空論主義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青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這段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問題是,只有在「發展的觀點」中,「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質才能得以貫徹和顯現。由此可見,「發展的觀點」乃是馬克思對辯證法所給出的根本特徵。換言之,「發展的觀點」是一切辯證思維的特質。
其次,我們來看馬克思對唯物辯證法性質的論述:
【「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甚至被他在觀念這一名稱下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在馬克思看來,唯物辯證方法之所以不同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就在於,「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由此可見,是否承認「存在決定意識」這個唯物的基本邏輯,乃是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根本區別之所在。正如馬克思在1868年3月6日致庫格曼的信中明確指出:
【「因為我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切辯證法的基本形式,但是只有在剝去它的神秘形式之後才是這樣,而這恰好是我的方法的特點。」】
馬克思與黑格爾都是運用辯證法的大師,區別在於: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唯物主義」的,黑格爾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正是這種區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的「唯物」性質。
最後,我們來看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唯物史觀性質的論述。眾所周知,唯物史觀是唯物辯證法在歷史領域的展開和貫徹。因此,馬克思對唯物辯證法的論述,同樣適合於唯物史觀。不僅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唯物」性質有明確的強調:
【「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後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由此也就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
正是這種對「存在決定意識」的強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我們充分展示了唯物史觀的「唯物」性質。
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以上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三個基本結論:
(1)由於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發展的觀點」是辯證法的核心,但並不是唯物辯證法以及唯物史觀的核心。
(2)由於「從根本上說」,黑格爾辯證法的根基是「思維決定現實」,而唯物辯證法的根基是「物質決定觀念」,所以,唯物辯證法的性質必須用「唯物」的邏輯來定義。
(3)唯物史觀當然要「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結構的變化」,但是,唯物史觀的核心並非「發展的觀點」,而是用「唯物」的邏輯去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換言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所在。正如列寧說:
【「馬克思和恩格斯保留了黑格爾關於永恆的發展過程的思想,拋棄了那種偏執的唯心主義觀點;他們面向實際生活之後看到,不能用精神的發展來解釋自然界的發展,恰恰相反,要從自然界,從物質中找到對精神的解釋…… 與黑格爾和其他黑格爾主義者相反,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義者。他們用唯物主義觀點觀察世界和人類,看出一切自然現象都有物質原因作基礎,同樣,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受物質力量即生產力的發展所制約的。」】
(2019年11月17日)
【趙磊,察網專欄學者,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常務副總編,博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