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的主要論述
(一)對唯物史觀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7](P37)該論述所闡發的與唯心主義歷史觀相反的歷史觀,顯然只能是唯物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他們還指出:「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繫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7](P36-37)此後,恩格斯多次使用「唯物主義歷史觀」概念,並闡發了其基本原理:「唯物史觀是以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件和觀念、一切政治、哲學和宗教的。」[9](P209)它是「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像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10](P26);它是「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11](P61)。由此可以看出:1.上述論述與《德意志意識形態》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前述論述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一致的,即都是在揭示唯物主義歷史觀認識歷史的根據、基礎、立足點、方法論原則和基本原理,並非在揭示該歷史觀的基本內容,或闡發關於社會歷史的某種具體問題的某種具體判斷。2.該歷史觀基於特定原理,但並不能歸結於其特定原理,而那種認為「恩格斯在使用『唯物史觀』這一概念時有明確的理論指歸,即從人們的社會存在說明社會意識,並且認為社會存在的基礎是現實的經濟生活」[2]的觀點,是把該歷史觀的局部內容等同於其全部內容,形同於對其的肢解、簡單化或狹隘化。3.該歷史觀依賴於特定根據生成其基本內容,既使得其免於陷入獨斷論,也使得其基本內容呈不同邏輯層次,而並非抽象同質的東西。4.該歷史觀由以出發的基本原理,即物質生活的生產是整個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及其全部內容賴以解釋的終極根據。5.該歷史觀的基礎、根據,在邏輯層級上高於該歷史觀的基本內容。當然,經典作家怎樣闡發唯物主義歷史觀是一回事,其闡發和論述是否充分、完整則是另一回事。
(二)馬克思、恩格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恩格斯於1892年首次指出,歷史唯物主義「表達一種關於歷史過程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鬥爭」[5]。顯然,這一論述明確把該概念界定為關於社會歷史運動終極原因問題的論說,而未將其界定為依賴於某種原理而確立的理論。1893年2月,他又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起源作了論述[12](P647)。此外,他還以「論歷史唯物主義」為題翻譯並出版《〈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1892年英文版導言》的德文翻譯本。
(三)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論述的意蘊。在「唯物史觀」概念已創立的情形下,恩格斯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甚至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和正文中同時使用這兩個概念,這至少意味著:1.他認為二者有不容忽視的差異,各有其存在的價值,不能相互替代或相互歸結。2.他對後者的使用具有連續性與穩定性,要用後者表達某種前者所不能充分表達的內容,從而有著某種深層的思想意蘊。3.馬克思、恩格斯賦予二者以特定關係,這種關係目前尚未明達,有待究問。但這種關係的意義或許超出了二者的限度,因而對整個馬克思哲學有著深刻影響。
三、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的範疇屬性
(一)歷史唯物主義範疇的本體論屬性
從性質上看,歷史唯物主義屬本體論範疇。在西方哲學史上,本體論經歷了漫長的演進歷程。前蘇格拉底本體論主要探究世界萬物由以構成的始基,這種問題意識的本質即追問世界萬物得以如此的前提、基礎和根據。後蘇格拉底的古希臘乃至中世紀本體論,主張「最高理念隱藏著整個存在的奧秘,現實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只有從它的理念才能得到理解」[13]。顯然,這種本體論仍是在探究存在的前提、基礎和根據。近代本體論主要是肇始於笛卡爾「我思故我在」命題的各種精神本體論。盧卡奇關於「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理性在本體論上的萬能性依然是哲學問題的核心」[14](P531)的命題,揭示了西方近代本體論的這種精神本體論本質。本體論儘管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遭到了批判,但蒯因的「本體論承諾」[15](P13)理論認為,主張一個概念意味著承諾了所主張概念指稱的某物存在著,從而表明任何判斷都依賴於特定前提和根據。可見,現代西方哲學仍無法徹底超越本體論思維。
上述本體論演進史顯示,其本質就在於揭示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根據。基於此,可對馬克思哲學的內容作如下推定:那些僅揭示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根據的理論,都屬其本體論;那些把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根據判定為物質力量的本體論,即唯物主義本體論。由此看來,恩格斯把歷史唯物主義定義為「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9](P704)的觀點,由於其判定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的學說,這種學說把「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判定為「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這樣的物質性力量,由此可知,恩格斯所謂「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本體論形態的哲學範疇,從而正如列寧所言,歷史唯物主義「從來沒有企求說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學地』說明歷史的方法」[16](P13)。
