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三個視角

2021-01-10 光明日報

【專家論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基於思想比較的視角、文本解讀的方法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從思維方式變革、自由觀變革、歷史觀變革三個視界重釋歷史唯物主義的本真精神,對於彰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智慧、活的靈魂及其走向當代的方法論啟示,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第一,闡明歷史唯物主義所實現的思維方式變革是呈現其本真精神的方法論前提。人是歷史性存在,破解人類社會發展之謎始終是哲學的主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也不是無源之水,作為把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積極成果,它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前人思想智慧的理論結晶,這突出表現在歷史唯物主義在繼承西方文化遺產的同時,首先在思維方式上實現了對西方哲學「邏輯在先」思維範式的革命性變革。我們知道,哲學是愛智之學,它試圖通過對確定性和普遍必然性的把握,來安頓深處變幻莫測之經驗世界中人們的惶惑心靈。但是,在把握世界的確定性和普遍必然性訴求上,思考起點的不同則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理論圖景。西方傳統哲學基於理念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分離,過分凸顯事物的本質、規律和認識主體的意識在把握世界時所處的邏輯上的優先地位,積澱形成了「邏輯在先」思維範式,它不從人類歷史展開的時間維度尋找解讀歷史規律的邏輯起點,而是從某個先驗的概念、理念、精神或意識出發去建構一個邏輯自洽的體系,並以此作為把握世界與歷史的手段與工具,進而使該範式呈現出自因性、創生性、目的論等思維特徵,其邏輯原點的變遷則表現為從古希臘哲學作為知識對象的「自在」的「理念」,演進到黑格爾哲學作為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的「自在自為」的「絕對理念」。即使到了19世紀40年代,青年黑格爾派在試圖化解黑格爾體系化哲學自身的矛盾時,依然訴諸「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來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意識沒有歷史」,認為要把握世界的確定性進而呈現世界與歷史的真相,絕不應當從先驗的、先在的「應然」這一預設的邏輯前提出發,而必須以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原則取代「邏輯在先」思維範式。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歷史的起點並非在於人類開始產生思想,而是表現為人本身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首要標誌——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因此,只有人類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才構成人類歷史進程展開的時間—歷史起點,也才能作為我們考察人類歷史規律的邏輯起點。從現實物質生產過程運行機制的視角去把握世界和歷史的真相,特別是在由物質生產實踐所導致的物質生產、新的需要的產生、人的生產、生產關係生產、精神生產的互動機制中,來歷史地、具體地把握歷史過程的真相以及實現自由的真諦,才是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和思想力量的重要方法論前提。

第二,在思想比較視域中闡明馬克思恩格斯探索自由問題的科學路徑,是呈現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關鍵之所在。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價值訴求,自由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自由實現問題更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主題之一。基於《德意志意識形態》等文本可以看到,歷史唯物主義在自由探求問題上的理論創新,可以通過馬克思恩格斯對作為傳統西方自由觀代表的基督教和理性主義自由觀的超越體現出來。因為秉承「邏輯在先」思維範式,傳統西方哲學在探求自由及其實現問題時,呈現出如下兩種代表性路徑:啟示路徑與先驗理性路徑。基督教從先驗預設的神出發,雖然開啟了自由意志維度,也超越了古希臘羅馬哲學解讀自由問題時的知識論傳統,但它把現實世界理解為神創的世界,人類憑藉自由意志事件才展開塵世生活,現實中人的不自由是由於信仰的不徹底而違背了與神所立之約的結果,而要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則必須訴諸信仰,每個人交往之前必須以與神所立之約來約束自己,但人畢竟不是全知全能全善的神,人的自由的最終實現又只能期待神的拯救,由此呈現出訴諸從「人—神」關係到「人—人」關係再到「人—神」關係來實現自由的基本思路;康德哲學在對基督教自由觀和幸福論的批評中出場,奠定了先驗理性主義的自由觀範式,完全通過凸顯理性的能力來考察自由實現問題,奏響了一闕理性的凱歌,認為理性不但先驗地具有為「自然立法」從而形成普遍必然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具有先驗地為「道德立法」而達到至善——自由的能力,但自由的最終實現也必須通過時間的無限綿延以及上帝的公正裁決才能實現,進而它對自由問題的考量,實際上訴諸從「人—人」關係到「人—神」關係的基本理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於物質生產實踐對人類歷史展開的前提和基礎意義,指出作為一種歷史現象,自由狀況是由現實生產方式的性質所直接決定的,只有科學揭示現實物質生產過程的運行機制以及生產方式的內在演變規律,通過先進階級的力量改變不合理的所有制關係,推進歷史進入到共產主義階段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這顯然為人類真正把握自由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因此,也只有基於從推進現實社會關係合理化來實現自由的視角,才能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要義和精髓。