由此可進一步判定,在馬克思哲學中,那些揭示世界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根據,並將其判定為物質生產的論述,無論經典作家是否以歷史唯物主義命名之,它們都是歷史唯物主義命題。以此觀之,在馬克思哲學中不難發現諸多相關論述,例如:「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7](P23)顯然,該論述揭示了作為世界的全部人類歷史得以可能的前提、基礎和根據,並將其判定為「生產物質生活」,故該論述即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論述。類似論述還有:「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這些前提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來確認。」[7](P10)限於篇幅,不多舉證。
判定歷史唯物主義為本體論,意味著判定其為哲學,從而面臨著如何與經典作家將其關於歷史的研究判定為「實證科學」的論述[7](P17)相融貫的問題。由於該「實證科學」事實上揭示的是世界得以可能的終極性前提、基礎和根據,故其在本質上仍是本體論。經典作家用「實證科學」替代「哲學」的努力,被替代的只是抽象思辨的傳統哲學,而非哲學本身,從而在本質上不過是要創立一種新的形上學,即作為實證形上學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實現了形上學或哲學的革命性變革,使其由思辨形態提升為實證形態。因此,判定歷史唯物主義為本體論,既與經典作家主張建立「實證科學」並不矛盾,也彰顯了該「實證科學」的形上學或本體論本質,使這種前所未有的實證形態的形上學或本體論得以解蔽和出場,使形上學形態這一根本性變革的重大哲學意義的綻現成為可能。
(二)唯物史觀範疇的世界觀屬性
唯物史觀本質上是世界觀形態的哲學範疇。所謂世界觀,即「對整個世界即對自然界、社會和人的思維的總的根本看法」,「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世界觀」[17](P1349)。不難確證,唯物史觀具有世界觀的上述基本屬性。
首先,由於世界觀包括社會歷史觀,故唯物史觀屬於世界觀範疇。
其次,唯物史觀的對象是整個世界。1.馬克思否定外在於人的活動的抽象自然界的存在:「被抽象地理解的,自為的,被確定為與人分離開來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18](P116)馬克思判定「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19](P193),從而其所謂世界觀並不以抽象的自然為對象。2.馬克思判定世界由人的活動構成,否定外在於人的活動的世界的存在。他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8](P92),從而並不存在外在於人的勞動的世界。3.既然並不存在那種由外在於人的自然所構成的世界,故「世界」與人類生存實踐的整體歷史呈等值關係,「世界」與「歷史」就是同一事物。4.承上可判定,唯物史觀並非某整體性世界觀在歷史領域的分支,而是一種整體性世界觀,是馬克思哲學所建構的世界觀的完整形態的全部內容。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20](P4)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7](P86)其中,馬克思所謂的「世界」,既然是人所要改變的「世界」、是人活動於其中的「世界」,那麼這樣的「世界」就與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歷史」等值等義。由此可判定,經典作家所謂世界觀即其歷史觀,其唯物史觀即其新世界觀,其新世界觀的對象即由實踐形態的整個社會歷史所構成的整體的世界。
再次,對整體世界形成系統化、理論化的認識。1.主張由人的活動所構成的「世界」,以物質生產為基礎。唯物史觀認為:「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7](P21)2.把世界判定為由物質生產及基於此的社會關係、政治關係、意識等不同內容相交織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對此,唯物史觀指出:「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7](P15)「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7](P15)3.判定生產方式的矛盾運動構成世界運動的終極動力。唯物史觀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1](P324)4.判定整體世界的運動受規律支配。這體現在該歷史觀「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22](P10)的命題中。5.把世界判定為作為實踐而存在的世界。對此,馬克思在「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20](P4)中作了明確闡發,「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7](P85)。6.揭示世界的價值屬性,主張「改變世界」[7](P90)。上述分析顯示,唯物史觀通過概念、命題和特定邏輯,把世界解釋為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的不同層面、領域、階段的內容相互交織而構成的有機系統,從而呈現為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複次,以前提反思與批判為基本邏輯和方法論。世界觀的建構邏輯和方法論迄今有:1.柏拉圖、黑格爾等所主張的基於先驗觀念預設,通過抽象思辨來形成世界觀的邏輯和方法論。由此生成的世界觀具有主觀猜測的性質。2.經驗論所主張的基於經驗歸納來形成世界觀邏輯和方法論。由此生成的世界觀既有以有限代替無限的缺陷,也勢必是經驗科學性的世界觀。3.基於得到確證的終極前提來生成世界觀的邏輯和方法論。唯物史觀基於物質生活的生產是世界得以可能的終極性前提、基礎和根據這一作為普遍有效事實的前提來生成其世界觀:「任何歷史觀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須注意上述基本事實的全部意義和全部範圍,並給予應有的重視。」[7](P23)唯物史觀生成其世界觀的這種邏輯和方法論,避免了生成世界觀的前兩種傳統邏輯和方法論的合法性缺陷,呈現為具有可靠性的全新世界觀。
最後,唯物史觀的前述內容,決定了其對世界總的根本的看法勢必是:世界是人以物質生產為基礎,受客觀規律性與人的能動性、階段性與連續性、統一性與多樣性諸內在矛盾約束,呈現為由多種力量的合力所決定的追求解放的無止境的實踐活動的有機體。經典作家關於「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7](P19)的論述,以及把「世界」既判定為被改造的對象、也判定為改造這一對象的活動的思想,就是其對世界這一總的根本看法的集中體現。
上述諸方面都綻現著唯物史觀的哲學性世界觀品格,可見,它是世界觀性質的哲學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