第三,從對傳統西方歷史觀的超越中闡明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哲學變革的理論支點,是呈現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必要環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由的最終實現必須通過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探求才能達及,而歷史唯物主義智慧的出場與生成,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對傳統西方歷史理解範式予以批判與超越的理論結晶。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與超越對象,即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或直接批判,或蘊含在其文本字裡行間所隱性批判的如下傳統西方歷史理解範式:歷史懷疑主義、現實主義歷史觀、神學唯心史觀、先驗理性史觀以及人本學唯心史觀。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上述五種傳統西方歷史觀的局限,就在於它們均未能看到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歷史唯物主義則首先明確了物質生產實踐對人類歷史展開的基礎和前提意義,由此出發系統闡明了超越傳統西方歷史觀的五大理論支點:其一,馬克思恩格斯把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這一人類歷史的發源地,既看作考察歷史規律的時間—歷史前提,又看作考察歷史規律的邏輯前提,超越了「邏輯在先」思維方式;其二,指出歷史的實踐前提決定了歷史的動力在於現實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運動而非精神、觀念、意識的自我矛盾運動;其三,歷史的真實進程表現為由分工所導致的所有制方式的演進過程以及人的不自由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而非思維邏輯的演進過程;其四,指出了共產主義的運動性質,即在共產主義這一歷史目標的實現途徑上,倡導以實現革命運動取代精神革命;其五,在上述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歷史的主體即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並揭示了主體力量轉換的歷史必然性。正是在歷史的前提、動力、過程、主體以及目的實現路徑等歷史哲學的核心問題上實現了革命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才在破解歷史之謎這一重大課題上提供了全新視角。

從多重視域重釋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旨趣在於啟示我們:較之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顯得更為複雜和困難。特別是,如果我們僅僅訴諸觀念變革或簡單地改變生產關係來試圖推動社會進步的話,不僅在理論上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在實踐中也會帶來教訓。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功實踐,就在於我們能夠真正以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來觀照中國的現實與未來。

(作者:李成旺,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及其當代啟示研究」負責人、清華大學長聘教授)

相關焦點

  • 新書推介:《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
    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圍繞歷史-自由問題思考結晶的歷史唯物主義,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重要標誌。本書基於思想比較的方法、文本解讀的視角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從多重視閾詮釋與再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
  • 以歷史唯物主義塑造世界觀
    如果說世界觀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切行為的觀念性前提.現代人的世界觀正面臨著由資本邏輯主導的世界觀的衝擊,以至於我們有必要回憶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以此來塑造我們時代人們的世界觀。就後者來說,因為人們的世界觀不盡相同,所以就有這樣的問題:究竟哪種世界觀是正確的世界觀?於是,哲學的功能就是要對現存的某種世界觀進行批判和審查,從而尋求一種具有「真理性」的世界觀,以此改變人們原有的非真理性的世界觀。
  •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具體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一個基本方法
  • 「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21日,以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陳先達教授的新書《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發布為契機,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中國」高端學術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隆重召開。
  • 中國強起來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指導
    從揚棄舊唯物主義同時批判歷史唯心主義的雙重視角來看,歷史唯物主義既是一種世界觀,也包括了一種新的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舊哲學的本質所在,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觀點。馬克思曾經說過,只要有人類,就始終存在自然歷史與人類歷史相互作用的問題。
  • 歷史唯物主義讓人看得真看得遠
    恩格斯總結馬克思一生偉大貢獻時所說的兩個發現,其中一個就是唯物史觀,也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深刻揭示,放射出真理的光輝,照耀著我們前行之路。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認識漫長而曲折。歷史唯物主義以強大的理論解釋力和現實穿透力,戰勝唯心史觀和各種錯誤思想,引領人類社會在歷史的時空隧道中尋找到正確方向。
  •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三重回歸」
    【摘要】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圍繞幾個基礎理論問題,出現「三重回歸」現象,即辯證唯物主義回歸、新政治經濟學批判回歸、新共產主義理想回歸。我們應及時、準確並系統地觀察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動向,這對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0年年會聚焦「歷史大變局:非常規形勢中的...
    11月7日—8日,年會舉行了一場大會主旨報告、兩場大會主題發言、三個分論壇主題發言和研討交流。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理事、重慶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洪教授,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迎春教授分別主持了大會主旨報告和主題發言。
  • 歷史唯物主義很科學嗎?
    [摘要]歷史不存在一個根本的規律,因為整個宇宙本身並不存在一個決定論的根本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圖源網絡歷史是偶然的中國人,一旦學一點歷史唯物主義,或自然辯證法,或在科學中學到牛頓力學,就會相信歷史是一定的。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深入學習歷史唯物主義有助于堅定理想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並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更要堅定理想信念,永葆蓬勃朝氣,永遠做人民公僕、時代先鋒、民族脊梁。
  • 堅持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和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典範,具有深厚的歷史唯物主義底蘊。
  •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1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1年甘肅三支一扶考試已進入備考狀態,根據往年信息可知,三支一扶考試內容主要主要是公共基礎知識,包括時事、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扶貧、科技、人文、計算機應用
  • 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防止出現顛覆性錯誤,最根本、最基礎的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思想路線,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回溯我們黨的歷史,什麼時候偏離和違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遭受挫折;什麼時候自覺遵循與科學貫徹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認識就科學,思想就進步,隊伍就壯大,事業就發展,人民就幸福。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內容和核心要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指導作用。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哲學之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 2020-04-18 16:11:42| 來源:中公教育 2020山東事業單位3月22日統考筆試時間將推遲,為了幫助大家提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山東事業單位考試網特整理
  • 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
    而今天我們在這裡就唯物主義進行深入學習。即唯物主義的三大歷史形態。區分標準是什麼?區分標準是對於物質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的不同。在整個唯物主義派別中,就三件事,大家形成了共識:物質具有第一性、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是世界的本源。
  • 恩格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發展
    恩格斯不僅首次明確使用了「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而且還直接以「歷史唯物主義」為題公開發表文章,即1892年的《論歷史唯物主義》。此外,恩格斯所做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堅決反對把「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經濟唯物主義」或「技術經濟歷史觀」,批判當時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錯誤思潮對包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肆意歪曲,澄清自己和馬克思所共同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初衷和核心要義,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光輝。
  •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新時代思想的理論特質
    任何哲學都是一定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與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在人類早期哲學思想中,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曾經有過原始的結合,但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只能是缺乏科學論證的樸素的結合。
  •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趙光武教授學術思想述要
    趙光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探索現代科學的哲學問題,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60年來,趙光武矢志不渝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他是當代中國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典範。  《用唯物史觀觀察社會主義社會》從唯物史觀的高度,用九章的篇幅,從理論、歷史、現實三者密切結合的角度,用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圍繞社會主義歷史命運問題進行分析論述,回答這一時代課題。進行科學研究,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趙光武教授對這一問題的分析尤具特色,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問題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是否具有歷史必然性?
  • 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產黨人要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淬鍊思想、升華境界、指導實踐。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二講(總129期),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做客講堂,以「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導讀。